他是终南山第一隐士,隐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饭度日修行,他是谁呢?

作者&投稿:童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于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隐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过一些隐士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们也会对这些人产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实,在古代社会中,隐士是并不少见的,毕竟当时的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无论一个人在哪里生活,都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隐士这一群体也在慢慢缩小,毕竟现如今想要成为一名与世隔绝的隐士也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在我国的终南山上,却有这样一位隐士,他隐居深山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饭来度过修行时光的,由于他隐居的时间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称为"终南山第一隐士"。那么,在这位第一隐士的背后,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作为从我国本土兴起的宗教,道教现如今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说在现代社会中,信奉道教的人数并不像信奉佛教的人数那么多,但实际上,道教文化的出现对于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的是,道教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态势,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道教内部现了很多隐士。

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逃避世俗的纷争,就纷纷选择了归隐山林,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而这样的人也就被大家称为隐士了。虽然说在一般人看来,只要是身居在深山当中、不与外界交流的人,就能够称为隐士,但实际上,在道教的思想中认为,隐士是需要有着大智慧以及过人才能的,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归隐山林,还是身处世俗,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过上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道教有着很多的信徒,而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中也自然出现了很多隐士,在古代社会发展时期,由于特殊经济体制的影响,因此,社会中的隐士数量也是非常多的。而到了现代社会中,随着小农经济的逐渐没落,隐士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的。但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终南山地区仍有五千人左右的隐士。

从西安城出发,经子午谷,辗转间,就能看见起伏的山峦,绵延不断。有远处望去,在云雾缭绕间,朦胧百态,那就是终南山——隐士隐居的地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终南山就是那群文人士子,坚守的最后一块圣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隐居。耳熟能详者,有姜子牙、孙思邈、王重阳等。

如今,这块圣地,依旧有不少人隐居。不管是学术界的大牛、刚毕业的学子;中国人、外国人。来这里的人很多,而在众多的隐士中,有一位也被大家称为"终南山第一隐士",可以说,他也成为了许多隐士心中羡慕的对象,而这位"终南山第一隐士"的名字就是但侯大使。

与很多隐士一样的是,但侯大师也是道教的一位信徒,而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就选择远离世俗,并来到终南山中隐居。在生活的过程中,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对《道德经》有着非常详尽的阅读与了解。在决定来到终南山中生活之后,但侯大师就与世俗红尘切断了一切联系。对于他而言,外在的名利始终都不是他生命中真正追求的目标,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欲,那么就能够对自身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升华。

可以说,像他这样内心无比安宁,又能够静下心来修行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在但侯大师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除了吃日常的吃饭睡觉之外,他就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打坐修行当中,曾经,但侯大师表示自己的内心之所以会如此安宁,也是因为打坐的功劳。就这样,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之下,但侯大师也逐渐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可以说,在他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道家思想。

虽然说但侯大师过着非常安定的隐居生活,但是,他毕竟也是从世俗中脱离出去的人,因此,在后来的日子里,但侯大师的父母也曾经来到终南山中寻找儿子的下落。但是,由于但侯大师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上山,而当他父母来寻找他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因此,此时但侯大师也没能被自己的父母认出来。虽然说亲人相见却不相识的这种局面是非常尴尬的,但是在但侯大师看来,他之所以会彻底地远离世俗,进行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也是基于他对道家思想的崇敬之情。

其实在但侯大师决定上山之前,他的家人是持着反对意见的,毕竟,对于他的父母而言,从此与儿子隔绝两地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是,在但侯大师看来,既然他决心要来到终南山修行,那么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止的。

在一些人了解到但侯大师的事迹之后,就会对他的做法有着一定的偏见,毕竟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孝道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但侯大师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孝道的违背。但对于但侯大师本身而言,他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坚持内心的信念,那么无论什么行为都是正确的。可以说,但侯大师的决定也让我们了解到,如果说一个人能够真正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的话,那么他也是会获得一定的成功的。

隐居,不单单是追求自我的行为,也是一种释放真我的行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山水竹林间,修道论经,那份怡然自得,自是都市无法比的。在终南山修行的人,多数都是"陶渊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上瓜果蔬菜。若是累了,就躺在小茅屋歇息;渴了,就喝山间的山泉;饿了,就吃布施来的瓜果。

在终南山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但是来来往往间,也有不少人离开。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隐居,来到这里,意味着放弃物质享受、预示着与孤独作伴。所以不少来此隐居,今年来,明年走,大有人在。

结语

对于那些信奉道家思想的隐士们来说,但侯大师已经成为了他们前进的目标,或许在中国社会未来的道教文化传扬的过程中,但侯大师也会成为许多道家子弟的榜样。虽然说但侯大师上山隐居修行的这种做法对于他的家人而言,是比较残忍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因为但侯大师开始了这种隐居的生活,因此,他才能够在道教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一定的力量。在日后道教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相信但侯大师也将为我国的道教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现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充斥着很多不同的诱惑了,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坚持过着隐居生活的人是应该被我们所敬佩的,毕竟他们放弃了很多的生活条件,只为坚持自己内心中对于宗教教义的追随。



这位大师应该是但侯大师,但侯大师在钟南山的日子,基本上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而且生活所需的物资全靠自己。

但侯大师,他舍弃了在人世间的一切,独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进行修行,家人们都已经认不得他了。

他就是张顺应,他对道家思想有着崇高的敬意,因此过着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

~

终南山女隐士,为何修行41年从不见家人?
答: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每天忙忙碌碌的,于是很多人都向往着归隐山林的生活,也的确有很多人在年老之后去山里隐居,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士,她之所以隐居是为了潜行修习佛法,而且她还被称为终南山第一女隐士。这位隐居的女士叫王芝霞,她是陕西人士,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以农为生。...

终南山“隐士”已高达五千人,隐居之地变“闹市”究竟为哪般?
答:5. 终南山被誉为道教圣地,相传老子曾在此讲经,使得这里成为文化名胜。6.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因此终南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隐士。现代,终南山成为众多追求隐居生活者的首选地。7. 尽管有些人在终南山租住,并非真正隐居,而是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这导致终南山上人口增加,变得热闹起来。8. 统计...

终南山“隐士”多达上万,当真都是看破红尘?
答:三.隐居生活做秀场,真正的隐士有几人 现在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新闻报道中,都不乏隐士的身影,然而他们又能有几个人是真正抛却世俗的功名利禄,心甘情愿在深山中做一个隐士的呢。这就要谈到终南山中这么一群人了,他们虽然也称作隐士,但却是“职业”隐士:每日里穿着最为简朴的道袍,做着最为普通的...

问道南山隐士故事
答: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寻幽探密者不断结队前往终南山寻幽探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秘者都能如愿以偿,既然是隐士,就一定无心于喧嚣,当他们知道了有人上山探秘时,早就相互联络,“云游”去了,即使跟你打个照面,你也不知道他们正是你要寻访的“隐士”。就连《问道》杂志社的热血青年主编张剑峰,第一次成群结队探寻终南山...

终南山“隐士”已高达五千人,隐居之地变“闹市”究竟为哪般?
答:商家们直接将木屋当成了酒店,很多慕名而来的“隐士”跑到这里住上一两个星期甚至短短几天,然后拍照拍视频,上传朋友圈,一个个认真摆拍故作姿态——嘿!你看,我过了段隐居生活,我多么高雅又潇洒啊!而在终南山上真正想要过安静的隐居生活的人,好不容易逃出了“车马喧”的困宥,谁料紧接这又...

终南山的“隐士”多达上万,真的都是心无杂念吗?
答:网络上有不少人在拼命鼓吹终南山隐居的各种好处,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当然不像网络上宣传的那样,隐居生活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噱头,背后依然是肮脏的利益交换。二、本地居民对隐士的态度 别看终南山的这些隐士每天都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其实在当地居民看来,他们全都是...

为什么终南山山隐士多?
答: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

终南山隐士的渊源历史
答: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1个小时。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为住山隐修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但要真正在深山老林里长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蓬长期关注终南山隐士这个群体,他向我们介绍了...

终南山“隐士”达5000余人,他们真是在隐修吗?
答:况且长安早已变西安,隐士搁这儿待着的地理优势已经失去,幸好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他们照样可以借此博一份名利。因此,许多跟风党就入住了终南山,大量“隐士”的涌入,也让当地变成“闹市”,本地房租因此从几百元直接飙升到几万元,这让当地村民先挣到了“第一桶金&rdquo...

15年前,湘西深山发现一身红衣的白毛女,隐居30年为了什么?
答:她隐居30年,为的是一个”情“字!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一个可怜的女人叫白毛女,她的真名叫喜儿。 喜儿本来是个善良朴素的女孩,结果被黄世仁逼入深山,大家找到她时,喜儿已经白发苍苍了。 这个故事当然是人们制作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长期住在深山里的“白毛女”。 人们找到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