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之淮河战役的起因和经过是怎么样的?结果如何? 徐州会战是如何结束的?

作者&投稿:琦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7年12月13日,随着南京的沦陷,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沿津浦路分别南下和北上,南北夹击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国守军,其目的是将华北与华中战场连成一片。

日军的行动非常明确,而这一计划也非常合理,因此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双方的争夺点便是中原军事重镇亦是津浦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

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打赢接下来的徐州会战,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迅速制定出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并着手调整第五战区的作战序列,司令长官李宗仁全权负责指挥徐州会战。

李宗仁

因为,中国刚先后经历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第五战区兵力的足够完备,蒋介石几乎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部队包括各路地方军阀部队,因此在第五战区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全国的主要地方军阀部队的身影,比如川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山东地方部队。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对于此战寄托的希望和下定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李宗仁是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的,他非常清楚日军的动向一定是南北夹击,可是以中国现有的兵力部署,如果让北上的日军成功渡过淮河进入中原的话,中国军队一定是必败无疑的,因此有鉴于自身实力及当时战场地理因素的考虑,李宗仁于战前下达了这样一个作战令:

战区决对津浦南段之敌,拒止于淮河以南地区,由其侧方连续予以打击,渐次驱除肃清之,同时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

通过此作战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信息:

  • 1,中国军队决定要两线同时开战。
  • 2,李宗仁等高级将领一致认为不能让北山日军渡过淮河,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

那么在有了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后,李宗仁便开始部署军队了,而与此同时,战斗首先从津浦南段爆发了。

徐州会战中的日军

至于战斗为何从津浦南段爆发,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攻占南京的日军士气更加旺盛,且南京保卫战后,附近的中国军队处于溃散状态,尤其是津浦路南端的浦口更是没有任何中国军队防守的,而这也很容易让日军有了一个错误认识,那就是津浦路南段似乎不会再出现中国军队的身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北上与华北方面军汇合。

然而他们的认识一定是错误的,虽然浦口附近没有中国军队防守了,但李宗仁却已经意识到津浦南段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军从浦口北上出发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将刘士毅的第31军调到了滁州、明光一线,来阻击北上日军。

前面提到过,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将北上日军阻隔在淮河以南,而滁州的南面是浦口,明光的西北面就是淮河南岸重镇蚌埠了。所以滁州、明光一线是北上日军渡过淮河的必经之地,第31军是桂军,李宗仁将其放在津浦南段的第一个防御线上,足可见李宗仁抵抗日军的决绝之心。

而第31军也没有让李宗仁失望,1938年1月26日,北上的日军第13师团在这里遇到了以死打硬拼的桂军,31军依托有利地形层层阻击日军,让日军既感震怒又觉耻辱,毕竟桂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面对装备如此低劣的桂军,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此这让第13师团的士兵感到了空前的耻辱,但是越是耻辱,他们复仇的心理就越膨胀。

刘士毅

当日军从南京调来重炮和坦克后,第31军顶不住了,第13师团兵分三路同时推进,第31军无法应对,明光、滁州很快失守,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2日占领蚌埠、凤阳和定远,其前锋已经抵达淮河南岸。

前面说过,如果日军主力渡过淮河,那么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将无险可守,到时候整个徐州会战的形势将急转直下,所以李宗仁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将日军阻击在淮河南岸,而防守淮河的重任就落在了于学忠将军与他的第51军身上。

于学忠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属于东北军的一员,当年曾是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抗日,任河北省主席期间,面对日本人的劝降利诱,他都不为所动,一直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因此他曾多次受到日本人的暗杀,1936年,他积极支持张学良发动的“兵谏”,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之后便率部参加了此次的徐州会战。

对于此次防守淮河的重要性,于学忠非常清楚,与此同时他和他的51军也期待了很久,从九一八事变起,他和他的部下们就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全国百姓的责备苟活着,他们一直想要一个证明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淮河战役,他们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有必死的决心。

于学忠将军

于学忠将军来到前线后,将部队布防在蚌埠与五河之间,蚌埠是淮河南岸的重镇,五河位于蚌埠以东,是淮河北岸的重镇,蚌埠——淮河一线将直面北上而来的日本第13师团。

日军的行军速度令51军将士们感到非常意外,在他们还在赶修工事的时候,日军就已经迎面而来了,于是两军顿时陷入激战中,2月3日,日军利用抢来的民船和自带的橡皮艇,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强渡淮河,但于4日被51军逼了回去。然而,日军第26旅团一部绕道蚌埠以西渡河成功并攻占了怀远进抵涡河。于学忠得知后紧急调整部署,将防御重点放在了与蚌埠隔河相对的小蚌埠镇——怀远——涡河一线。

于是,小蚌埠镇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8日,二十余架日本战机对小蚌埠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日军在密集的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第51军第113师的官兵们拼命抵抗,两次击退日军,日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夜间强渡,随后他们一度登上了淮河北岸并占领了小蚌埠镇。然而113师337旅674团团长梁忠武立即率部进行反击,双方激战至凌晨,最后674团的将士们将日军击退,收回了小蚌埠镇。

10日拂晓,日军再次对小蚌埠镇发起攻击,674团陷入苦战,因伤亡过半而不得不退出战斗,小蚌埠镇失守。

徐州会战形势图

小蚌埠镇第二次失守后,于学忠亲临前线,他令113师337旅组织敢死队进行反击,旅长窦光典亲率敢死队身先士卒,他们拼死进攻,后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经过数小时的肉搏战后,日军被赶下了淮河,被淹死的日军达数百人以上。

而就在窦光典率领敢死队与日本激战的时候,东面战线的日军为配合西线日军的行动也开始从临淮关强行渡河,甚至一度攻占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防守于此的第114师在师长牟中珩的率领下发起反击,后将失去的村庄全部夺回。

然而第51军的英勇防守引来了日军更为猛烈的复仇,11日,坚守阵地近10日的51军迎来了最为血腥的一天,这天,日军发起全面进攻,先是日军的飞机、重炮和坦克对51军的阵地进行了密集轰炸,51军多处防御阵地被摧毁,士兵减员亦非常严重,之后日军进行强攻,第51军的将士们不畏生死,数次发起反击,仅小蚌埠反复易手就多达五次!在由于兵力及武器装备太过悬殊,小蚌埠镇最终还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就在这危机时刻,于学忠将军将所有指挥员召集在一起,他说:“东北沦丧之痛刻在咱们心头,想生存下去就要与日本人血战到底。我们下定必死的决心,我们可以都死光,但是必须让日本人付出代价!”

既然守不住,那就死在冲锋的路上吧!

13日,于学忠将军下令51军全线决死反击,于学忠将军本人和两位师长及四位旅长全部上了战斗的最前沿,而就在此危急时刻,一支中国援军及时的赶到了战场。

他们就是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59军。

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将军来了,于学忠将军深知他肯定能像自己一样拼死守护着这里,因为张自忠将军跟自己一样,曾被国人所谴责所误解,他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用行动洗刷冤屈,对此于学忠将军深以为然,所以他可以安心的撤下了。

至于淮河前线日后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向,于学忠将军坚信,张自忠一定会给自己,给全国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

于学忠走了,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淮河暂时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们绝不会就此罢手,张自忠将军来了,那么他会给焦灼的淮河战场带来一丝转机吗?

虽然张自忠的加入令徐州会战之津浦路南段战场出现了转机,然而机会稍纵即逝,张自忠认为,应在日军支援未全部到位之前立即全线反击,张自忠的计划得到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认可,为了配合第59军的行动,李宗仁同时令韦云淞的第48军,刘士毅的第31军及周祖晃的第7军分三路出击,以此来策应59军的正面行动,除此之外,李宗仁还极力说服了国民政府,派来了空军对蚌埠至临淮关一线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

张自忠将军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张自忠内心是充满渴望的,是的,因为此前北平和天津的沦陷,张自忠遭到了国人的谴责与诋毁,这让他倍感痛苦,他明明心怀国家,却苦于无法诉说,甚至被国人误认为“汉奸”。身为军人不仅没有守住国土,也没有以死报国,所以他心中有愧,因此面对来自全国舆论的抨击,他选择了沉默,他没有想着如何用言语去辩驳,他想的是有朝一日能用行动去挽回自己在国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当他接到参加徐州会战的通知后,他以及他的部下都是激动的,一雪前耻的时刻就要来了。

反击之前,张自忠面对59军全体将士,他没有说很多令人热血澎湃的话,他只是轻淡而又坚定的说了一句:“谁也不许后退,跟着我拼命保国”。

所有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这次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他们都满怀向往,事实证明,如果一支军队的所有官兵都不怕死的话,那么它也将会是一支令所有对手都胆寒的军队。

徐州会战形势图

2月15日,反击作战开始,在友军的协同下,第59军全体官兵向火山爆发一般,从阵地上喷薄而出,他们无一人迟疑,以决死的意志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猛烈的进攻。

整个淮河阵地到处都是拼杀的惨况,第59军将士们不分昼夜,经过十多日的猛打猛冲,日军终于招架不住开始陆续撤回淮河南岸,第59军官兵收复了小蚌埠镇,中日两军再次于淮河两岸形成对峙。

不得不说,淮河之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令人振奋的胜利,此次胜利达到了李宗仁战前制定的“将北上日军牵制在淮河南岸”的战略目的,从而粉碎了日军企图“南北夹击”的战略目的,至此以后,日军不得不对先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将之前的“南北夹击”改为“南守北攻”。

日军战略的改变,使得津浦路南端的形势缓和了下来,但因为此,日军华北方面军一改往日的行军速度开始沿津浦路北段大规模南下,以实行“南守北攻”的新战略,如此一来,津浦路北段的局势变得严峻起来。

韩复榘

津浦路北段的防守本是由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负责的,因为津浦路北段的防守重点就在山东,然而因为韩复榘本人出于对蒋介石,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信任,导致他非常抵触其他国军部队进驻山东,而这也使得李宗仁非常不放心将山东交给韩复榘。

于是在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沿津浦路南下的时候,李宗仁便亲赴济南与韩复榘做了一次彻夜长谈,李宗仁向韩复榘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抗日形势及打赢徐州会战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就是希望韩复榘能认识到积极守卫山东的必要性和他应该担负的责任。

然而韩复榘的想法是根本不会受到李宗仁影响的,当时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保存实力”,即便有部下提醒他,现在是全国抗战,任何部队有损失都会得到补充,他依旧执着的回答到:“就算是参战,也要最后参战”。

所以,在了解了韩复榘当时内心的真正想法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当初为何会一枪不放,任由日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韩复榘丢失山东给当时的徐州战场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韩复榘连退数百里,丢掉了黄河北岸阵地、济南、泰安、曲阜、济宁等运河防线,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使得徐州及陇海铁路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第五战区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战略部署,最终李宗仁认为想要扭转丢失山东带来的不利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李宗仁将军

于是就在于学忠部与张自忠部先后于津浦路南段与日军陷入苦战的时候,津浦路北段亦开始主动出击对日作战。

反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徐州北部的济宁与临沂,具体作战计划是:

第三集团军向济宁、第二十二集团军向邹县、第三军团向蒙阴。

然而各路部队的反击遭到了日军的强烈抵抗,最终反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济宁不仅依旧在日军手中,甚至第三集团军遭到了日军第十师团的重创而不得不退到鲁豫交界之巨野一带。

而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已经在青岛登陆,这是日军中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第五师团刚参加了忻口会战,士气正盛,日军大本营给他们的命令是,从青岛登陆,沿台潍路从津浦路北段侧面攻占临沂,然后从这里直下徐州。

第五师团的参战就像是一把利剑一般随时要插入我们的心脏,为了阻击第五师团的南下,李宗仁急令第三军团火速赶往临沂进行防御。

庞炳勋

第三军团原属西北军,虽然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军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军,即第40军,而更难以置信的是,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但它其实只有一个师,即第39师。

所以,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而已,而且师长还不是庞炳勋而是马法五,而部队一共也只有一万多人。

那么这样一支杂牌军,一支头顶着“军团”荣耀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师的杂牌军,能够顶得住即将到来的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五师团的进攻吗?我想当时的庞炳勋也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答案究竟与否,也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徐州会战的大幕早已经拉开,庞炳勋退无可退,只是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转机还是无底深渊,他没有时间再去考虑了,只能带着他的部队一往无前。



徐州会战的战争经过~

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1937年由王耀武第51师合编而成第74军,74军不久参加淞沪会战。经过补充74军先后参加徐州、兰封会战 。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日军第10、第5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5月中旬,前方越来越惨烈的战报不断传到武昌国民党军委会蒋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临的严重危机,使他那因台儿庄的胜利冲得有点晕乎乎的大脑一下冷静下来。蒋介石突然意识到:日军的意图是要围歼徐州中国军队主力。蒋介石立即叫来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封裔忠等人一块研究策划。日军的企图已经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现实,何应钦等人亦主张赶紧突围,决定放弃徐州。蒋介石口授给李宗仁的电令令其部力避决战,撤离徐州,火速突围。 16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中国军队且战且退,阵形不乱,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日军阻一处,中国军队冲一处,无所不破,大军向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集结,各路都相继冲出重围。为避免与优势之敌作消耗战,当各路敌军向徐州步步合围时,李宗仁令所部各路守军,作稍事抵抗后,即相机撤向山区、湖沼地区,进行“化整为零”的游击战,与敌人纠缠了月余。李宗仁与长官部官兵一应人员700余人,乘夜色经宿县、蒙城,越过敌之包围圈移驻潢川。留守徐州城的刘汝明部在萧县一带伏击日军第9师团,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见中国军队大部已走,企图于徐州城围歼刘汝明部。刘汝明部佯作死守状,及见各路大军撤尽,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放弃徐州城,巧妙地跳出日军数十万大军的重围,安全转移。敌军不但没有击溃刘汝明部,甚至连一个上尉也没有捉到。日军的华中派遣军的13师团一路杀来,发现李宗仁唱了一出空城计,又令一心想争功的华北方面军大感挫折,日军伤亡了万余人的代价,得到了一座空城。 庞炳勋第3军团 庞部已伤亡殆尽,庞炳勋致蒋介石密电称“总计战斗兵,现不满千人”。结合徐祖贻致李宗仁电“庞军兵力损失过巨…已失战斗力”,即便考虑到庞有保存力量夸大伤亡的因素,按庞部战斗兵万人计,亦可约略看出庞部伤亡当在8000人以上。张自忠第59军 刘景岳和于麟章在回忆文中称,该军在最初三天(3月14、15、16日)的激战中,大量毙伤日军,但自身“伤亡也不下六、七千之多”。顾相贞证实此说,至17日晨,该军统计伤亡人数,“第三十八师自投入临沂战役以来,伤亡近四千人,第一八0师也伤亡了二千余人”。《山东省志.军事志》采信此说,称“至17日,(第59军)伤亡7000余人”。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亦采信此说,称“至17日上午,第59军已伤亡6000余人”。迨至21日临沂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于麟章称“伤毙敌军约六千人…我军伤亡人数也在八千人”,顾相贞称第59军“伤亡官兵近九千人”。第59军战斗详报则证实了此数据,24日,再次增援临沂的第59军在城西北一带集结时,全军可战之兵仅有1.3万人,而该军一战临沂前却有战斗兵员2.1万人,减员8000。通过下属单位的伤亡也大略看出第59军伤亡之惨重。原第38师第113旅旅长李致远在回忆文中称,仅在15-18日的刘家湖战斗中,“第二二八团原有两千余人,损失半数以上;第二二四团也伤亡近半数。59军成建制战死者计有第26旅第678团(团长崔振伦,在进攻朱陈镇战斗中,该团另有一营人牺牲过半)第2营,第113旅第226团第6、10连,114旅227团第12连。时任第59军军部参谋处作战科少校参谋的王丕廉在回忆文中称:“经过三昼夜的激烈战斗,我方仅连长就伤亡一百余员,士兵伤亡五分之二”。考虑到第59军伤亡过重,徐祖诒即建议该军撤出战斗,转往郯城修整,被张自忠拒绝。第2次临沂战役后,于麟章称第38师“减员万余人” ,张自忠遂决定将该师合并编成一个旅,约千人,归军直接指挥。据180师39旅参谋长杨遇春回忆文称,该旅“只剩下200多人,其余3000余人皆伤亡。”杨作为旅参谋长,提供的本旅战斗伤亡人数数据应该是可信的。关于第59军两次临沂战役的伤亡,张自忠本人在致李宗仁电也曾透露,“伤亡达万余人”。这个数据弹性很大,不少著述干脆直接引为1万人。不过,通过相关资料来推算,第59军的伤亡要远超过1万人。3月25、26日张部第38师在解救庞炳勋部的三官庙、桃园之战中,伤亡2000余人;又张自忠29日4时致电李宗仁称,27、28两日以来伤亡两千余人。二者合计就是四五千人。另据刘景岳、于麟章回忆文章称:“先后两次临沂作战,我(59军)伤亡各级官佐八百余员,士兵万人以上。”如果参照张自忠19日14时致李宗仁电中所列官、兵伤亡比例:伤亡军官209人、士兵3273人,则第二次临沂战役结束时张部军官伤亡800余,士兵伤亡应在13000人左右。这样,第59军在两次临沂战役中伤亡数约在1.3万-1.4万之间,加上在淮河阻击战中伤亡的2000人,整个台儿庄战役,第59军伤亡约在1.5万人以上。孙震第22集团军 张宣武在回忆文中称:“第四十一军守城部队自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以下伤亡5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界河、龙山一带作战的第四十五军,自一二七师师长陈离以下伤亡亦达四五千人。这次战役,共毙敌2000余人。”41军124师741团第2营营长熊顺义也称,从3月9日至18日,川军保卫滕县“牺牲、负伤万余人”,其中第45军“从一二七师师长陈离、一二五师七五0团团长姚超伦(原文误,应为745团。750团团长为陈士俊-笔者注)以下伤亡的营、连、排长等官兵四五千人。”能证实上述数据的还有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称第22集团军在滕县之役中“伤亡官兵不下万人”。而第22集团军代总司令孙震在滕县战役战斗详报中却称“是役…我阵亡官兵3000余人,负伤官兵4000余人;四十一军占伤亡总数四分之三。”时任该部少将参谋处长胡临聪在回忆文中也称,滕县战役守卫滕县城与外围的第22集团军共伤亡8000余人(阵亡五千余人,负伤三千余人)。但通读孙震战斗详报全文,战役起止日期为3月9-17日,且主要是叙述14-17日的滕县城战斗。胡临聪文章类似。孙、胡的数据显然未含3月9日之前第2集团军伤亡,而该集团军第45军早在1938年1月即已入驻滕县并与日军发生过数次战斗,如在2月中旬的郭山、两下店战斗中,第125师第750、745两团即伤亡约千人。因此,第22集团军在整个徐州会战前期总伤亡在万人左右,还是较接近实际的。汤恩伯、封裔忠第二十军团 在3月16、17、18日最初三天的作战中,仅第85军2个师即“阵亡营长三员,伤二员,伤团长一员,伤亡连排长廿余员,士兵二千余人。”同期在沙沟阻击日军的关麟征部第2师第6旅伤亡不详,但李宗仁在19日致蒋介石密电中曾说:“我(第6旅)第十一团伤亡甚大”。台儿庄东北方战斗中,第85军与第52军夹击坂本支队,予敌重创,“五十二军与八十五军各伤亡1300余人”;第20军团突破坂本支队所据之小王庄、刘庄等阵地,并与敌发生肉搏战,“第85军第4师两日来伤亡约千人”。汤恩伯在致电李宗仁称:“(台儿庄)当面之敌经我关(麟征)、王(仲廉)、周(碞)各军彻夜猛攻,肉搏十余次,毙敌三千余人,俘获正在清查。我军伤亡亦大。”汤的电报内容虽未指出所部具体伤亡数字,但从当时中日两军战斗力及“我军伤亡亦大”一语来推测,汤部伤亡即便比敌方少,也应该不会差距很大。汤部部分将领的回忆文章中有所部整个徐州会战期间的伤亡数据,而未提阶段战斗伤亡。作战部参谋长封裔忠率领第110师在徐州会战后到达河南唐河整编时,只剩下一个旅的兵力,“在这次会战(指整个徐州会战)中伤亡了五千余人。”自3月中旬开赴鲁南以来,经过一个多月连续不断的作战,第52军两个师都有很大伤亡,特别是郑洞国第2师,“有作战能力的官兵,已不足原来人数的一半。”其中,第2师在台儿庄战役期间的峄县北大窑附近战斗最为激烈,敌我双方一度展开白刃战,第2师多处阵地曾数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是役敌我都有很大伤亡。师长郑洞国甚至在3月30日上午攻打峄县城东一带时,被敌炮弹击中,只因弹片为其衣袋内银元所挡,郑才幸免伤亡。以上相加,汤恩伯第20军团及临时辖属各部总伤亡在万人左右,应该不会夸大。孙连仲第2集团军 李宗仁即致电军令部封少君参谋长:令“廿七师现仅余战斗员约二千名,卅一师一千四百余名”,另,台儿庄守军6日伤亡亦“在二百名以上”。至日军从台儿庄退却时,第30师师长张金照称所部“全部兵力只剩下四千多人”。也就是说,台儿庄战役结束后,第2集团军所辖第27、30、31三个师所余战斗员仅七八千名左右,加上独立第44旅,最多也就在万人左右。该集团军损失应在1.4万人以上。其他部队伤亡池淮阻击战中,刘士毅第31军、于学忠第51军合计伤亡近6000人,孙桐萱第3集团军之谷良民第56军(1938年3月缩编为第22师,隶属孙桐萱第12军)参与的济宁战役,“自进攻到退却,历时约半个月,我军伤亡约2000余人,但亦予敌以重创。”综合以上,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合计6.5万余人。 池淮阻击战 自1938年1月24日起至30日,在历时7昼夜的池河之战中,第31军歼敌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真歼敌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马家岗两处歼敌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面歼敌约千余人。第31军自池河撤退后,于2月上旬配合第48军对刘府、考城、蚌埠之敌攻击,“经剧烈战斗之后,毙敌千余”。淮河阻击战,于学忠率领的51军与企图渡河日军第13师团殊死鏖战,歼敌数千(一说3000,一说9000)。日军伤亡约6000——1万人。滕县战役 孙震在战斗详报中称“是役毙伤敌军官佐320余员,击毙士兵1500余名,击伤士兵5700余名。”]以川军武器装备而言要取得如此战果,是不可能的,且当时进攻滕县之敌亦不过数千人,若孙震的数据属实,无疑是全歼日军。孙的歼敌数据显系夸张。第122师代师长王志远在战斗详报中称所部“击毙敌共约千余名”,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称所部“毙敌约七八百人”,372旅旅长曾甦元称所部“毙敌寇约六七百人”,三者相加,与张宣武所说的“这次战役,共毙敌2000余人”相近,但应为击伤而非击毙日军数据。加上3月9日之前第45军歼敌数,则日军在整个滕县战役中伤亡不下2500人。两次临沂战役 第一次,张自忠致电李宗仁称,临沂战场“敌(日军)伤亡达四千余名”。而一些著述如韩信夫《鏖兵台儿庄》则认可“此次临沂作战,歼敌3000余人”。第二次,中国军队共歼敌2000余人,俘虏1人。临沂战役,日军伤亡应在5500人以上,加上之前庞炳勋部与沈鸿烈海军陆战队歼敌数,日军伤亡应不下6000人。台儿庄战斗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歼敌万余人;日方数据为伤亡11984人。史界如孔蕴浩先生则认同《新华日报》数据,认为台儿庄一战中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而整个鲁南地区,“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 其他局部战斗包括第20军团在临城、官桥、枣峄等地,第3集团军在汶上、济宁、兖州等地战斗,日军损失2000人左右。综合以上所列,日军在徐州会战中伤亡在2.6万人以上。

台儿庄战役结束以后,中日两军的统帅部重新判断徐州地区的战争形势,都大量向徐州地区调集军队,但战略出发点不同?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万多人,一度掌握了徐州会战的主动权?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受到台儿庄大捷的鼓舞,对徐州地区军事态势作了新的分析判断,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一次被打破?对于下一步行动,国民政府一些高级将领意见不一致?有人认为,徐州附近的中国军队应转移阵地;重新建立起一道保卫武汉的新防线?有些人主张,要利用部队高昂的士气,再打一个胜仗?
蒋介石接受了后一种建议,决定“扩大台儿庄战果”,在徐州地区同日军进行一场决战,夺取决战的胜利?因此,蒋介石按照决战的意图,把战斗力强的部队纷纷调到徐州地区?出于这一战略考虑,第5战区的部队由会战初期的29个师迅速增加到64个师又3个旅,总兵力约60万人?
日军大量向徐州地区增加兵力,主要出于4种考虑?
一是通过台儿庄战役,日本军国主义者看到徐州附近集结了大量中国军队,认为这是进行一场决战的好时机,是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挫伤中国军民抗日意志的好时机?
二是春季来临,日军对北方强国苏联的战备有所松弛,在全局上日军有较多的机动兵力可以南调,战略预备队的力量加强?
三是日本最高军事当局受台儿庄战役失败的影响,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进行新的评估,认为徐州不可能轻易取得,必须调集重兵,四面合围,才能打通津浦铁路,攻占徐州?
四是台儿庄作战失败后,一些军官萌发了报复中国军队的心理?
出于以上考虑,日军统帅部对徐州地区的军事态势作了新的判断,对北平?天津?山西?江苏?安徽等地日军的作战任务重新进行调整,抽出第14?第16?第114师团,命令这3个师团向徐州地区运动,配备各种重武器,调遣数百架飞机,进行徐州作战,打通津浦路?
4月3日,日军大本营研究了进行徐州作战的可能性?
4月7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组织徐州作战的命令?陆军部根据上述命令,制定了《徐州附近作战指导要领案》?其基本作战意图是:徐州作战,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联合组织实施,以华北方面军为主,华中派遣军配合华北方面军作战?作战开始后,主力兵团向西迂回,从侧后保卫徐州,歼灭中国军队第5战区主力?其任务区分主要是:
华北方面军第5?第10?第14?第16师团向开封以东行动,攻占陇海铁路沿线以北地域;主力南下,进攻徐州;用2个师团向兰考?商丘方向进攻,切断中国军队向西的退路?
华中派遣军第9?第13师团在徐州以南行动,占领徐州以南的津浦路和合肥地区,从南面策应华北方面军进攻徐州?
4月中旬,“日军大本营派遣班”进入中国,在济南设立指挥机构?这个派遣班由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桥本群少将率领,主要任务是协调徐州南?北日军两大兵团的作战行动?4月17日和18日,日军在济南召开了参谋工作会议,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有关人员在会上明确了两军进行徐州作战的有关事宜?由此可见,日军大本营对徐州作战是多么重视?
4月18日,日军发起了新的攻势?
日军第5师团遭到中国军队沉重打击以后,稍经补充休整,以步兵第9旅团为骨干组成国崎支队,从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第10师团分成3路纵队,从薛城?峄县?向城之间60公里的正面上向南攻击前进,对中国守军进行牵制性进攻?第16师团的草场支队担任第10师团的预备队,片桐支队担任第5师团的预备队?中国军队第2集团军,第20?第3军团,第27军团第59师奋起抗击?日军每前进一步,都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进攻迟缓,到月底,这路日军仍被阻止在韩庄?邳县?郯城一线地域?
日军新的进攻,催促中国军队作出新的作战部署?徐州战场有64个师,这不是一支小部队?这些部队如何部署,蒋介石并没有作出详细计划?作战厅长刘斐曾向蒋介石建议,山东南部的中国军队应该以机动防御为主?在作战指导上,除以一部分军队同日军保持接触外,主力应集结在便于机动的地区,相机打击日军;运河沿线要有中国军队防守;徐州以西地区,要控制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以便应付突然发生的各种情况?但是,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
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对徐州周围集结重兵有不同看法?李宗仁认为:“我方在徐州一带平原,聚集大军数十万人,正是敌方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最好对象”?李宗仁还指出:“以我军的装备,只可相机利用地形条件,与敌人作运动战?”
从以上分析看,蒋介石集团虽然决定在徐州同日军决战,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决战方案,数十万部队匆忙调往徐州地区,仓促防御,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对总的作战意图不明了,这是导致后来徐州会战失利的一个阴影?
李宗仁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把其中21个军编为5个兵团?这些兵团是:
淮南兵团:李品仙任司令员,编有3个军的部队?
淮北兵团:廖磊任司令员,编有4个军的部队?
鲁南兵团:孙连仲任司令员,编有9个军的部队?
陇海兵团:汤恩伯任司令员,编有3个军的部队?
苏北兵团:韩德勤任司令员,编有2个军的部队?
一场数十万军队参加的大会战开始了?
徐州大会战,实际上是徐州外围战?
5月5日,日军从南面和北面同时向徐州夹击,其战略意图是,先迂回徐州西侧,再四面包围徐州?
徐州南面战场:日军第9?第13师团从蚌埠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第3师团从蚌埠出发,向大营集?宿县进攻?
徐州北面战场:日军第16师团从山东的济宁渡过运河,向江苏省的丰县?砀山挺进?第14师团从河南省的淄阳县南渡黄河后,向兰考挺进?第10师团把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任务交给第114师团接替,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江苏省的沛县进攻?
以上作战目的一旦达成,日军就完成了对徐州的四面合围,形成同中国军队主力进行决战的态势?
为了从四面合围徐州,日军对这次进攻行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进攻发起后,各部队进展顺利,会战进程似乎是按照日军单方面制定的时间表推进的?
5月9日,日军第16师团南下,向砀山?唐寨地区挺进,从西面攻击徐州?第14师团步兵第28旅团奉命从河南新乡转赴山东济宁,向郓城?菏泽等地发起进攻,掩护师团主力强渡黄河?
5月10日,日军第9师团经蒙城?永城等地,向徐州西南地区进攻?当时,廖磊指挥的第21集团军所属第7?第48军防守淮河中流地域?廖磊命令第171师师长杨俊昌带一个团,扼守宿县;命令第173师副师长周元率领一个团,扼守蒙城?日军进攻蒙城时,周元遵照廖磊司令长官的命令,指挥2000多官兵拼死抵抗?激战中,防守蒙城的中国军队除20多名士兵突围外,周元副师长及其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这路日军16日逼近徐州?
5月11日下午,日军步兵第28旅团在旅团长酒井隆少将的指挥下,攻占郓城?郓城失守,菏泽就暴露在这路日军的进攻正面了?防守菏泽的中国军队第23师师长李必蕃感到敌情严重,严令第68旅组织反攻,夺回郓城?
第68旅出发后,李必蕃师长亲自带领师直属队前往增援?第68旅刚从前线撤退,没有得到休整,加之日军的炮火异常猛烈,部队多次组织反攻,官兵遭受重大伤亡,仍然没有夺回郓城?李必蕃师长立即调整部署,把第67旅配置在菏泽左侧,把第68旅部署在菏泽的右侧,严令全师各部队抓紧时间做好战斗准备,死守菏泽?李必蕃是湖南省嘉禾县人,先后在长沙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中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毕业后曾担任团副?参谋主任等职?参加北伐战争中,战功显著,升任团长?1936年1月,任第23师少将师长?全面抗战开始以后,李必蕃率领部队从临潼出师抗日,在沧州作战中,荣立战功,受到嘉奖?第23师参加徐州会战,李必蕃师长严阵以待,部队官兵的抗日热情高昂?
5月12日,日军第14师团南渡黄河以后,迅速以一部兵力前进到内黄集附近,截断了陇海铁路?这等于截断了中国军队向西撤退的后路?
5月13日,日军第13师团前进至徐州西南的永城,占据了徐州西南方向的有利地域,从西南面包围徐州?第9师团沿津浦铁路前进,攻占宿县?南线日军,攻占永城?宿县以后,从南面形成了对徐州的合围态势?
5月14日,日军第28旅团凭借化学武器和重炮的猛烈攻击,突破菏泽的外围阵地,把菏泽城四面围困起来?
防守菏泽,又是一场血战?
李必蕃指挥的第23师,有一支以工兵为主的骨干队伍,擅长防守,敢打硬仗?看到日军猛烈的进攻,李必善知道菏泽已经是一座孤城了,守城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对官兵们说:“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坚守阵地,绝不能后退,不能再让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狼奔豕突了?”
日军攻城的炮火越来越猛烈,排炮几乎没有间隙,接二连三地落在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日本鬼子冲上来了?李必蕃师长一声令下,官兵们一齐向鬼子射击,机枪喷出了一条火龙,打得鬼子东倒西歪?
在日军一次接一次的炮击中,菏泽的防御阵地被炸成一片废墟,村庄在燃烧,树林在燃烧?部队伤亡越来越大,有些排的官兵全部牺牲在抗日的阵地上,有的连只有几名伤兵还坚守在阵地上?
鬼子越来越近了?师参谋长黄启东英勇殉国了,刘冠雄团长也在战斗中牺牲了?李必蕃师长看了看身边的几名随从,手一挥,毫不犹豫地冲出战壕?在激战中,李必蕃师长身负重伤?随从副官急忙把李师长搀扶下来,组织直属连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
傍晚,满身是鲜血的李必蕃被救护到菏泽以南5余公里的曲只集?李必蕃从昏迷中醒来,得知菏泽已经被日军占领,悔恨交加,决定以一死来激励将士们继续抗日?他吃力地取出一份地图,写下了“愿我同胞,努力杀贼”的遗言,趁护理人员不注意,猛地举起手枪,在自己头上开了一枪?
李必蕃以身殉国,在全国反响强烈?国民政府追晋李必蕃为陆军中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大公报》等报刊,纷纷登载文章,赞扬李必蕃的爱国精神?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代表郭沫若?吴玉章?罗炳辉等人率领代表团,参加李必蕃的追悼大会,并送了一块刻有“民族之光”的大匾?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必蕃为革命烈士?
菏泽失守那天,日军第14师团主力攻占曹县,第16师团主力攻占金乡?部署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够阻止日军的进攻,致使中国军队徐州地区的防线被日军突破?这一突破,对徐州地区的防御产生了重大影响?
5月15日,沿津浦铁路北上的日军第3师团攻占大营集以后,在第9师团左翼支队的配合下,向徐州挺进?
日军连续进攻的炮声,大片领土的失陷,迫使国民政府的一些高级将领重新认识徐州地区的军事态势?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未能有效地抗击日军的进攻,短短10天时间,南北两路日军即完成了对徐州地区的合围,这使蒋介石等人感到十分意外?国民政府一些高级将领开始意识到,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狭小平原地区同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决战,是不现实的,要消灭日军,必须另谋他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5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徐州?
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是:“避免决战,撤离徐州?”
5月16日,李宗仁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下达了第5战区各部队脱离徐州战场的命令?司令长官作出的撤退部署是:刘汝明指挥第68军占据徐州有利地形,掩护各部队撤出徐州战场?第24集团军留在苏北?第69军同海军陆战队一起,在鲁南?鲁中地区开展游击战?第5战区主力部队分成5路,分别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围,向河南?安徽边界的山区撤退?李宗仁部署完撤退任务以后,静静地坐在指挥室里,心情格外沉重?
李宗仁的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个念头:数十万部队撤到桐柏山区,退到江南的水网稻田地,“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是否可行呢?
5月18日,李宗仁同白崇禧?刘斐等第5战区长官部的人员一起,在第31军和第7军1个师的掩护下,从萧县以南地域突围,向阜阳前进?一路上,日军的飞机不时地临空侦察?为了免遭意外,李宗仁一行白天隐蔽,夜间行军,整整在途中行军7天7夜,终于到达阜阳?
第5战区的主力部队突围进入西南山区以后,在桐柏山?大洪山开辟据点,抗击日寇?
5月19日,第68军完成了掩护第5战区各部队撤离徐州的任务,即放弃徐州?当日,日军占领徐州?
在徐州会战接近尾声时,发生了在抗日战争中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件?一个事件是中国空军到日本进行“纸片轰炸”,一个事件是黄河决堤?
“纸片轰炸”发生在徐州陷落的当天?
徐州会战失利后,侵华日军越来越猖狂,日军飞机对武汉?重庆?广州的轰炸也越来越频繁?国民政府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时,有人提出,中国应该对日军占领徐州作出强烈反应,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要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在日军的强大攻势面前,中国采用什么方法打击日寇?这是一个难题?
有人说:日军飞机对中国的大城市狂轰滥炸,中国空军就不能轰炸日本本土吗?
有人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不能像日本法西斯那样,滥杀无辜?
有人说:“七七”事变以来,日军残暴地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灾难?日本本土并非固若金汤,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日本当局尝尝中国人的炸弹?
有人提出:空军能担任远航日本的重任吗?国民政府的空军组建以来,还没有作过如此远距离的飞行呢!
这次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决定秘密派飞机到日本,不投炸弹,只投掷宣传弹;并责成航空委员会军令厅选定远征日本的空勤人员?
蒋介石的外籍顾问端纳得知中国空军要远航日本,连连摇头,说:去日本?中国飞行员没有这个能力,应该聘请一位美国飞行员?
经过协商,美国飞行员选定了?但这位飞行员狮子大开口,远航日本一趟,必须给他10万美金?那时候,10万美金约合40万大洋?这不仅是要价高,也是对中国飞行员的藐视?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把远航日本的任务交给空军第14中队中队长徐焕升?徐焕升是笕桥航校第1期毕业生,曾经到德国学习,能担当此任?随徐焕升编队飞行的僚机由佟彦博驾驶?佟彦博是笕桥航校第3期的毕业生,曾经担任蒋介石的专机驾驶员?
5月19日15时23分,徐焕升驾驶1403号长机,佟彦博驾驶1404号僚机,悄悄地从汉口机场起飞了?这两架美制“马丁”B-10B轰炸机运载着100万份宣传单,经过2小时飞行,按预定计划到达宁波栋社机场加油,于23时48分起飞,向日本飞去?
“马丁”B-10B轰炸机翼展21.49米,机长13.63米,装有两台功率为775马力的发动机,可携带1025公斤炸弹,最大时速为343公里,升限7300米,航程900公里?这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两架飞机?5月20日凌晨2时45分,中国飞机飞临长崎上空,撒下传单,再向日本的福冈?九州等一些城市飞去?
随着中国飞机B-10B的一阵阵轰鸣声,宣传单雪片似的飘落下去?徐焕升和佟彦博及时向国内反馈信息:空中没有拦阻,探照灯柱到处可见,高射炮火密集射来……
那夜,日本的长崎?九州等城市的市民们惊恐万状,军方束手无策?狂妄的军国主义者万万没有想到,中国空军的飞机能飞到日本领土上?当他们看到中国空军撤下的传单时,日本举国骚然?
这些传单,有的是《告日本国民书》,有的是《告日本工人书》?其中《告日本国民书》写道:
我们大中华民国的空军,现在飞到贵国的上空了?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伤害贵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的使命,是向日本人民,说明贵国的军阀,在中国领土上做着怎样的罪恶?请诸位静听,……
日本兄弟,在诸位之中,有开始反对战争?理想做正义和平的人,也有为军阀的宣传所欺骗而讴歌战争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种人,想来一定都因贵国的言论被统治,要了解时局的真相是困难的?所以,试作以下的说明,希望诸位详加考虑?
中华民国空军将士中日人民亲善同盟
《告日本工人书》有以下内容:
解放是不会自己来的,现在正是人民争回自由的时候了?你们掌握着生产,掌握着日本军阀之心脏的工人兄弟!觉醒诸君伟大的力量吧!诸君掌握着东洋的命运,打倒日本军阀,为解除两国人民的苦痛,以同盟罢工来战斗吧!
中华全国总工会
这种宣传,也是一场战斗,它对日本国民产生的影响不亚于战场上的一个胜仗?
黎明,两架中国飞机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8时48分,佟彦博驾驶的僚机在玉山机场降落了?9时24分,徐焕升驾驶的长机在南昌机场降落了?机场上,掌声雷动?各类人士聚集机场,热烈欢迎远征归来的勇士?
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为了祝贺这次行动,特地赠送了两面锦旗,一面写着“德威并用,智勇双全”;另一面写着“气吞三岛,威震九州”?
在徐州会战期间,两架中国空军的飞机远航到日本撒传单,这一行动,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6天以后,日本近卫内阁被迫大改组?
黄河决堤,发生在日军西进途中?
日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以后,大本营决定“扩大徐州会战结果”,命令部队沿陇海路西进,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5月下旬,日军大本营先是命令进攻兰考?商丘?永城?蒙城以东地区,继而又下令攻击部队越过上述4个县城,继续西进?
根据日军大本营的命令,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命令第10?第14?第16师团分路向西追击?5月24日,日军第14师团的部队占领兰考后,被中国军队包围?经过近一周的激战,中国军队撤退?日军继续西进?
6月6日,日军第14师团占领开封?7日,离郑州只有数十公里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郑州危急?
日军连续西进,数周内侵占中原地区大片领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郑州一旦失守,日军必将会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也会沿陇海铁路西进,进攻西安?这将使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谁知,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竟然盲目决断,采用“以水代兵”的战术?
6月初,蒋介石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当讨论如何阻止日军西进时,军事委员会侍从室一名副主任建议,选择适当位置炸开黄河大堤,水淹日军?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在郑州东北的花园口附近炸毁黄河大堤?这道命令,带来了一场新的灾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从黄土高原夹带大量的泥沙,由西向东气势磅礴地奔泻下来?进入华北平原以后,黄河水流减缓,河道开阔,由于泥沙逐年淤积,河床远远高出两岸的田园和居民,汛期水位,比开封著名的铁塔和郑州著名的“二七纪念塔”塔顶还要高,成为地球上的一条“悬河”?黄河两岸广大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危,都系于那条大堤上?中国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防止黄河水患?
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命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数千年来,黄河沿岸的人民群众不断修筑大堤,把大堤修得十分坚固?奉命炸堤的工兵部队连夜挖掘,多次爆破,都没有把大堤炸开?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接连3次责问为何没有炸开大堤?
受命炸堤的工兵分队万般无奈,他们不得不另选地址,炸药?地雷同时使用?突然间,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破声,一条“黄龙”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里奔腾而出?
刹那间,滔滔黄河水带着混浊的泥沙,从缺口夺路而出,犹如万马奔腾,呼啸着,奔腾着,沿中牟?尉氏?扶沟一线向南泛滥,把沿途的村庄?庄稼?树木全部吞灭,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出现了大面积黄泛区?当年7月20日的《新华日报》报道:“黄河决口,共有两处,一在郑州以北24里的花园口溃决150公尺,水深3丈;一在中牟以北32里的赵口溃决300公尺,水深丈余?两决口相隔40里,中间杨橘一带,并没有水?花园口的决流,南经京水镇入贾鲁水支流至白沙镇,与赵口决流汇合,入贾鲁河向东南泛滥……”
古人曰:黄河之水天上来?
日军沿陇海铁路向西推进途中,突然遇到滚滚洪流席卷而来,毫无思想准备,部队的大炮?战车等辎重物资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许多官兵被洪水吞灭了?面对凶猛无比的滔滔黄河水,日军的重装备难以行动,日军统帅部不得不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据统计,日军因黄河决堤而被淹死?或得病而死的官兵,达3万多人?
蒋介石“以水代兵”,尽管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却造成黄河改道,河南?安徽?江苏3省40多个县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1250万人悲惨地遭受这场灾难?仅河南省的郑县?中牟?开封?通许?太康?淮阳?鹿邑?尉氏等21个县市,就有900万亩耕地被淹没?滚滚洪流,吞灭了90万人的生命,造成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豫东广大地区,成了满目疮痍的黄泛区?黄泛区年年受灾,岁岁饥荒,灾荒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中原人民不仅饱受日本鬼子野蛮掠夺之苦,又面临着人为的洪水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这样难以驾驭?
何应钦把黄河决堤的责任推给日军,他称:“敌在赵源口(中牟北)附近决堤,复在花园口(郑州北)附近投多量炸弹,破坏黄河堤防,氾滥横流,但我大军已陆续向西转进?”
徐州大会战,在滔滔黄河水泛滥中,落下了帷幕?
徐州会战,有临沂?滕县?台儿庄的激战,最终却以水代兵,这不仅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还给中原人民造成重大灾难?

淮海战役从何而来:粟裕斗胆直陈,毛泽东助力完善
答:早在战役发起之前,粟裕就在思考解放济南后,下一步的作战方向。他的初步设想是,华野快速从山东南下,进入苏北,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因为这一代靠近山东,依托根据地有利于继续歼敌,而且两淮地区是以前的老解放区,便于巩固。 9月24日,济南战役巷战还没结束,粟裕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汇报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准备在...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答: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的起因
答: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 淮海战役前线总指挥委员会委员合影 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

淮海战役详细过程
答: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

淮海战役 简要过程(越简要越好)
答:为期66天,在华东、中原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整个战役以徐州地区为中心,在海州与淮河之间展开。解放军投入60万军队,以粟裕将军为主要军事指挥;国民党军队投入80万军队,以杜聿明为主要军事指挥。战役结果,解放军歼敌55.5万。长江以北国军精锐丧失殆尽。

淮海战役的资料100字
答:淮海战役的资料:是国共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至为重要的一战,经历65个昼夜的抗战,这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最终以解放军战士战胜国民党队伍,成为中国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的第二...

淮南战役国民党叫什么战役
答: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和国军以徐州为中心爆发的一场战役。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1月6日发动淮海...

淮海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答:淮海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结束的时间是是1949年1月10日,经过两个多月激烈的奋战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当时中国解放军的兵力是60万加40万的民兵,国民党的兵力是80万,经过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歼灭了由总司令刘峙指挥的国军的5个兵团部和22个军部还有56个师,在国民党80万的兵力中...

了解淮海战役的请进
答:驻在徐州的二,十三,十六兵团即匆匆地向东撤军.共军也组成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来全权指挥淮海战役(成员:陈毅,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数十万的部队在调动著,竟然撞在一起,双方在潘塘展开战斗,共军一来也有损失,二来这战不在预定中,所以主动撤军.国府即以“潘塘大捷”称之.但随后的...

三大战役中名称的由来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答:淮海战役是来自于1948年9月24日夜,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但已接近尾声的时候,粟裕发给军委的电报,建议即举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由战场指挥官命名的战役,也是唯一打出来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决战的目的去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