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考制度存在那些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我国高考制度的利弊

作者&投稿:纳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宏观社会经济原因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高校招生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高校招生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形态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框架内自由、平等竞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平、公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在转型时期,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在人们强烈要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同时,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不够诚信,并未提供一个适于公平公正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从理论上讲,高校招生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从高校招生考试的过程和结果看,高校录取新生实际上更多地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很多时候甚至是唯一依据。多年来,为克服这种单一的录取方式所造成的弊端,曾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综合考核评价考生等方面进行过多次探索,如录取保送生、免试生等,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种问题相继而生,保送与免试入学等制度只能废止。人们普遍痛恨用弄虚作假来竞争,考试的办法至少在形式和程序上较为公平。以致今日,高校招生有继续强化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趋势,高考成绩在高校招生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智”似乎成了唯一,而“德”和“体”可以忽略不计。从根本上讲,这是高校招生在法律缺位、诚信缺失环境下无可奈何的沉重选择;同时,也是转型时期的特征在高校招生中的客观反映,是高校招生面临的一种“两难选择”。

二、自身制度的缺失和外部环境的局限原因

制度的缺失主要是法律缺位。高校招生工作的主要政策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年度文件和各省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厅)制定的规定及实施细则。这些规定和实施细则不可能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高校、考生、招生考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在高校招生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一方面,由于是年度文件,每年都有变化,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因不是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虽然高校招生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实际上我国高校招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是我国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外部环境的局限主要是诚信缺失。高校招生缺乏一个遵纪守信的社会环境,高校招生各个主体诚信行为缺乏比较普遍。如考试违规舞弊,高校乱收费,中途改变招生规则和做法,对考生作出不真实鉴定及录取新生不报到等。正是因为诚信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建立良性的高校招生体制和机制基础薄弱,越发困难重重。

三、过多强调管理和共性,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

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中,往往过多强调的是统一、共性的特质,忽视或者说无法顾及个体和个性。这种“重物轻人”的现象,其实质是以管理为本,以共性为本。主要表现形式为三个“一”:一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在6月的“黑色三天”参加集中统一的高考,并根据这三天的高考成绩,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或能上哪一层次的高校。二是“一次填报志愿定终身”。考生在信息掌握受到极大局限的前提下一次性填报志愿,在某些时候志愿的选择比分数更重要,填报志愿成为一种“博彩”,考生以前途和命运作赌注。三是“一次性集中录取定终身”。通常高校招生录取是在较短时间内(一般一个批次的录取时间为5天左右)以及在集中、封闭的状态下,一次性决定考生是否录取以及录取到什么高校。这种录取方式类似于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是将每一个考生“物化”后按照统一标准分类进行批量“物质生产”。这种录取制度和运作模式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和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只能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甚至是唯一判断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和考生的知情权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与保障,高校无从了解考生在能力和品行方面的表现,考生也很难了解高校的情况。由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较短,多数考生对自己填报高校的有关情况了解并不全面,这是近年来录取新生不报到人数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最终结果是在统一分数标准之下,录取的是统一“模式”的考生,置高校的多样化需求和考生的个性于不顾。

四、高校招生负荷过重,与其内在要求不匹配

我国高校招生承担的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选材;二是为基础教育导向;三是为社会的公平负责。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学活动,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比较普遍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肩负着为社会公平负责,导致高校招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的任何一个细小事情,都会成为全国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有专家指出,在高校招生考试问题上,老百姓和政府是双向脆弱,巨大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招生与其内在要求相匹配的主要职能应是承担为高校选拔和区分人才,对社会公平负责和为基础教育导向的作用应该逐步弱化。

五、高校招生报考人数太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太快

一是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急剧增长。伴随着高中生高峰期的到来,考生人数急剧增加,从1999年的288万,持续增加到2009年的1020万。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全面紧张,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矛盾更加突出,难以满足高校招生继续快速增长的需求。所以,高考升学的竞争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由于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急剧增长,原有的工作系统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这对高校招生和考试的性质、功能、组织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也都必须改革。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是在快速发展中完成的。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番,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用较少的投入办了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在短期内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集中暴露在招生工作领域,增加了规范招生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一些地方存在的办学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成为引发少数地方、高校乱收费和违规招生的重要原因。

六、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招生由选拔性向选拔和区分并重转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20%,超过15%的标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行列。从现实情况看,随着高校招生门槛的降低,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绝大多数考生只要参加高考就能被高校录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就必然出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资源筹措的多元化、教育机会的开放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与精英教育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招生制度,就必然面临新的变革,高考的功能已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逐步向“区分”性考试转变,高校招生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仅要为高校选拔精英,还要区分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教育的对象。由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部分重点高校招生还应严格选拔;但是,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以选拔为主要功能的高校招生制度,必将被日益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考试和录取方式所取代。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招生改革提出的要求。

七、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传统用人观和正处于新旧交替转轨时期的现行用人制度对高考制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在人才使用方面的“高消费”。高消费一般是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以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者以昂贵的奢侈品为购买对象的一种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而人才高消费则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一味追求高层次人才的做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求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同时就业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使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有了更多的余地。这给人才“高消费”提供了可能。许多用人单位在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晰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专科生,本专科生的工作招研究生,依此类推。人才使用的“高消费”,使得人尽其才无法实现,扭曲了人力资源的正常投资行为,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不良的用人观念导致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二是在人才评价方面的“重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偏重知识因素、看重学历背景,忽视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现象,做不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比如,一些单位在评价人才时,单纯依据学历对人才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以此作为待遇区分的标准。诸如此类用人方式的存在,导致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片面追求名牌大学和所谓的“热门专业”等。三是在人才晋升方面的“官本位”。长期以来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倾向于将那些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看作是优秀人才的现象。人们将职务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将职称与行政级别相对应,这种“向官位看齐”的做法,也导致一些学者在科研和教育的过程中,追求行政官职。四是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身份制”。身份制是中国计划体制下的一种身份等级制度,它将社会成员按职业划分为农民与市民、干部与工人,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工人和集体所有制工人,按行政级别划分为科、处、司、部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享有不同等级的待遇。

八、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有偏差

当前,一些媒体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时,总会痛切地反思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但每到高考结束,又会津津乐道地大谈升学率。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发出不提倡宣传中招和高考“状元”的通知,然而上面是明令禁止,媒体却是我行我素。从百度网站的搜索显示,每年关于“状元”的新闻报道高达数千条。一些媒体把“状元”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从对其本人的专访,到对其应考的辅导资料的宣传,到对其所在学校的宣传,再到对其家人的宣传甚至发展到对其经纪人的宣传。一些媒体还大肆宣传科举文化、状元节、状元跨马游街等活动。一些媒体甚至与企业结合,组织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聚会。不少媒体对于“状元”的报道,无论巨细,跟踪炒作,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对高考的部分批评报道,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带来较大压力。2004年高考招生之际,由一些媒体追问的“南京高考之痛”,引发了一场全国关注的教育大讨论。当时,江苏一家发行量较大的晚报推出了以“追问南京‘高考之痛’”为题的连续报道。该报记者在高考录取尚未结束时,仅以二本上线人数为准,即对当年南京高考平均分、本科线率等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了披露:“南京本科(实际为二本以上)达线考生比去年减少了600人……又一次落在兄弟城市后面”,记者在引导读者反思“高考之痛”的缘由时,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就考不好”、“家教凸显管理漏洞”等问题。关于“南京高考之痛”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市民、家长纷纷诉诸媒体,指责学校不抓升学率,只抓素质教育没有用;有的学生抱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占用了学习时间;一些教师、专家也纷纷在媒体上发表不同看法……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干扰下,许多学校乱了方寸,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唯一追求的目标。多年坚持的素质教育目标被丢弃一旁,加班加点复习、反复做模拟试卷、层层统考又卷土重来。据了解,尽管2004年高考招生结束时,南京市公布的本科录取率为40.12%,高于全省36.7%的平均水平;本专科合计的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2.89%,高于全省76.5l%的平均水平。但业内和社会上对“南京高考之痛”的讨论并未平息,北京、广州、深圳、青岛等地媒体也相继刊登了相关报道。媒体公开指责“高考之痛”反映了社会仍然是以升学率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强大的社会舆论迫使教育在开回头车,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北京一家教育刊物为此撰文“南京沦陷和素质教育的悲哀”,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媒体的各种高考广告起了负面导向作用。众多媒体刊登的一些重点中学、民办学校的广告中,以醒目的字眼渲染升学率。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媒体上刊登大幅广告(专版)展示高考成绩。很多报纸前面讲如何搞素质教育,后面宣称“买我一套方案、指南,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你的孩子可以变成神童,4岁能做××,6岁能做××。报纸的正面反映学生负担过重,后面则是加重学生负担的应考资料。每到高考分数公布后,一些高考升学率在当地居前列的中学就会在报上大作广告,称自己在当年高考中“又是赢家,全校高考均分超出全省平均线××分,600分以上高分者有××人”。一些报纸上还赫然登出:“热烈祝贺X
X中学今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超额完成县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本科上线率超出县教育局指标××%,一批学子考入重点大学!”等醒目广告。

整个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不单单是高考制度。
而且这些问题再怎么争论无休也得去屈服。中国人口多,必须出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也在完善中,虽然学生们还在受苦。
尽管它在年轻人眼中更受争议,但想要学历的年轻人更好去适应才是上策。

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差别大。
城乡教育资源尚欠均衡,有固化阶层之嫌。

存在一大堆的问题 不过可怜的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最让人觉得可气的是地域歧视!! 真不服气凭什么我们山东的分就这么高!!!! 山东每年的录取率本专加起来都不超过百分之五十 ! 就是说所有的考生中有一半的人上不了学 而其他有些地方录取率是百分制八十或更高!

真是的----提起来就来气!!!!!!

---- 以上纯熟自己发牢骚 修行在个人吧

起码不是那么的公平 上海北京卷特别简单 相反 浙江江苏卷子可以说给大城市考生做他们多数不会

现行高考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一个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比如之前(若干年前)江苏高考进复旦要六七百分.可如果你有上海户口,只要四百多分(在江苏考)

还有是考完先出成绩在填志愿时,不知道这次高考整体水平怎么样,很容易填错.
还有就是高考和竞赛不能两全吧.
应该说江苏是最苦逼的,只考语数英.那些物化(政史地生)好的人只能竞赛什么的,小高考科目A才最多加5分.某些大学对于录取考生的物化什么的等第有要求,而化学选的人少,又难,120的卷子要110才A+.至于选的人多的生物就简单多了...这就又刷掉一批物化好的了.
至于公平性的问题你也知道,heimu什么的,不说了,怕和谐

 一、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1)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毋庸置疑,我国现有高考与招生的竞争态势是相当明显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公民都期盼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现存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性差距,如录取比例、录取学校及专业分布、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距上,部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成倒差,加剧了我国部分地区之间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2)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随着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通过高考招生来选拔学术研究型、综合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等不同种类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仍然沿用以往选拔精英人才的“一个标准、一次性统一考试”的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不易甄别出多种类型的大学生。
  (3)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由于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主要看重的是考试分数,导致中学为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教学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虽然这种状况近年略有好转,有些省份开始向社会公告今后在录取工作中除看重考生高考分数外,还要注重其在中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情况。但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高考招生方式仍然不利于中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行。
  (4)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我国目前主流上还是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虽然《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行使范围、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解释,可操作性不太强。因此,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目前其招生考试的自主权均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我国,高校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表现在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太少,即使是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其自主招生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很小。这种情况对于我国高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和增强竞争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针对我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继续推进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高校招生选拔的公平性。诚信原则指未来高考招生制度的实行,将给学校很大的自主权,但这些权力的执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诚信。只有逐步建立诚信制度,才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
  科学命题。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考试研究,注重命题与考试的科学化。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在高考命题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从高考命题上突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丰富试题形式,提高试题内容的科学性、代表性、信效度与区分度,使试题内容的难度控制在科学适当的范围内。
  实行分类考试。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因此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培养少数“学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大众化阶段高校类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也应多样化。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本科院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高专院校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可以另外加试。另外鼓励实行联考,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实行联考,本科院校高水平高校、高职高专可以有不同的考试办法。
  尝试多次考试。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年一考,每年在夏季举行。这样做的效果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节约成本,考试与录取管理实施的工作量和难度更小,然而对于考生来讲,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惨烈”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改革中,考试上将不止一年一次,有的科目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考试,给考生多次机会。
  (3)推行综合评价制度。目前国际上高考招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趋势是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查评价。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实行的就是三结合考评模式:高考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和工作经历。借鉴国际经验,我们除了分数这一重要评价手段外,还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到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两项将会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之一。
  (4)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精英型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的仅仅是少数人,但在进入大众型高等教育时代后,公众对入学机会和高等学校招生更加关注,高考招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注意发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招生考试工作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对涵盖高等学校招生全过程的机构及人员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监督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高考舞弊的产生原因
答:四是高考移民存在加速发展的态势。高考移民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属投机行为,或单纯谋利的行为,是通过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进行的一种投机行为。它是对招生制度不公平的反映,但却引发了新的不公平。引发了新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中国具有长远的考试传统。自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来,考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

如何看待现今的高考制度?
答: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

高考制度的缺陷
答:可能是几十分甚至近百分。高考招生的地区歧视,给人以这样的困惑:个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奋斗,而是在于户口在什么地方,可否这样说:籍贯就是命运。在重庆人要670分才能上北大,而北京人则只需620分,显然是高考招生制度有问题。我是不晓得政府干嘛会采取这样的政策,但我确实是被歧视了。

高考制度有什么弊端
答:高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客观公正选拔人才。高考是国家广泛吸纳人才是重要途径,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才强国,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

高考违规事件频发,弊端究竟在哪里?如何改善?
答:作为一名学生,我也认为高考制度确实有很多缺点。首先,以学历为例。如果你不参加高考,你就不能上一所好大学,将来也不会有好的收入和地位(有例外,但不多)。所以在这方面,你必须参加高考!然后,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每个人都想以一种好的方式发展,也就是说,他们都想参加高考,但是很少有...

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哪些弊端
答:在高考压力下,经历叫嚣多年的高考改革,走过教育差异较大的安徽省与广东省,思索良久,对于今天的教育有一些看法,姑且说说我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目标太短浅,常陷入为高考备战的误区中。其实高考无罪,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与措施不可指责。倒是我们的教育本身出了问题,过于急功近利地追求高考的捷报了。就像我们...

高考制度的改变,原因是什么?
答:所以国家改变了高考制度,正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多元人才的缺乏在应试教育中,学习只分为文科和理科,其中文理科最主要的划分是理化生、政史地。在此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发展显得较为单一。不同于其他国家每一个领域都有其特长生,我国学生只有在后续升入大学之后才会...

高考制度改变,第一年实行遇到了什么困难?
答:让部分学科的学生看到新的希望,而不再受到数学和外语的阻碍。新的高考使许多父母和学生看到了希望,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从而减轻了学习压力。但是许多省市突然停下来,令很多人失望。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新的高考制度也遇到困难,这个问题成为高考叫停的关键。很难培养复合...

高考制度的弊端以及解决对策
答:考没有真正靠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机械学习而已。大多数都是记忆的东西,和一些技巧考不出真正的学习水平。我认为应多考考实验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
答:中国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实验,但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败,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治标不治本: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高考制度。所有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都是以高考为方向的,高考不改革,无论什么样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中国的高考制度中最大的问题是一考定胜负。考生都将高考的这一月冠以“黑色”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