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合一口酥 有关杨修的一个典故 “一合酥”事件中,杨修所说的一人一口酥是曹操的本意吗?

作者&投稿:门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人一合一口酥出至《三国演义》,原文为: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译文: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

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一合酥

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杨修,字德,陕西华阳人,杨彪之子,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9年,时年仅44岁。

杨修很有才华,一般说,有才华的人都比效傲慢。这就潜藏着能不能为君上所用的矛盾。在曹操集团中,杨修曾担任军中主簿,应该说,其才能是为曹操所倚重的。曹操是一代枭雄而不是丘八,他能驭御如郭嘉、荀彧、贾诩等谋士之才,也能驭御杨修、陈琳、王桀等文士之才。可这个杨修偏偏喜欢标榜自己,耍点小聪明,仅仅如此并也罢了,可是这种人偏还不识相,介入了曹操的立嗣之争,因此,难免不了一颗“聪明”的头颅滚落在地了。

以下有几个杨修恃才放旷的例子

1、“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差三里”

操领兵与刘备争夺汉中,兵至潼关,见一庄园,乃蔡邕之女蔡文姬的居所。

操入庄,文姬迎进厅堂。操见一曹娥碑图轴挂于大堂,问其缘由。文姬说其父蔡邕曾在碑后写有”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操就问修:“老杨,你知道它什么意思?

”杨修自得于色:“懂得!”

操拦住:“且慢!待我想想。”走了三里,才说:“我想出来了,你先说。”

杨修说“绝妙好辞”的隐文。

曹操很是惊讶,众人也都佩服杨修的才华。可转念一想,不对啊!曹操的老脸就有点挂不住了:走了三里才想出来,这不是说我曹某人的才华比杨修差三里吗?

2、门中“活”:阔

曹操曾建一花园,竣工后曹来参观,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唯杨修说曹相认为园门建得阔了。修建者立即改门。曹操看后大喜,但一听是杨修的主意,“心甚忌之”;

3、“一合酥”

还有一次,塞北进贡来一盒酥饼,曹操写了“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看见了,竟和众人分食了。曹操心里恼怒,问为何这样?杨修答道:你明明写了“一人一口酥”,我们不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当时虽笑,却“心恶之”;

4、丞相非在梦中

更甚的是,杨修不但妄揣曹操的心意,还将曹操的阴暗心态给抖出来。曹操多疑,怕遭人暗杀,就对手下说,他做梦好杀人,不要靠近他。一日午睡,一待卫将曹操蹬下的被子给他盖上,却被曹操跃起一剑杀了。事后曹操痛哭一场,命人厚葬。可杨修过于天真,将曹操的心理一言抖落:丞相非在梦中,君及在梦中耳!曹操“愈恶之”。

5、“鸡肋”之祸

公元219年,曹操攻打汉中,屡败,欲归而不决。夏侯敦入帐请号令时,曹操见碗底鸡肋,随口说:鸡肋!鸡肋!于是,“鸡肋”就成了夜间口令。而就是这杨修解析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成了“惑乱军心”的罪名,也成为杨修的“生命绝唱”。

首先一合酥不是曹操给杨修的,而是别人进贡的。

曹操在品尝了后写下一个(合)字,这本就是让别人猜的,也就是一人一口的含义,但是这个谜底被杨修猜到,曹操就会不高兴了。

1、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揣摩上义是他的本分,但是把自己直接领导的心思公之于众就是不对了。

2、杨修还是曹植的先生,曹操本就为难是将世子之位给曹丕还是曹植,杨修又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交给曹植,这让曹操看不出曹植的真实本意,自然也就讨厌杨修了。

3、在后来曹操要立曹丕为世子,就更加害怕杨修口无遮拦挑唆曹植反叛。

从这几点看来,曹操的一人一口就是一个字谜,但是被杨修猜出来,就增加了曹操想要杀他的愿望。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名叫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曹操得到了一盒酥糖,挥笔在酥糖上竖着写下了“一盒酥”三个字,然后让人把它送给谋士们。谋士们得到了这盒酥糖,看着曹操写的那三个字怎么也猜不出曹操的用意。

这时杨修走过来把盒子打开,把里面的酥糖分给大家,然后拿起自己的那一份酥糖带头吃了起来。送酥糖的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杨修确实很聪明”。

一盒酥(同一合酥),当时没有"盒"字,只有"合","合"通"盒",通假字,一合酥——『一人一口酥』。杨修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一点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当然杨修的猜测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杨修太了解曹操,最后在立储一事上让曹操大为忌讳,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位才子杨修。他才华出众,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
一次,曹操参观新建成的花园,临走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知道后对修园人说:“主公是让你把门改窄些。你没看到‘门’和‘活’合在一起,正是‘阔’字吗?这就是告诉你们花园门太宽了。”
又一次,杨修看到曹操在酥饼盒上写着“一合酥”便把大家叫来分吃酥饼,他说:“这‘一合酥”,分开念就是‘一人一口酥’,大家尽管放心吃吧。”曹操知道后虽没说什么,但心里对杨修自作主张渐生反感,杨修亦由此招致杀身之祸.

有一次,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便放在一边。杨修看见后,竟招呼众人把这一盒酥分吃了,曹操知道后便问为何这样,杨修回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您的命令呢。”曹操心中更加妒忌杨修了。

《三国演义》的“一合酥”故事中,曹操给杨修一盒酥的本意是什么?~

首先一合酥不是曹操给杨修的,而是别人进贡的。
曹操在品尝了后写下一个(合)字,这本就是让别人猜的,也就是一人一口的含义,但是这个谜底被杨修猜到,曹操就会不高兴了。
1、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揣摩上义是他的本分,但是把自己直接领导的心思公之于众就是不对了。
2、杨修还是曹植的先生,曹操本就为难是将世子之位给曹丕还是曹植,杨修又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交给曹植,这让曹操看不出曹植的真实本意,自然也就讨厌杨修了。
3、在后来曹操要立曹丕为世子,就更加害怕杨修口无遮拦挑唆曹植反叛。
从这几点看来,曹操的一人一口就是一个字谜,但是被杨修猜出来,就增加了曹操想要杀他的愿望。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名叫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曹操得到了一盒酥糖,挥笔在酥糖上竖着写下了“一盒酥”三个字,然后让人把它送给谋士们。谋士们得到了这盒酥糖,看着曹操写的那三个字怎么也猜不出曹操的用意。
这时杨修走过来把盒子打开,把里面的酥糖分给大家,然后拿起自己的那一份酥糖带头吃了起来。送酥糖的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杨修确实很聪明”。
一盒酥(同一合酥),当时没有"盒"字,只有"合","合"通"盒",通假字,一合酥——『一人一口酥』。杨修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一点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当然杨修的猜测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杨修太了解曹操,最后在立储一事上让曹操大为忌讳,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

这个不好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如果要说是曹操的本意,那是因为曹操经常喜欢做些让人莫名其妙的事情,以显示他的才智超群。比如在门上写个“活”字,表示嫌门太阔;又比如先声明梦中要杀人,然后故意杀死内侍,以证明这一点。以上两件事和“一合酥”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这次“一合酥”事件有可能是曹操故意为之。

曹操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其本意是想让大家都猜不透他的想法,对他更加敬畏。当时真的只有杨修一人能猜到曹操的心思吗?我看不是,曹操手下智谋之士还是很多的,他们之所以都保持沉默,显然都了解曹操的心思,不去揭破。可是杨修偏偏要跳出来把事情揭穿,修门和吃酥的事情也就算了,揭破梦中杀人一事原本就犯了曹操的忌讳,还要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尔。”这简直就是在挑战曹操的忍耐极限,分明是找死。

如果说不是曹操的本意,那也说的过去。前面说到修门事件,事后曹操见门改小了,很高兴,还问究竟是谁了解他的心思;而“一合酥”事件中,曹操只是问杨修为什么把酥分着吃了,没有问谁猜到他的想法。而且修门事件中,杨修也算暗中帮了曹操一把,所以曹操对他只是“心甚忌之”,妒忌杨修的才智;而“一合酥”事件中,曹操听了杨修的解释,却是“心恶之”,讨厌他了,这说明曹操写这三个字,很可能是无心的,而杨修的解释,在曹操看来估计就是狡辩。而且曹操身为丞相,日里万机,也不至于这么无聊,特意写三个字去考考手下的智商。

其实杨修倒是拼命的在曹操那里表现其聪明才智,比如他为了应付曹操的提问,经常事先想好曹操要问些什么,然后准备好答案,等着曹操发问。有一次他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就出去了,曹操发问时,手下把答案交上去。碰巧一阵风吹过来,把答卷都吹乱了,结果回答的次序完全不对,被曹操发现。曹操把杨修叫来一问,才知道这种事情已经有多次了。杨修说不定还在沾沾自喜,可是曹操会怎么想?你杨修身为属下,居然妄猜上级的想法,还每次都被你猜中了,你到底想干什么?就算是宽厚御下的君主,也一定心里不舒服,何况时奸雄曹操?杨修这么做,真的是在挑战极限,自掘坟墓。

而且杨修不仅卖弄小聪明,还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站在曹植一边。前面说了杨修自己准备答案应付曹操,他还把这种办法教给曹植。后来被曹丕揭破,曹操当然大怒,连带对曹植也不喜欢了。杨修又给曹操打小报告,说曹丕暗通吴质,因为曹操最恨的就是儿子和大臣串通。结果吴质略施小计,让杨修的计划破产。在曹操看来,这是杨修帮助曹植在暗算曹丕,而杨修和曹植的联合也是阴谋抢班夺权。对于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曹操来说,最忌讳的就是手下在权力问题上做文章。可以说,曹操这时候已经有了杀死杨修的心思。

到了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曹操已经确定立曹丕为接班人,早就想干掉“曹植集团”的“骨干”杨修了,来为曹丕顺利接班铺平道路。正好杨修又跳出来卖弄小聪明,说“鸡肋”是撤军的命令。说不定曹操当时正有进退两难的想法,但是被杨修一揭破,只好硬起头皮继续和刘备交战。同时,曹操也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杀死杨修的借口:干涉军事行动。于是,这次杨修是跑不掉了,不死也得死。

说到底,杨修之死实在是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他不清楚怎么与曹操这种奸雄相处,不知道一味卖弄学问是在刺激曹操,而卷入夺嫡之争更是在加速向鬼门关靠拢。看看人家贾诩,智慧完全不在杨修之下,可那都是大智慧,只在曹操需要的时候献策,平时关起门来,和谁都不来往,这样的人才能让曹操放心,所以贾诩最后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