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沉积旋回  沉积层序和沉积旋回

作者&投稿:潘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沉积盆地从其形成到消亡,都在地壳幕式构造运动的控制下,沿一定的方向演化。不同演化阶段有其各自的特点且彼此有机地相联系,形成一个个客观地反映着古构造环境与古地理环境、在成因上互有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沉积总体的叠覆,组成若干个构造-沉积旋回。由于构造活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其同时性或准同时性,因而其形成的沉积旋回及其组成阶段可以进行区域对比,从而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的分辨率。每个旋回都在纵向上出现岩石结构上粗→细→粗,颜色上红→暗 ( 杂) →红,岩相上冲积相→湖泊相的旋回特性。

白垩纪期间存在四个构造-沉积旋回,均以沉降开始,抬升的结束而结束。每个旋回都可分为沉降、稳定、抬升三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沉积总体,可以在各个盆地内追踪到相应的地层单元,进行区域对比。

第一旋回为火山旋回,时间跨度为早白垩世早期,区域上上侏罗统全部缺失,下白垩统不整合于中、下侏罗统或更老的地层上。这一构造面是兰江运动的地史记录,有一个隆起侵蚀阶段。下白垩统下部的大爽组 ( 浙东) 、劳村组 ( 浙西) 等河湖相地层的沉积是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标志和第一旋回的开始。第一旋回是个火山活动旋回。此时,除了正常沉积岩外,还因火山活动处于萌发阶段而夹有火山岩,是火山旋回的始发阶段。接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岩浆从基底断裂中喷溢出来,几乎全部覆盖了丽水-余姚断裂以东地区;丽水-余姚断裂以西则呈零星分布,这是白垩纪盆地发育第一旋回的第二阶段———高峰阶段,相应的地层有黄尖组 ( 浙西) 、西山头组、高坞组 ( 浙东) 等以火山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随后是火山活动衰竭期,但仍有余喷。这一阶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层中或多或少地夹有火山岩的层 ( 段) ,相应的地层为寿昌组 ( 浙西) 、茶湾组和九里坪组 ( 浙东) 。

早白垩世中期,闽浙运动发生,华南地块全区隆起,各盆地沉积间断、侵蚀,并形成下白垩统上、下部间的不整合,宣布第一旋回的结束。这一旋回的区域对比,各省意见一致。

第二构造-沉积旋回是目前研究程度最高,也是问题最多的旋回,它从馆头初期的断陷或坳陷开始,到晚白垩世中戴早期类磨拉石建造的形成结束,其时间跨度包括整个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中戴早期。第二旋回也是由沉降、稳定和抬升三个阶段组成。沉降阶段又分为初始充填和快速沉降两个分阶段。初始充填分阶段是盆地形成之初,在断陷盆地底部堆积了属类磨拉石建造性质的扇三角洲亚相砾岩,如舒洪盆地谢山头剖面馆头组下部砾岩段; 在拗陷盆地边缘堆积了冲积相的地层,如老竹盆地下桥—潘底剖面馆头组下部曲流河亚相岩段。初始充填分阶段快速沉降与快速充填同步进行,但沉降速率略快于充填速度,处于弱补偿状态。其后由于物源匮乏,充填速度低于沉降速度,以致水体渐深,向非补偿状态演变,进入第二旋回快速沉降分阶段,形成暗色和杂色岩段,相当馆头组中、上部 ( 浙东) 。其后构造活动弱化,甚至停顿,进入盆地发展的稳定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沉降速度小于沉积速度,湖盆逐渐浅化,直至填满,处于补偿沉积状态。这一阶段代表性的地层为朝川组中、下部 ( 浙东) 和横山组中部 ( 浙西) ,以滨浅湖亚相为主。晚白垩世中期,岩石圈重力均衡调整作用启动,地壳开始隆升,进入盆地演化的抬升阶段。随着侵蚀基准面的降低,侵蚀作用强化,先形成了辫状河亚相沉积,这是抬升的始发分阶段,相应的地层是朝川组上部 ( 浙东) 和横山组上部 ( 浙西) 。到晚白垩世中期,地壳隆升和剥蚀的速度和幅度加大,在山麓地带堆积了巨厚的类磨拉石建造。这是第二旋回抬升阶段的快速抬升分阶段,处于超补偿状态,相应的地层包括方岩组下段 ( 浙东) 、中戴组下段 ( 浙西) 。抬升阶段在晚白垩世初期湖盆基础上,形成辫状河亚相和山麓堆积相沉积,垂向序列上向上变粗。山麓堆积相砾岩的结束,标志着抬升阶段的结束,也是第二构造-沉积旋回的结束。

第三、四构造-沉积旋回形成的地层主要见于扬子陆块上。由于其层位处于白垩系的上部,在燕山运动末幕抬升后遭受侵蚀而保存很不完整。华南地块上只见第三旋回中、下部沉积,第四旋回沉积缺失。

晚白垩世地层的研究一直比较粗略,特别是华南地块上的上白垩统,如浙江省的方岩组和福建省的崇安组,由于保存不完整,多数剖面只保存下部的山麓堆积相段,而它的岩性和所形成的地貌形态却极为醒目,以致人们多将方岩组、崇安组与山麓堆积相砾岩画等号,没有进行更细的划分。浙江方岩组保存较好的要算天台赖家剖面 ( 区调图幅曾称 “赖家组上段”,后又改称 “赤城山组”) ,显示了从下而上,从山麓堆积相→河流相→湖泊相的相序,使之与研究程度较高的衢江群有了较好的对比性。为了便于区域对比,笔者将该地的方岩组按相分为下、中、上三段,但缺失与衢江群衢县组相应的地层。

第三构造沉积旋回主要见于扬子地块的金衢盆地,也与第二旋回一样,可分为沉降、稳定和抬升三个阶段,但没有再划分亚阶段。该旋回的沉降阶段以河流相开始,情况类似于拗陷盆地中的第二旋回沉降阶段。相应的地层包括中戴组上段 ( 浙西) 、方岩组中段( 浙东) 。这套河流相地层的出现,标志着地壳隆升已经结束,转入重新沉降阶段。进一步沉降便在冲积平原中形成湖泊,进入该旋回的稳定阶段,相应的地层为金华组 ( 浙西) 、方岩组上段 ( 浙东) 。由于控制此次成盆的不是断陷机制,而是热沉降机制,沉降作用的速度较慢,幅度较小,沉积作用多为补偿型。扬子地块上,有的地方会出现非补偿型沉积,如衢县斋堂有上百米暗色岩系的形成。华南地块上这一阶段的沉积很少保存,其露头也许仅见于浙江天台赖家剖面,以方山玄武岩下伏的滨湖相地层为代表,未出现非补偿性的暗色岩组 ( 段) 。据钻探资料,宁波盆地的方岩组上部有非补偿型的暗色深湖亚相地层和膏盐层,非常相似于扬子陆块上衢县斋堂的金华组。第三旋回的抬升阶段,相对于第二旋回而言,强度较低,在扬子陆块上,以巨厚的衢县组 ( 浙西) 为代表。华南地块上,此阶段的沉积为后期剥蚀夷去。

东南沿海火山岩占统治地位,沉积记录短缺,但浙江磨石山群之上、小雄组之下和福建小溪组之上、石牛山组之下这两个构造面,不失为构造沉积旋回分野的绝好标志而可以与其他地区进行大致的对比。小雄组、石牛山组之下的假合面,可以认为是与其他地区形成类磨拉石建造的抬升相对应的另一种上升的表现形式,但强度较低,类磨拉石建造缺失。它们底部的砾岩代表第三旋回沉降阶段的沉积,稍高层位的湖相沉积即为稳定阶段的记录,更上为火山岩,失去了沉积记录。

第四旋回以浙江的桐乡组为代表,其下部碎屑岩代表沉降阶段,上部湖相地层相当于稳定阶段,而代表抬升阶段的沉积已被剥蚀掉。

上述这种地壳幕式运动控制下出现的旋回性沉积作用,普遍见于中国东南诸省。尽管沉降、抬升的速度和幅度不尽相同,但却没有质的变化,它所形成的剖面结构,可以作为区域对比的依据。

表 10-2 浙江省白垩纪构造-沉积旋回的划分及地层对比

构造-沉积学对比,可以归纳为两条操作准则: ①相同的构造运动形成相同的构造环境和相似的沉积建造,后者可以认为是同期地层进行对比; 不同沉积建造形成于不同构造活动阶段,不是同期地层,不能进行对比; ②构造运动的旋回性及其演化阶段在区域上应相同,因而地层柱中的相序应该一致,同旋回同阶段才是同期地层,可以进行对比,否则不能进行对比。

根据上述,笔者将浙江省的白垩系划分对比如表 10-2 所列。



地层旋回的级次划分~

不同级次的地层旋回构成不同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Arrken et al.,1995),并响应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邓宏文等,2000)。因此,准确识别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理顺旋回级次之间的关系,对分析地层层序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1)界面的成因类型、识别标志及其在旋回级次划分中的意义

表3-2 不同层序级别划分方案的对应关系

层序划分是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界面是划分层序和确定层序成因类型的依据。目前,国外有关层序划分的方案主要有3种,其一以XXON公司“Vail”学派为代表,以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层序边界(表3-2);其二以W.E.Galloway为代表,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其三则为J.G.Johnson等所强调的以地表不整合或海侵不整合面为界的沉积层序。与上述层序划分方案有所不同的是,Cross创导的层序划分(表3-2)取决于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负荷、沉积通量和沉积地形等综合因素制约的基准面升降过程,一个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即为一个成因层序单元,界面对应于基准面下降达最低点位置,既可位于沉积界面之上(相关整合面),也可位于沉积界面之下(不整合面或冲刷面),由界面限定的旋回级次取决于地层基准面旋回周期的长短。国内,王鸿祯、郑荣才等也提出了关于陆相沉积层序级别的划分方案,不同学者关于层序分级方案的对应关系、技术精度及界面标志见表3-2。
郑荣才多年来在辽河断陷盆地、鄂尔多斯和川西前陆盆地、百色走滑盆地进行了陆相层序分析,发现上述盆地的构造性质虽然不同,但在湖盆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均可识别出6类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表3-3),其中同类界面的各项特征及其所限定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时间跨度基本一致,由此认为此6类界面可作为划分旋回级次的通用依据。需指出的是,由此6类界面所限定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中,均可发育有级次和规模相当的湖泛面,相对各级次旋回的底、顶界面具不同程度的穿时性,以湖泛面具有更好的等时性和区域对比意义,以及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以界面为层序划分依据,而湖泛面则为最重要的等时对比界面标志。

表3-3 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主要是别标志

(据郑荣才等,2001)
(2)旋回级次的划分和控制因素
依据地层基准面旋回周期的长短变化,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成果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3个级次。郑荣才等在同时考虑地层基准面旋回与盆地构造演化关系的基础上,曾提出增加超长期旋回的4级次划分方案,在进行小层或单砂体划分和等时对比时使用超短期旋回概念。由于层序分析对象和要求不同,如以勘探阶段层序分析为目标的研究者,对象主要为长—中期时间尺度的统、组、段地层单元,采用3级次划分方案划分的各级次旋回时间跨度可能偏大;而以开发阶段层序分析为目标的研究者,对象主要为短时间尺度的段、砂层组、砂层(或小层),乃至单砂体地层单元,采用同样的3级次划分方案划分的各级次旋回时间跨度可能偏小,由此很可能将同一地层划分为不同级次的旋回。究其原因无疑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有关,也说明仅3个级次的旋回划分方案不能满足勘探开发各阶段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典型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发育特征,在原来级次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郑荣才等进一步提出了6级次划分方案(表3-4)。与前人的划分方案相比,该方案突出如下几个重点:①充分强调了引起地层记录中不同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周期性变化的不同控制因素,并保存在各类界面中,因而通过界面的成因类型、产状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可对各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更为合理的划分;②基准面旋回的分级命名,同时考虑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限变化范围和主控因素,并给予特定的含意,规范了级次划分标准;③相对3级次划分方案,6级次划分方案更能满足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要求,在统一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不仅可降低各级次旋回划分的随意性,同时亦增强了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④6级次划分方案与经典的“Vail”层序划分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

表3-4 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级基本特征

(据郑荣才等,2001)
(3)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1)巨旋回:此类旋回以区域构造运动不整合面为底、顶界面,由原形盆地的完整沉积充填序列组成(表3-3,表3-4)。旋回的时限于不同的盆地差别极大(表3-5),视盆地的形成、演化、消亡过程而定。垂向剖面上,不同构造性质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虽具很大的差异,但大多由多个相类型变化范围很大的沉积体系交替组成湖进-湖退巨旋回,往往发育有多套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在勘探阶段,识别和划分此类旋回是区域地层对比和盆地构造性质描述,预测新区的盆地充填序列、生储盖组合特征和油气勘探远景等基础地质研究的任务之一。

表3-5 几个陆相盆地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时限分布

注:ESR年龄资料: ①引自王允诚、郑荣才等《辽河盆地西部洼陷齐曙下台阶—双台子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成都理工学院科研报告,1999;②引自柳梅青、艾国华、郑荣才等《川西及邻区碎屑岩层序地层及储层特征研究》,西南石油局研究院科研报告,1999;引自郑荣才、柳梅青等《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都理工学院,科研报告,1998;④引自郑荣才、彭军、吴朝容《广西百色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成都理工学院科研报告,2000。 (据郑荣才等,2001)
2)超长期旋回:此类旋回由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充填序列组成,又可称之为超层序,底、顶界面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之间的应力场转换面,通常表现为强烈构造隆升形成的构造不整合面,于盆地范围内可对比性极好,但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旋回的时限取决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转换频度和速度,或较为一致,或变化较大(表3-5),一般以盆地发展演化阶段发育的旋回时限跨度较大,沉积厚度最大,往往对应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垂向剖面上,通常由多个具相邻发育和互呈相变关系的沉积体系按一定的顺序叠加组成湖进—湖退超旋回,旋回内可发育有多套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旋回之间的不整合面两侧,常可出现强烈跳相现象,所发育的生储盖组合类型亦有所差别。勘探阶段识别此类旋回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对相邻盆地或同一盆地中的次级盆地进行地层对比的基础,可用来优化地层系、统、组的划分方案,建立更为合理的地层层序,同时也可用来描述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山耦合或山-盆转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以超长期旋回界面的可对比性和最大湖泛面的等时性为地层等时对比标志和框架,可提供建立长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基础。
3)长期旋回:此类旋回由盆地构造演化阶段中各次级构造活动过程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组成,时限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表3-5)。底、顶界面对应构造幕式性活动的强弱变动面,在盆地边缘通常表现为局部构造隆升形成的构造不整合面或大型冲刷面,向盆内方向逐渐过渡为相关整合面,于盆地范围内的各次级盆地或相邻沉积体系中有很好的可对比性,穿时幅度在盆缘有时较大,向盆内方向减小,深水区为等时面。垂向剖面上,一般由一个或互呈过渡关系的几个沉积体系叠加组成完整的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具备相对独立的生储盖组合。在勘探和开发阶段识别此类旋回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勘探阶段,利用岩性剖面与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几何形态的可对比性,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标定和追踪长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以超长期旋回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为等时对比框架、以长期旋回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可用以编制以长期旋回为地层单位的具较高精度的中比例尺等时沉积相图,描述地层格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可提高油气藏预测和评价精度。开发阶段,以长期旋回界面的可对比性和最大湖泛面的等时性为地层等时对比的标志和框架,可建立地层识别精度更高的中等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
4)中期旋回:此类旋回由偏心率长周期导致的气候冷、暖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组成,时限较为一致(表3-5)。底、顶界面可能对应于夏半年日照量最低的冰期,于盆缘的水道发育区通常表现为间歇暴露面或较大规模的冲刷面,盆内以相关整合面为主,各次级盆地之间的可对比性可能较差,但在同一次级盆地或沉积体系中具极好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垂向剖面上,此类旋回通常限于同一沉积体系中,由某个或两个相邻相带组成长期旋回中的次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同一长期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发育的各个中期旋回往往具有不同的生储盖组合意义,其中有利于储集相带发育的中期旋回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中期或下降晚期,而位于上升晚期至下降早中期的中期旋回,一般以发育烃源岩、盖层抑或隔层为主,尤其是同时对应超长期和长期旋回最大湖泛面的中期旋回,往往是含油气陆相盆地中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在陆相地层的层序分析中,以中期旋回最具等时对比意义,因而在地层记录中识别此类旋回极其重要。如勘探阶段,以长期旋回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为框架,以中期旋回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所建立的中等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可用以编制以中期旋回为地层单元、精度更高的中—大比例尺等时沉积相图,可更为准确地描述有利生储盖相带的平面分布和地层格架中的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藏预测成功率。开发阶段,则可以中期旋回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为等时对比标志和框架,为建立地层识别精度更高的短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提供依据。
5)短期旋回:此类旋回由偏心率短周期导致的气候旱、湿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组成,时限基本一致(表3-5)。底、顶界面对应相对干旱期,于盆缘水道发育区表现为小规模的冲刷面或间歇暴露面,而淹没区则以整合界面为主。此类旋回在次级盆地之间已难以对比,在同一次级盆地中的两个相邻沉积体系之间对比难度亦较大,而在同一沉积体系或油气藏范围内大多数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垂向剖面上,此类旋回通常限于沉积体系内的某个亚相或两个相邻亚相中,为多个单一岩性或彼此间具成因联系的岩层按一定的样式叠加而成,属中期旋回中的不完整或较完整湖进-湖退韵律旋回。旋回的结构类型远比中期旋回复杂得多,但具有很强的分布规律性。鉴于短期旋回在大区域范围可对比性较差、对比难度大,旋回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变化复杂,一般在大比例尺的岩性和测井剖面中才能识别,且工作量大,因此勘探阶段短期旋回的层序分析主要限于基干剖面,用于了解有利储集相带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而开发阶段,由于层序分析一般限于某个区块的沉积体系或油气藏,以含油气层段为层序分析对象,不仅其范围小和可对比性较好,而且旋回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的变化,可直接显示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规律,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以中期旋回界面和湖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框架,以短期旋回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所建立的短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可进一步提高地层分析的精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小层砂体对比中的应用,不仅可提高砂体的追踪对比可信度,同时还可对砂体几何形态、时空展布规律、连通性、储层非均质性进行高精度的描述,特别是以短期旋回为地层单元编制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等时沉积微相图,可为油气藏(或含油气系统)的精细描述、储层三维预测、储量计算或剩余油分布、流体流动数值模拟、注采工艺等众多开发地质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地质模型。
6)超短期旋回:此类旋回由岁差周期伴生的气候短周期冷、暖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组成,时限最均一(表3-5),底、顶界面对应相对寒冷期。如同短期旋回,界面于盆缘的水道发育区主要表现为小型冲刷面或间歇暴露面,具较好的可对比性,淹没区则为非沉积作用间断面或整合面。在地层记录中识别此类旋回的工作亦主要限于储集砂体最发育的盆缘水道发育区,而在泥质沉积区难以识别,且识别此类旋回无实际意义。垂向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单一的微相类型,由单一岩性或彼此间具成因联系的多个岩性组成级次较短期旋回更低的湖进—湖退韵律层,因而又可将其视为最小成因地层单元。如以中期旋回界面和湖泛面为框架,以短期旋回为骨架,以超短期旋回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所建立的超短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可大大提高单砂体的追踪对比和几何形态及非均质性的描述精度,以及编制以单砂体为单位、具更高精度的大比例尺等时沉积微相图。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编制超短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和单砂体沉积微相分布图的工作量极大,因而主要应用于区块的后期开发工程,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建立砂体储层结构和渗流屏障模型、剩余油分布调查、加密井和扩边井部署以及注采工艺的调整提供依据。
(4)大牛地气田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旋回级次划分
根据冲积-三角洲体系的基准面旋回的构成特点,参考表3-2中的基准面旋回级次与层序级别的对应关系,本书主要采用郑荣才(2001)关于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方案(表3-2至表3-4),将地震剖面识别的三级层序对应为长期旋回。通过对研究区内90口钻井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反复对比,结合地震资料和VSP资料标定,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识别出LSC1(山西组)和LSC2(下石盒子组)两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5个中期旋回(MSC1—MSC5)及27个短期旋回(SSC1—SSC27)。LSC1对应于山西组,包括两个中期旋回(MSC1和MSC2)和12个短期旋回(SSC1—SSC12),为一套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LSC2对应于下石盒子组,包括3个中期旋回(MSC3—MSC5)和15个短期旋回(SSC13—SSC27),为一套冲积-河流相沉积(图3-17)。基准面旋回级次与岩石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见表3-6和图3-17。

表3-6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旋回划分

关于沉积层序,在层序地层学部分中已经讨论过,在此不再重复。沉积旋回,即具有周期性和韵律性的旋回,是沉积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在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的沉积剖面中表现为相带或相序的周期性变化。P.R.Vail(1987)认为,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气候条件是控制地层和沉积旋回发育的4个相互独立的基本控制因素,并特别强调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因素。近来,不少学者则更强调构造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区分出构造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对沉积旋回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关于沉积旋回的研究最明显的进展莫过于P.R.Vail等(1977)和B.V.Haq等(1987,1988)应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方法,综合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有关地层、古地磁、古生物等大量数据而绘制出的两轮全球沉积旋回图表。目前研究领域已逐渐扩展到难度较大的前寒武纪地层旋回性的研究和碳酸盐岩沉积旋回研究。俄罗斯在前寒武纪研究方面作过多次尝试,提出了主要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球地质历史周期的新目标。
沉积旋回的研究无疑有助于了解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和古环境情况,沉积小旋回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米兰科维奇旋回。它多与地球和天体轨道周期变化有关。而大的和巨型的沉积旋回可能与大陆地壳开裂引起的升降、大洋中脊的扩张体系有关。沉积旋回结合层序地层、事件地层资料,并利用微体化石、同位素、稀有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古地磁等传统方法,可进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和对比。如果想要使划分精度达到米和厘米级,则非借助于沉积旋回的途径和方法不可。由上述可知,我们仍需对沉积旋回进行深入的研究。

沉积基准面旋回
答:在基准面变化的时间域内,在地表的不同地理位置上表现出4种地质作用状态:即沉积作用、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产生的非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补偿产生的饥饿性沉积作用乃至非沉积作用。地层旋回性正是基准面变化中上述地质作用状态随时间发生空间迁移的地层响应。因此地层记录的四维动力学变化信息往往反映基准面旋回...

在沉积岩中韵律和旋回有什么区别?
答:例如粉砂岩、泥岩与 泥灰岩的互层,韵律层厚度薄的几厘米、几米,韵律层系厚达几百米。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常构成“沉积旋回”,但这时所 强调的是沉积作用和过程的重复。大多数沉积韵律与地壳运动、 海平面与气候以及沉积物变化引起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沉积旋回 ...

构造旋回的基本特征
答:深圳市加里东运动第一次活动在震旦纪末,整个广东地区发生海退,深圳市范围内上升接受剥蚀,之后加里东期内再也没有下沉接受沉积,表现为大规模的上升运动。 2.加里东运动第二幕 加里东旋回的另一次构造运动则发生在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称郁南运动,在深圳市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见之于宝安区西北部,同位素年龄值在(4.86±...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充填模式
答:横向上基准旋回的变化,表现出自北东向西南可容空间的增加,每个旋回响应地层厚度也是北东向西南增厚。东北部河流相为主的地区由于可容空间较低,下降半旋回地层发育或遭受剥蚀而保存不全,旋回的对称性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沉积旋回明显变差,砂岩的总厚度以西南湖盆区三角洲前缘带最大。垂向上,就单个剖面...

水文地质旋回
答:塔里木盆地水文地质旋回可划分为5大旋回(图2-3):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志留纪、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寒武—奥陶纪水文地质旋回以沉积为主,奥陶纪末期,海水完全退出,为淋滤阶段。志留—泥盆纪水文地质旋回始于早志留纪早期盆地下沉和海水逐渐由东向西的侵入,晚期及中志留纪海水侵入达到高峰,对应...

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答:侏罗系沉积厚度受盆地南北两侧边缘古生长性大断裂控制,形成北深南浅的箕形盆地。盆地北缘沉积厚度可达700 m,而南缘仅是北缘的二分之一左右。依据沉积特征,侏罗系可以划分两个大的旋回: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煤岩系至三工河组不含煤组构成第一大沉积旋回;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组至头屯河组不含煤组...

沉积旋回名词解释
答:沉积的解释 [deposit;sedimentation] 水流中所夹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 沉淀 、淤积;也指这样沉下来的 物质 形成冲积层或 自然 的堆积物 词语分解 沉的解释 沉 é 没(?)入水中,与“浮” 相对 :沉没。沉渣。沉浮(喻盛衰消长)。石沉大海。沉鱼落雁。静影沉璧。

旋回层序中的沉积间断
答:摘要 本文讨论了一种具有随机分布间断的旋回沉积简单模式。这种不完整的沉积剖面会随着间断的大小和频率的改变而改变。大的间断和缺失可通过差异而辨认出来,本文以西西里岛上新统的Trubi泥灰岩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旋回层序 随机分布间断 西西里岛 泥灰岩 1 引言 确定沉积间断的最好方法是先定下完整的(无间断)地...

什么叫水文地质旋回?
答:旋回和韵律主要是在沉积上存在规律而出现的情况。旋回具有重复再现的表面特征,韵律不一定具有重复再现的特征(但长期看来也具有一定的再现特征),但是能反映沉积阶段地质变迁特征。多个沉积旋回往往组成沉积韵律。举个例子吧,爸爸娶媳妇生儿子,儿子娶儿媳妇生孙子,这个过程反映的生育规律叫做韵律;但都生...

变钠质火山岩-沉积岩系地层岩石组合
答:在四川会理拉拉地区,河口群的下亚群细碧角斑岩建造可以划分出三个喷发-沉积旋回(刘正南,1985),每个旋回下部海相正常沉积的泥砂质岩石和少量的碳酸盐岩石,上部为钠质火山岩和钠质浅成侵入体。火山岩可以划分出三个火山旋回,在下部火山旋回出现钾质角斑岩,以正常泥砂质岩石和灰岩隔开,形成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