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呢?

作者&投稿:徵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土木堡事变明朝失去了京军主力,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深刻改变了明朝的走向。

在此之前,大明皇帝可以依靠的力量包括:宦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文臣集团。三大营是中央主力军队,威慑四方。其中最为坚定的武将勋贵集团,是为大明打下江山的徐达、常遇春,以及明成祖手下将领朱能、张辅等名将的后代。他们因军功世袭爵位,并掌握军权,武将对文臣有很大的平衡作用。

土木堡事变,不仅明英宗被俘,大太监王振被杀,随行的文官被杀,大明的武将比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也战死,武将勋贵一扫而空。

土木堡之变以后,在京的大臣自动以于谦为首领,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保卫北京的责任。这些文臣不立英宗的太子,而是拥立郕王继位皇帝,而且当着郕王朱祁玉的面,将太监王振的余党打死。又指挥武将,组织兵马抵抗瓦剌也先的军队。

在于谦的带领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文臣集团也牢牢地掌握了帝国实际的权力,宦官集团自然被剥夺权力,武将地位下降,形成了以文驭武的局面,甚至皇帝的家事,也由大臣议定,比如在是否迎回明英宗,如何安置明英宗等皇家大事上,文臣都有很大决定权。

这里无意诋毁于谦的为人及其功劳,于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抵御外族入侵,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是民族英雄。但这样的后果,导致皇权下降,使中央自然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大臣以不能增加民生负担为借口,不允许增加税收,导致中央没钱。文臣不仅不用交税,还通过手中的权力大肆圈占良田庄园,成为隐形的富翁,还通过培养学生,形成乡党,甚至下野了也能开办书院,讽刺影响朝政。明朝,是皇帝与文臣共天下。

不仅如此,明朝的大臣还给皇帝定下很多规矩,比如皇帝不要出北京,最好不要出皇城;皇帝要爱民,要简朴节省,不能派太监开矿收税,与民争利;皇帝要尊重大臣,批准内阁的票拟等等,只有这样才是好皇帝,才是明君。如果哪位皇帝做的稍微出格,就会面临雪花般的文臣的上书,一群群人的劝谏,甚至死谏!这时候,文臣只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这个皇帝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文臣已经将地方牢牢控制,尤其是江浙文人控制了朝堂,更控制了江南富庶之地。只不过名义上,还有一个共同的大明。在文臣的主导下,明朝选择了保守的国策,不再寻求开疆扩土,不再增加军队开支,还限制朝贡次数和赏赐(主要是对蒙古的朝贡方式的贸易),宗旨就是减少中央支出,保护文臣在家乡的利益。在万历皇帝的早年,大臣张居正曾经独掌朝政10年,是帝国真正的决策者,名为相实为摄。

但真到了西北有旱灾,需要东南援助的时候。控制朝堂的文臣仍然拒绝加税,也没有大力赈灾,导致农民起义,流民遍地。


而皇帝只能利用文臣之间的矛盾和党争,或者冷处理,实在不行对部分大臣进行庭杖,或者依靠太监平衡文臣的势力,也曾经收回部分皇权。但有明一代,皇权最终也没有将臣权压下去,最终也是亡于文臣之间的党争。以至于崇祯皇帝临死前仍然声称:诸臣误朕,文臣皆可杀!



~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答:因此, 明代宗朱祁钰 于谦上任后,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准备。 在人力准备方面,着重整顿、充实京军。京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大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有什么影响?
答:土木堡之变是公元1449年明英宗时期发生的一次军事事件,其结果是明朝三十万大军死伤殆尽,数十位文臣武将被杀,明英宗被俘。那么土木堡之变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什么后续影响?首先是土木堡之变消灭了包括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在内的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其后果是瓦剌大军裹挟明英宗包围北京城...

明朝时期导致京师被围困的兵变是什么变?
答: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英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蒙古瓦剌部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仓促决定从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先有吴克忠部被歼灭,后有朱勇部在鹞儿岭惨败,余部移师于土木堡,几乎损失殆尽,英宗被俘,瓦剌...

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变究竟带给明代哪些灾难呢?
答:致使君王离心离德,国力日渐衰弱。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的二十余万明军精锐是明成祖留下的京军,最为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也在此战中损伤殆尽,至此北方防御力量急剧减弱,明朝由攻转守。大明帝国在逃过这一劫后,没有稳定下来,而是进入了景泰帝和明英宗的帝位之争,朝政一片混乱……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20万大军,天子被俘,为何没有亡国呢?
答: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根据史料记载,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在土木堡之变中,不仅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的大军俘获,明朝精锐的20万大军,乃至于数十位文臣武将,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不过,土木...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保卫战
答: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明代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回事?
答:不然的话就直接使阴谋害死对方,可以说仗着明英宗的宠信是胡作非为,所以当时在瓦剌入侵的时候就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而且当时他还有军队的指挥权,由此王振也可以说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其次的话就是军队战斗力问题了,因为不同于洪武、永乐时期,当时在这几位皇帝的统治下明朝的大军是非常好...

明英宗朱祁镇时的土木堡之变到底发生了什么?50万大军为何被2万大军击溃...
答:土木之变也被称为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这场事变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次战争,因为,不仅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且皇帝还被敌军俘虏了。战争场面是十分混乱不堪的。明英宗带领着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火器,最后却因为指挥不当...

土木堡之变经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这是明朝国势转折点?
答:土木堡之变则是因为当时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过于信任宦官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教导下御驾亲征,并且可以说当时的50万军队在王振的指挥下被瓦剌的2万大军打败,明英宗也被俘;说是转折点则是很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后是明王朝衰落的开始,因为可以说从之前的明王朝都是主动的去进攻蒙古,而在洪熙之后则是化...

为何土木堡明朝50万精兵被3万瓦剌兵打得大败,但北京保卫战20万二线明军...
答:土木堡的失利完全是指挥原因。部队完全没有战略规划,随着王振高兴调来调去,根本没有进入作战准备,而且天降大雨正是士气低落的时候,被瓦拉奇袭自然兵败如山倒。战场上如果军队士气低落并且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人越多只能越成为累赘,一部分人的崩溃迅速会演变为全军溃退。至于北京保卫战,一方面瓦剌面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