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软件

作者&投稿:拓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及其作用】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2.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至少有130个,好的再追加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 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



~

关于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答: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快速翻译文言文
答:1. 如何快速学会翻译文言文 我们老师讲的:翻译文言文有三要:信、达、雅。信:忠实原文 达:通顺流畅 雅:优雅美好 如何做到?主要就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型(倒装、省略句等)题主说的如何快速学会。那么就应按照“信达雅”来。1. 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如:“静”变为“静止”;“清”...

文言实词成语推断方法?
答: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推断方法 是文来言实词的推断吗源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邻词推断法 成语对应法 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代入检验法(还原法) 合体拆分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意的方法 你自己不都说了吗 拿“其”这...

文言文双音节实词
答: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

文言文怎么学
答: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说明的文言文怎么说
答: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 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把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都看...

什么是浅易文言文
答: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文学习秘籍:精、准、狠!
答: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挑选自己熟悉的篇章,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词和虚词,整理成小册子。每学到新用法,就与原始“范文”对照记忆。这样,你就能够逐渐积累自己的文言文字典。精、准、狠要想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精、准、狠!实词好记,虚词需多分析、多记忆。多查阅、多总结,形成印象记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一定...

学文言文作文
答: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答:学习文言文如果像学外语那样“背单词”,那么,永远学不好文言文。因为文言文首先是“中文”,只是某些词义、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别,只需要掌握这些差别就足够了。掌握差别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别,只需要掌握这些差别就足够了。实词“去”实词“去”,今义是到哪里去,相当于“往”;古义是离开。这只是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