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文言文的意思

作者&投稿:辟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2. “是”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意思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是 shì 〔连〕(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

“文”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

“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1、认错;道歉;谢罪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白话文:“于是宾客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2、辞去官职;推迟 南宋范晔《后汉书.鲁恭传》:“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白话文:“郡多次以礼相请,他推辞不肯答应。”3、告;问 东汉末年已轶汉乐府《...

“致”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致:zhi,从至从夊。送诣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1. 同本义 致,送诣也。——东汉·许慎《说文》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2、 招引;招致 [incur;result in;cause]致天下之士。——汉·贾谊《过秦论》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以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用,使用;做;认为;只是;表示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具体如下: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④表示动作...

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1、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2、言论。《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3、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4、告诉。《为学》:“贫者~于富者曰……”...

“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言文中“自”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所以“自”具有以下多重意思。一、当“自”充当实词 1、“自”是名词时,意思大约有:1)本义:鼻子。例如:《说文》:自,鼻也。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2)始;开头。例如:《韩非子》:故法者,王之本也;刑...

会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9)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kuài (1)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2)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会圣】有超人本领。【会子】①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约会的帖子。

“有”这个次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答:有1 〔yǒu 〕1.拥有;保有。与“无”相对。2.取得;占有。3.具有;怀有。4.表示存在。5.引申为活着。6.用作应答之词。多用于卑者对尊者、下级对上级。7.等候,等待。为尊者对卑者进见时的用语。8.谓呈现、产生或发生某种情状。9.多;丰收;富足。10.指男女相爱或有私情。11.连用,表示...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4、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