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简介血战大别山

作者&投稿:仁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汉会战简介血战大别山

武汉会战中的血战大别山历来为人称道,在大别山附近地区的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小界岭战役就有第二个台儿庄战役之称。

8月27日,日本第2军同时向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后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左路第13师团9月2日逼近叶家集,开始进攻富金山。富金山靠叶家集很近,在商六公路的南翼,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日军想绕过去都不行,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进攻富金山了。富金山不算很险要,坡面根本就不怎么斜,但36师不愧是中央王牌,拼死据守,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第13师团荻洲立兵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向东久迩宫求援。9月11日,日军的增援部队16师团到达富金山,中国守军因为奉行节节抵抗,避免决战,所以防守的部队一般是没有援军的,只有防守的时间限制,守到时间就可以撤了。面对增加一倍的日军,宋希濂也没有办法,经过九日的激战,守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离阵地,转移到沙窝、小界岭一线阵地。小界岭防线由宋希濂的71军、田镇南的30军和冯安邦的42军来防守,守军三个军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从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第13和16师团终于突破了小界岭防线,穿越了大别山,于10月25日占领麻城,可是这时国军已经放弃武汉了。

血战大别山之:小界岭战役

在大别山麻城市福田河镇小界岭山上,据考证有国民革命军一个兵团兼集团军指挥部、三个编制军指挥部,山上还有满山的战壕和炮坑、抗日将领的坟墓和多处碑文记载。这个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处,名叫小界岭的地方就是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的指挥中心,也是战斗双方伤亡惨重的区域,史称“小界岭战役”。

1938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烈的武汉大会战爆发。鄂豫皖大别山区是这次会战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这里据守武汉的东北大门,是华东、华北向武汉推进的直线位置。双方都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展开了最惨烈的战斗。8月26日,日军在120名汉奸的带路下进犯大别山区。面对日军无数次进攻,36师守坚守阵地,猛烈还击,日军横尸遍野。9月11日。宋希濂奉令主动撤出富金山阵地。日军第13、第16师团和第10师团之懒谷支队,通过富金山地区,西进会攻商城,与田镇南的第30军展开激战。双方争夺异常激烈,伤亡很大。

在1938年这场近两个月的战斗中,在孙连仲、宋希濂和田镇南的共同指挥下,中国军队同日军展开殊死激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日军始终未能取得战斗的实质性进展。由于小界岭在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的突出位置,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部移驻宋埠。10月,蒋介石亲自到麻城督阵,在宋埠与李宗仁协商指挥大别山防线,并在宋埠住宿一夜。

日军在台儿庄丢下11984条性命后,又在此次战役阵亡4506人(其中将校佐172人),负伤17380人(其中将校佐526人),合计21886人(其中将校佐698人),占武汉会战日军总伤亡的五分之一,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伤亡最多的战役。是役,中国抗日将士阵亡超过20000人。宋希濂的71军从12500人到撤退时只有800人,几乎损失殆尽!10月24日,蒋介石正式下令放弃武汉、实施撤退,25日,武汉沦陷。据守小界岭的第七十一军等部奉命撤退,25日,麻城县城失陷;30日,麻城县宋埠失陷。

小界岭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进攻中国的嚣张气焰,小界岭防线成为武汉会战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会战仅有的没被日军突破的战略防线。是役,71军军长宋希濂、31师师长池峰城被国民政府授予华胄奖章,小界岭战役被国民政府誉为“第二个台儿庄”战役。



~

抗日英雄资料:张自忠
答:但这么一来,张自忠就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

《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最新txt全集下载
答: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同国同志纵横馳骋,转战南北,先 后参加过保定会战、漳河战役、徐州会战、归德战役、武 汉会战、广西昆仑关风役、鄂西v会战、中国驻印军反攻緬 北战忮等许多重大战忮,战功卓著,曾被誉为囷民党军队中的抗B名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部洞国同志曾在囷晷和怀疑 中,杞自已的...

武汉会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

关于李陵投降匈奴,这真的是历史的误读吗?李陵碑有说明什么?
答:而他将和汉军会战的初战地点,竟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浚稽山。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种安排? 征和三年,李陵作为汉朝的降将,大抵第一次参加了匈奴和汉之间大规模会战。由于后世有不少汉奸或试图当汉奸者,总绞尽脑汁试图从李陵的这一次参战中,提取出自己也可安然地替新主子...

抗日英雄资料:张自忠
答:[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但这么一来,张自忠就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

冰雪里的灵魂
答:自己也死难瞑目。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拼死血战的五千将士。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尽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别有考虑。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

李陵传的历史误读
答:自己也死难瞑目。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拼死血战的五千将士。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尽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别有考虑。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

如何看待李陵
答:李陵,乃飞将军李广(陇西李氏)嫡孙,曾以帝王侍从官(郎中)身份,与代郡太守苏建的儿子苏武(牧羊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废帝的)、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写史的)共同侍奉过汉武帝。后来在随军出征时,战败投降了匈奴。为了他,司马迁被割掉了小鸡鸡都不后悔;降了他,匈奴单于高兴地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