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蜀汉哭得最伤心的这三人,都有谁? 诸葛亮死后,为何刘禅和孟获哭的最伤心?

作者&投稿:季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元263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的死,对蜀汉来说,犹如一个惊天霹雳,好多人难以相信,认为自己在梦中。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是超越后主刘禅的灵魂人物,他的离世,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诸葛亮的死,蜀汉上到后主刘禅、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非常伤心,其中最少有三个人哭得最伤心,刘禅心知肚明。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


第一个:刘禅本人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刘禅成了没爹的孩子。刘备在临终前,曾托孤给丞相诸葛亮,并让刘禅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对待诸葛亮,称之为“相父”。刘禅于223年登基,到诸葛亮死时的234年,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他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国家大事都交给“相父”诸葛亮,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到了年终祭祀的时候,去祭祀一番即可。

现在,相父去世了,还是死在了五丈原前线。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刘禅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例如,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者一个比较亲近的长辈,心里是很难受,更何况,这位长者岁数并不大。诸葛亮去世时,年仅54岁,还不到花甲之年,虽不是英年早逝,也属于“年纪轻轻”就去世的。


于公,刘禅失去了辅佐自己治理朝政的丞相,于私,刘禅再一次失去了教导自己的“相父”。在失去诸葛亮后,以后的路就需要刘禅一个人走了,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刘禅在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哭得非常伤心。

第二个:谯周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谯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奔赴前线奔丧的官员。当时谯周在家,听闻自己的顶头上司丞相诸葛亮病逝,不顾三七二十一,连后主刘禅也没请示,就前往奔丧。


按照蜀汉习俗,长官病故,手下属官需要第一时间去奔丧,为其送行。谯周就是基于这个考虑,前去的。在谯周走后,后主刘禅怕大部分官员前去五丈原奔丧,造成朝廷瘫痪,于是特意下了一道诏书,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然而,谯周行动迅速,已经出城了,才顺利到达五丈原,也是唯一一个到达前线的官员。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谯周是否哭得伤心,我们从他行动迅速,第一个奔丧,可以推断出,谯周对于上司诸葛亮的去世,是非常伤心的。他能够见到诸葛亮的遗体,比其他人哭得更加伤心,伤心程度仅次于刘禅。


《三国志·谯周传》: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第三个:孟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为收服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之心,曾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实在没脸和诸葛亮对着干了,这才心悦诚服,归顺诸葛亮。在正史上,诸葛亮虽然没有七擒孟获,也是采纳了参军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之计。


据《汉晋春秋》记载,蜀汉先主刘备白帝城病死后,孟获跟着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作乱。诸葛亮于是亲征南中,百战百胜,在盘东擒获了孟获。他不但没有诛杀孟获,反而对其礼遇有加,将其无罪释放,收服了孟获的心。

《汉晋春秋》中记载: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南中平定后,孟获跟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蜀汉南中少数民族表示,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不敢再反叛。孟获感激诸葛亮饶了他一命,再加上诸葛亮还任命他为蜀汉官员,感激知遇之恩。因此,孟获听说诸葛亮病逝,哭得也非常伤心。


结语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哭得最伤心的就数刘禅本人、谯周、孟获这三人。后主刘禅心里心知肚明,他失去的不但是能力出众的蜀汉丞相,还是疼爱自己的“相父”,谯周是作为诸葛亮最忠诚的属下,第一个奔丧,见到诸葛亮遗体的,所以也哭得非常伤心,至于孟获,则是觉得诸葛亮多次饶了自己的小命,对于他有活命之恩,突然听到诸葛亮的噩耗,于是伤心地哭了。

当然,诸葛亮的去世,蜀汉不只刘禅、谯周、孟获这三个人痛不欲生,还有不少人也是非常伤心的,如李严,感叹无人能够起用自己,伤心过度,病逝了。只不过他主要伤感自己不能再次出仕当官,不是纯粹地为诸葛亮伤心。



刘禅、谯周、孟获这三人。刘禅伤心是因为蜀国少了一坚实的后盾,谯周伤心是出于个人感情,孟获伤心是因为诸葛亮对他自己有不杀之恩。

哭的最伤心的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弟子姜维,还有赵子龙也哭的很惨,再就是董永这个人哭的也很伤心

诸葛亮逝世后,蜀国举国伤痛,唯有此人仰天大笑:老天有眼,他是谁?~

这个人叫李邈,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将其写作“李藐”是错误的。
一切都是夺刘璋地盘惹的祸
此人确实是刘璋的旧臣,乃是东汉末年的割据诸侯。刘璋乃是益州牧刘焉的幼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老主亡故、新主必然杀戮。刘璋与旧臣汉中张鲁发生大战,失败。又遇到内乱,平定之。结果,曹操大军将来,刘璋便听信张松、法正一派主张邀请刘备,结果引狼入室。

刘璋见益州难以保住,便投降了刘备。被刘备迁往荆州,交关羽看管。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璋投降孙权,不久后也死了。算是一位“蠢人”。李邈当时任牛鞞(通“饼”)长。牛鞞是西汉设置的一个县名儿,治所在今天的简阳市简城镇,牛鞞长就是牛鞞县长的意思。
刘备得到益州后,李邈先是为犍为太守,之后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工作,任职丞相参军、安汉将军。但因为平时恃才傲物,经常顶撞上司,所以,诸葛亮对他并不满意。

诸葛亮曾救其一命,最终将其冷藏
李邈此人确实有才,但因为这个人太狂、太直得罪了很多人,因此,刘璋的父亲掌控益州时,众人就都不喜欢他。比如人们将他的两个哥哥李朝、李邵,已经早亡的弟弟称为“李氏三龙”,却单单把他扔了。可见这个人人品不咋样。
刘备夺了刘璋的天下后大摆筵席招待众臣,高兴的时候,李邈直接对刘备说:将军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现在兄弟齐心共抗朝廷的敌人曹操,你却取而代之夺了宗室兄弟的天下,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刘备一听这话,其内心就动了杀机,冷冷地问他:你既然知道我做得不对,为啥不帮助刘璋打我呢?
这位二愣子李邈,竟然说:不是我不想帮他,而是我的实力不行,帮了白帮。
这一下刘备大怒,要杀他。诸葛亮为他求情这才饶了他。

之后,李邈便在诸葛亮手下为官。公元228年,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要杀之。李邈立刻引经据典劝阻诸葛亮不要杀马谡。诸葛亮一听烦了,把他打发走了。
由此,李邈对诸葛亮非常不满。

李邈上书怒贬诸葛亮
诸葛亮在234年病逝后,李邈竟然上疏《丞相亮卒上疏》。其主体内容就是题主所问的问题的题干内容。综合言之,其实就是:吕后的侄儿、霍光的儿子权力太大,造成皇帝要杀他们。诸葛亮死的正合适,要不然日后也得被皇帝杀了。他这一死,他的家族就得到保权了。这个人喜欢打仗,边疆就可以安生了,天下百姓少了战争之苦,都应该庆幸。
《丞相亮卒上疏》: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如果李邈在诸葛亮死了一年半载之后再上疏也好,可他偏偏在“国丧”(死后三天)期间这么说。
一者,对诸葛亮太不尊重,哪有刚死就叫好儿的,这么大的胆子儿谁给的底气?
二者,对刘禅和诸葛亮间的矛盾,也太过于公开了吧!
三者,是否在激化对刘禅的不满呢?其心过于歹毒。
为此,刘禅大怒,立刻将其诛杀。由此,算是给诸葛亮做了个“人殉”。

刘备病逝后,匡扶汉室的重任都落在了诸葛亮肩上,诸葛亮在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开始了北伐。
诸葛亮的前四次北伐都很不顺利,因各种原因败北。
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了3年的休养生息后,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这次他率领10万大军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曹魏派出了名将司马懿率20万大军,和诸葛亮对持。由于对手是诸葛亮,所以司马懿选择了坚守不战,再加上魏军占据人数和地形优势,这让蜀军很被动,对魏军无可奈何。
双方陷入了长久的对持,但都奈何不了对方,而蜀军内部因诸葛亮的健康问题陷入了麻烦。诸葛亮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能早日和魏军决战,多次派士兵去挑衅对方,但司马懿笃定了这点,避而不战。


半年后,诸葛亮劳累成疾,迎来了生命的终点,他交代完后事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由于诸葛亮在身前做了部署,所以蜀军阵营没有出现恐慌,而是选择了有条不紊的撤军,司马懿也没敢乘机进攻。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后主刘禅听后失声痛哭,吴太后听后也是放声大哭,蜀汉的大臣、百姓无人不伤心的痛哭流涕。
大臣向刘禅说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时,刘禅更是悲痛的喊道:“天丧我也!”难过的倒在了龙床上,数天不能设朝。
在《三国演义》这部影视剧的镜头下,我们能看到诸葛亮死后,蜀汉君臣、百姓为他送丧时,都很悲伤,但两个人哭得最伤心,这两人其中一人是后主刘禅,另一人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蛮王孟获。


刘禅的伤心,主要是因为这几点。
一是他将诸葛亮当成自己的亲人,诸葛亮死后他痛失一亲人
诸葛亮对刘禅而言,就如同一个长辈般的人物,面对诸葛亮的敦敦教诲和不愿放权,刘禅对诸葛亮存在不满和抵触之情,但这是叛逆心理导致的,而刘禅也将诸葛亮当成了一个父亲般的人物,在诸葛亮的庇护下安逸的成长,所以诸葛亮病逝后,刘禅等于失去了一个亲人,他伤心难过实属正常。
诸葛亮死后,刘禅对诸葛亮的那些不满将会消失,反而诸葛亮的各种好就会愈加清晰,这让刘禅更加想念诸葛亮。


二是蜀汉失去了一重臣,刘禅失去了一靠山
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刘禅时期蜀汉最重要的大臣,也是蜀汉最能干的大臣。有诸葛亮在,蜀汉的实力虽然不如曹魏,但他们能和曹魏在对抗中占据上风,曹魏也奈何不了他们。蜀汉国内的各种势力,也慑于诸葛亮的威望而不敢有异心,但诸葛亮死后,蜀汉没了定海神针,可以说前途未卜。
同时,诸葛亮在时,国内的各种事务都由他操持,刘禅可以安心地做他的安乐君主,但诸葛亮死后,他这一切就落在了刘禅肩上,而刘禅缺少治国才能,少了诸葛亮这样一个大的靠山,刘禅对自己和蜀汉的未来,充满了悲观色彩,他不知道他能否治理好蜀汉,这份担忧和压力让他更加想念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孟获也很难过。
孟获是南部蛮王,在刘备死后,他乘机率兵犯境,掠夺蜀汉的财物。诸葛亮明白,要想北伐先要稳定国内,所以他亲自率兵征讨孟获。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诸葛亮击败孟获没有任何悬念,但打败孟获容易,征服孟获难。
诸葛亮为了征服孟获,对他是七擒七纵,这让孟获认识到了诸葛亮的能力,同时诸葛亮没对他们赶尽杀绝,还将他们的土地还给了孟获,这也让孟获对诸葛亮的为人心服口服,从此死心塌地的效忠诸葛亮。
因为内心感激和敬重诸葛亮,所以这样一位深得自己敬重和爱戴的人去世后,孟获的伤心和难过大家也能理解。

杜甫《蜀相》赏析
答:【赏析】诗句用典故的时候,重在简约,不能长篇大论地说历史,而要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这里杜甫用了两个量词来概括诸葛亮的功绩:“三顾”、“两朝”,同样的说法还 有“七擒孟获”、“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个量词将这个人的主要功绩都说尽了,不仅全面,还 有体现了作者提炼语言的能力。我们...

诸葛亮的资料
答: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谁了解诸葛亮啊?急!!
答: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 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 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 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 葛亮,畅谈“...

葛亮自辅佐刘备以来,立功无数,但最遗憾这件事情!
答:诸葛亮自辅佐刘备以来,立功无数,但最遗憾这件事情 说起来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作为蜀汉政权的军事,诸葛亮一直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帮助他扩张势力,最终建立了跟曹操的曹魏政权,孙权的东吴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可以说,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功劳的,诸葛...

表现诸葛亮的忠诚有哪些事例
答: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2、写《出师表》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阿斗)继位,他只 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

评价诸葛亮
答: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三国的故事呀?最好7:00告诉我
答: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

《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体验了诸葛亮什么样的品格?
答:诸葛亮心中痛苦,不由自主哭了 忠诚度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一身追随,戎马一生,献谋献策,即使在刘备最低谷的时候,帮助刘备过江促使孙刘联军,共拒曹操!使得刘备在面对不可一世的曹操,不仅仅保存了实力,还争取了更多的地盘,更使得刘备在日后建立蜀汉政权争得了决定性的一个反派为胜的机会!在...

关于三国诸葛亮的问题,懂的来@.@
答:1、三国谋士谁的智力最高?2、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3、诸葛亮忠于蜀汉政权吗?4、庞统死因之谜,是让贤给诸葛亮吗?... 1、三国谋士谁的智力最高?2、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3、诸葛亮忠于蜀汉政权吗?4、庞统死因之谜,是让贤给诸葛亮吗? 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