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发展史(+10)

作者&投稿:别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年来日本的普及文化产品在中国香港大行其道,其中尤以日本漫画在青少年当中更风靡一时。本文尝试从历史角度来勾划出日本漫画在中国香港传播的轨迹。 早在日本的流行音乐、电影、时装登陆中国香港前,日本的漫画就早已经在六十年代的中国香港小朋友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现在二十来岁的朋友当年都会看过《小飞侠》、《Q太郎》等漫画或在电视上看过从漫画改编的动画。当时较受欢迎的漫画以科幻故事为主,例如《超人》、《铁甲人》、《火箭超人》等,其中大部份都为几位老牌日本漫画家所作。如手冢治虫、横山光辉、石森章太郎。 那时的日本漫画的印刷质量大多甚差,出版日期又不稳定,大部份亦为一些短篇故事编辑而成,长篇连载较少,所以受欢迎程度有限。 日本漫画普及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电视开始选播一些日本的动画如《沙漠神童》、《小白狮》、《铁甲万能侠》等,令日本动画、漫画都较前更深入民间,成为那一时代成长的集体记的一部份,亦是后来日本漫画「进入」中国香港的「桥头堡」。 但日本漫画在中国香港的里程碑是《漫画周刊》及《海豹丛书》的创刊。两者都是一班日本漫画的爱好者所创办,特色是在中国香港直接翻译日本的漫画,并向日本方面取得版权。它们的翻译都比较好,较能保存原作的韵味,更不会存有台湾译本中出现大量台湾俗语令中国香港读者摸不著头脑的问题。此外,由于编辑本身是漫画爱好者,在选择作品方面,也能把日本漫画中比较好的作品介绍来中国香港。而《漫画周刊》标榜为「家庭式漫画杂志」,也避免刊登一些过于色情的的作品。《漫画周刊》现己出版了接近三百五十期,一向都连载日本比较流行的漫画作品,其中更有一些专栏报导日本漫画及动画的最新动态,令本港漫画迷更能紧跟日本漫画的步伐。而《海豹丛书》则以出版单行本为主。 在这次大规模登陆之后,日本漫画就如潮水般涌至中国香港。报摊上除了《海豹》、《豪生》(后来陷于半休业状态),就更出现了很多其他的出版商,其中较多为专门翻印日本「少女漫画」(例如《小甜甜》)的。想来是因为台湾方面对这种比较「纯情」的漫画比较受落,大量翻译,所以连带介绍了来中国香港。 当然电视的推波助澜还是不可缺少,好像当时日本较为受欢迎的漫画,《叮当》、《小甜甜》、《机动战士》,都有动画版本在中国香港播映。电视还介绍了不少新的漫画家及作品到中国香港。记忆所及,《小甜甜》、《足球小将》、《IQ博士》等都是先有电视动画然后漫画才打入中国香港市场。有些如《机动战士》、《超时空要塞》等就更是只有动画,而不著漫画未有在中国香港出版。当然也有因为漫画受欢迎然后引发电视台购买动画版本播放的,好像最近的《梦战士》就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漫画、动画中,《IQ博士》更打开了年纪稍大及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少年的市场。还记得大概在一九八三年,每逢《IQ博士》在电视上播映时,大学里的电视间挤满了人。有趣的是在《IQ博士》播映完毕后,人群就一哄而散。刚巧当时《IQ博士》的播映时间就在新闻节目之前,于是就有某些同学写了一张大字报,指责其他同学不应只看《IQ博士》而对新闻节目不屑一顾。 这次日本漫画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其中较受注目的漫画有《山T女福星》、《足球小将》、《相聚一刻》、《Cat's Eye》等。到了去年暑假,就更推上另一个高峰。事缘去年暑假市面上出现了两本台湾翻译的漫画︰《城市猎人》及《泪眼杀星》。前者以侦探杀手故事为主干,后者则是一个以中国香港为背景的杀手故事,两者共通之处为均带有色情成份。《城市猎人》以软性色情笑料为噱头,而《泪眼杀星》刚有大量的 *** 及祼体打斗场面,这两本漫画当时大受欢迎,除了普通单行本(每本四元)之外,还有所谓「精装保存版」(每本十元)。随着这个热潮,去年暑假就在原有的《海豹丛书》之外,出现了大批其他单行本。有些原来少为港人认识的日本漫画,也被介绍到中国香港,比较明显的例子有《北斗之拳》。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骤眼看来,日本漫画可说是以各种各样的条件在中国香港流行起来。日本漫画的制作比本地漫画严谨,单是编剧和作画往往由不同的专人负责,就已经令本地漫画望尘莫及。而题材、形式方面更是五花八门,有以女孩子为对象的「少女漫画」,有类似《中华英雄》的「格斗漫画」,有以各式各样运动为题材的(包括赛马!)、有奇情鬼故事、有以「核突」为噱头的、有描写学生生活的、有科幻故事,也有色情成人漫画。不同的读者便可以「各取所需」。而各个漫画在描写人物的功力更是不凡,尤以描写女性角色为甚(好像在日本就有一种「二次元情意结」(Two-dimensional plex)的现象,指有些人迷上漫画中的平面人物,反而对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不感兴趣)。 作为一件商品,日本漫画虽然在制作品质上占了优势,却因为流通上的问题,不能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这些店铺的规模一般非常小,比较大的面积只有二百平方呎,很大部份都只有半边铺位。一般以「个体户」的形式经营,由老板一脚踢。「租书档」大多开设在人口稠密的区域,尤其是邻近学校的地方,在商场里面就更多。有些区域在同一条街道上就有三、四家之多。 「租书档」主要通过几家大批发商购入台湾版的日本漫画,间中也有购进原版日本漫画的,因为原版漫画虽然是日语的,但印刷比较精美。 据一些经营者透露,这些批发商有非正式的「门路」,可以把漫画大批运出台湾而不受检控。而经营者亦乐得方便,不像自己从台湾直接订书,要负上一定的风险(如被海关没收)。 在今日台湾、日本漫画也是大行其道(一千二百万人口),可以支持比较大规模的翻译事业。而大战之前,台湾是日本殖民地,相信懂日语的翻译人才也较中国香港为多。一般台湾翻译日本漫画的多以「山寨厂」的形式经营。日本的原装漫画刚出版,便在最短的时间来把译本出炉。但日本漫画通常先在一些周刊连载,然后才出版单行本,于是台湾方面的出版商便将正在连载中的漫画凑成一本出版。所以有「正牌」的日本单行本尚未出版,「冒牌」的译本便已上市的怪现象。当译本出版后,便会以第一时间运到中国香港,而一些连载中的热门漫画(如《我爱芳邻》、《城市猎人》),更会以速递方式运到中国香港。当新书运抵中国香港之后,「租书档」的老板便会到批发商那里挑选,有些书档老板对日本漫画的认识不深,便会委托批发商代为挑选,一定类目的漫画,避免「买错书」的危险。 读者到「租书档」租书,一般先要成为那间书档的会员,入会费为五至十元不等(学生多数会有优待)。入会以后便能以每本两元的租金租书。还书日期则视乎同时租多少本而定。会员制度是为了防止有人租书不还而设立的,有些「租书档」则以收取按金来代替入会。每间租书档的会员类目都有不同,跟所处的地点热闹与否有极大的关系,但一般都不少于四、五百人。现在有些「租书档」除了租赁漫画之外,也兼营其他业务。例如较大的会在店铺内设置若干座位,供读者以较低的价钱(大约一元)在店内阅读漫画。另外,有售卖台湾版及日本版漫画的,有售卖一些有漫画人物的文具及玩具的,也有租出动画录影带的。 日本漫画目前一片好景,但正如其他普及文化商品一样,它也必然会经历由盛而衰的商品循环(product cycle),问题是目前的高峰可以维持多久而己。就在日本漫画在中国香港形成热潮的当儿,也隐伏了令其自身衰亡的因素。 所谓「社会影响」的问题是其一。自从去年间假日本漫画在中国香港掀起 *** 之后,便有社会人士讨论它对中国香港社会的影响问题。有论者担心日本漫画过份色情、暴力,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确,现时在中国香港流行的某些日本漫画,有较多的耸人听闻的描写。如《北斗之拳》中漫画人物动辄被开胸破肚,甚为吓人,有如十数件前中国香港的《小流氓》一样(现在,《龙虎门》及《中华英雄》的暴力成份绘画得比较隐晦)。就是一些描写体育运动的漫画,中也是有很多血流披面的场面.而一些有色情成份的漫画就更为普遍。由于女性在日本的地位低下,色情事业非常发达。绘形绘声及所谓「有毛有翼」的色情漫画比比皆是。不过在中国香港市面流通的都只是一些软性色情(soft-pron)的作品,如《城市猎人》、《桃花小丈夫》等。漫画中的日本男性好像故有偷窥狂、出浴、更衣、裙下春光都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直接描写 *** 场面的反而不多。至于这些作品会否像一些人指出,会令青少年读者混淆漫画与现实,引起他们的性幻想,进而使他们有性侵犯的倾向,或好像另一些人认为这些漫画只是青少年成长期间摸索性的奥秘,满足性幻想的必经阶段,在学术界都未有定论。 另一个威胁日本漫画流行「热度」,以及租书档生存的,就是货源问题。正如一个租书档老板对笔者指出,一个漫画的发烧友,可能会在一、两个月之间把他喜欢的漫画看清光,之后便会发觉剩下来都只是不喜欢的种类。于是他可能由每日都去书档「巡视」,变成每星期才去一次,或每逢书档有新书到�时才去看看。要知道一些热门的可能会有读者轮候的情形,但有一些冷门的,可能入货后整月才租出三、四次。况且本港租金不菲,如果不是「货如轮转」的话,还是很难负担的。此外日本漫画的生产虽然很发达,但来源究竟有限,也受台湾方面的翻译速度的限制。而热门的漫画家也只有那几个(如安达充、池上辽一、高桥留美子等),他们的作品也只有那几套。把已出版的翻印了之后,便要等正在连载中的作品足够辑成一本单行本,才有新货上市。这样最快也要个多两个月(虽然有些出版商「鱼目混珠」,把一些冷门作品混在热门作品中出版,以求加快速度)。所以长远来看,单靠租出新书是不足够维持一个租书档的经营成本及合理利润的。此外便要靠新读者了。但每一个地区的读者也受区内人口密度及年龄结构限制,很快便到达饱和。
参考: ihome.cu.edu/~b107236/vol1/ics/01-development

~

哆啦A梦的发展历史
答:1969-1979年1969年12月,在日本首次推出系列漫画。1973年,推出试映版,将内藤演唱的“哆啦a梦”作为主题曲。1979年,系列动画片在日本朝日电视台首次播出。1980-1996年1980年,推出第一部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的恐龙。1991年,系列动画片首次被引进到中国。1992年,系列动画片在东南亚各国和南美推出。

日本少年漫画发展史(一)
答:日本三大少年漫画周刊:《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Magazin》、《周刊少年Sunday》,至今三本漫画杂志都是日本漫画界的领头羊,地位难以动摇。本系列以三巨头中最晚创刊、现在却位列第一的《周刊少年Jump》为主线,追溯一下日本少年漫画的发展史。《周刊少年Jump》1968年由集英社创刊发行,当时是双周刊,...

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
答: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

连载| 日本动漫简史(1):战前漫画
答:由于未能看到原作,故而在下无法进行判断,实在抱歉。据说这部动漫恰好赶上了两个最糟的时代(二战前和二战后),遭受左右两次政治冲击。这种事情在日本动漫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此,我只能献上自己的膝盖。关于更多本系列的内容,请参见目录: 我们来聊聊日本动漫发展史目录 ...

漫画大王的发展历史
答:2000年10月——2001年12月,《漫画大王》复刊。复刊后的《漫画大王》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改观。内容上由新漫画改为幽默漫画,形式上由8个印张减至3个印张(含4面彩页)。主编:于大武,副主编:颜铁明。经过市场证明,此次调整为“漫王”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改版后的幽默漫画风格得到了市场认可,...

动画介绍
答:关于动画的发展史,漫画的发展史,动画,漫画,卡通等等方面--动画的系统介绍,如果有谁知道的话,请告诉我,我要的是系统介绍,如果有谁知道有这样的书籍的话,千万麻烦您说一下!谢了!!!... 关于动画的发展史,漫画的发展史,动画,漫画,卡通等等方面--动画的系统介绍,如果有谁知道的话,请告诉我,我要的是系统介绍...

连载| 日本动漫简史(6):贷本漫画与写实漫画
答:不过,既然是了解历史,我们还是有必要说说“租书店”,说说当年在租书店盛行的“贷本漫画”。 赤本即将消亡日,手冢创作停滞时。 租书店里出风头,贷本漫画侬可知? “贷本漫画”一词,来自日本。有人会把他翻译为“租借漫画”,意思是一样的。日语当中的很多词语,因为使用的是汉字,所以可以很方便地采用“形译”的...

《十万个冷笑话》的泛娱乐化发展史
答:其实,“十万个冷笑话”最为核心的部分,仍是其产品自身,其衍生品不过是“十冷”这部作品魅力的延伸。卢恒宇也针对“十万个冷笑话”的未来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十万个冷笑话”而言,感觉一切皆有可能,光是现在,就已经有漫画,动画,电影,舞台剧,手游……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关键是...

国内著名的漫画家和日本著名的漫画家都有谁。
答:《火之鸟》又译<火之鸟>.无论在质量,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堪称手冢作品的顶峰,是日本漫画作品中永久的经典.作品吸收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传说及史实,为读者展示了各个时代人类面对生与死的不同态度,笔力之厚重,主题之深邃均前所未有.作者将浩荡的长篇与试验性的表现手法巧妙结合,使该作成为日本漫画发展史上不朽的先驱之...

现代动漫发展小史速度啊
答:5、政府重点扶持动漫产业 2004年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政府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动漫产业的力度,这在我国动漫发展史上是第一次。7月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落户上海。年底又相继批准了北京动画频道、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三个动漫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