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说的“痴”是什么意思? 佛法中说的“贪”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徭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痴这个词在佛教用语中是“三毒”之一,基本解释如下:
  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moha,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如:痴定(枯坐无慧);痴箭(害人害己的邪念)。
  2、详解如下: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3、经文举例: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痴」是指「无明愚痴」,亦即对事物的实际客观情况不了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痴」的原字是marigpa;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 是「不」的意思,marigpa 便是「不明知」之意。痴就似是失明的病态,令我们看不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情况。

由于我们的愚痴,我们不明白业力及因果,才会造作种种令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受苦的业因。正因为我们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们才会做出种种如杀生、偷盗、妄语等的恶业,令自己在死后堕于三恶道之中受苦。同时,由于我们误执「我」为实有,认为「我」是一个单独存在而有自性的个体,我们才被困于六道之中不断经历生生死死的循环。故此,在各种烦恼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烦恼,也是贪、瞋与其它一切烦恼的根源。

痴,就是:愚痴心。
愚痴心,就是指:不听圣贤教导,不遵圣贤之道;不听佛之教诲,不信佛法真谛。不听好言劝诫,作恶多端,善恶不分,损人利己,道德沦丧,杀生作恶,自己认为自己很聪明,做尽恶事,妄图长寿。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但是,愚痴心太重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痴】
梵语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及修道中断之。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载,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等异名。又同论卷五十五谓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乱、不正知等,皆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之生起必由痴,故痴必定与其余九根本烦恼相应。

 反之,若心处于非痴之状态,或与痴相反之精神作用,称为无痴,乃三善根之一。俱舍宗不以其为独立之心所,唯识宗则以为善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九谓菩萨之十地以及佛地,各有其应断之二种愚痴,合为二十二种愚痴,又称二十二愚。[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阅‘无明’5094)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佛法中提到的“痴”,是什么意思啊?~

痴,就是:愚痴心。
愚痴心,就是指:不听圣贤教导,不遵圣贤之道;不听佛之教诲,不信佛法真谛。不听好言劝诫,作恶多端,善恶不分,损人利己,道德沦丧,杀生作恶,自己认为自己很聪明,做尽恶事,妄图长寿。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但是,愚痴心太重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佛法中说的“贪”是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贪爱也被佛教徒称为苦集圣谛)。贪爱一词最早出现在早期小乘佛经《杂阿含》中。《大念住经》台湾元享寺译本 原文言文: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答:痴——指不明道理,以及种种愚昧的心理和言行。以上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经具体了解。

佛家讲的“贪嗔痴”中的“痴”指什么?
答: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佛教大词典》解释说:痴,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闇...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答:3、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4、慢——骄傲、自以为时。5、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称得上贪,很容易,一个念头即可成贪。过分地追求自己能力之外、身体需要之...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答: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佛教说的贪嗔痴什么意思
答: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

...酒、贪、嗔、痴、慢、疑吗?这其中的痴,和疑是指什么?
答:这就是最高深的禅法,就是中国的大圆满法。可惜后来的人根基薄了,疑心大,不肯承当了。‘这一念断处就是本性啊?这么容易啊?恐怕不是吧!’怀疑了。贪嗔痴慢疑中的疑害人最烈,使人丧失真心。祖师一看直指不行,才不直接开示,兜个圈子,叫你参话头。问:‘如何是佛?’答:‘东山水上行。’或者答:‘脱却草鞋...

佛说贪,嗔,痴 怎么解释这贪嗔痴
答:无妄无我即无灾无难,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无妄无我菩萨境界。贪嗔痴解释:贪: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

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答:(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佛教中的五毒,贪,嗔,痴,木,疑怎么解??
答: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

贪嗔痴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痴是指妄动分别心,_它缘起于无明,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识。不痴就是清静心,不痴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条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识转四智”。这就是佛学上的不贪、不嗔、不痴,即无欲心、平等心、清静心。要随缘随愿舍施你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给他乐之心,名之为慈;能拔他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