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形成分子内氢键还是先形成分子间氢键??又没有两个都存在的?? 何时形成的氢键是分子间氢键 ,何时形成的是分子内氢键?

作者&投稿:宿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说有没有两种氢键共存的情况,有。例如,邻硝基苯酚在羟基的对位还有一个羟基(2-硝基-4-羟基苯酚),在该化合物的晶体中存在复杂的氢键作用:1位上的羟基和2位上的硝基间存在典型的分子内氢键,4位上的羟基和另一分子中的4位上的羟基形成典型的分子间氢键。在特定条件下,两个分子间还有可能通过硝基、1位羟基或4位羟基两两形成较弱(不典型)的氢键(氢键键长可以达到0.3nm,典型氢键是0.27nm),另外同一个羟基上还可能形成两个氢键(分子间力有增大趋势,利于晶体更稳定存在),从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假定二者都存在,说谁先谁后那是说不清的,可以认为同时形成。

分子内氢键是否能形成取决于可能形成氢键的基团的空间位置关系,基团位置合适就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所谓不合适就是分子内相邻基团中例如O-H。。。O两个氧原子间距超过0.3nm,或O-H。。。O的夹角显著偏离180°,两种情况都不能有效形成分子内氢键)。不能很有效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基团(即存在氢键但较弱),同时可以和其他分子上的基团形成分子间氢键。
分子间的氢键能否形成?一个基团上能形成几个氢键?形成氢键是强是弱?也取决于空间因素,只要空间位置够用(形成氢键时分子不会太拥挤),并且满足或基本满足氢键的方向性,分子间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形成氢键。

分子内那个是共价键,氢键说白了不是化学键。氢键是分子之间的一种作用力。例如H-O-H……H-O-H

……表示氢键,-表示共价键

什么时候形成分子内氢键,什么时候形成分子间氢键?~

氢键的形成
⑴ 同种分子之间
现以HF为例说明氢键的形成。在HF分子中,由于F的电负性(4.0)很大,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F原子一边,而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云向F原子偏移的结果,使得它几乎要呈质子状态。这个半径很小、无内层电子的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使附近另一个HF分子中含有孤电子对并带部分负电荷的F原子有可能充分靠近它,从而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这个静电吸引作用力就是所谓氢键。例如 HF与HF之间:
⑵ 不同种分子之间
不仅同种分子之间可以存在氢键,某些不同种分子之间也可能形成氢键。例如 NH3与H2O之间:
氢键形成的条件
⑴ 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A 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
⑵ 较小半径、较大电负性、含孤电子对、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 (F、O、N)
氢键的本质: 强极性键(A-H)上的氢核, 与电负性很大的、含孤电子对并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B之间的静电引力。}
⑶ 表示氢键结合的通式
氢键结合的情况如果写成通式,可用X-H…Y①表示。式中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子。
X和Y可以是两种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⑷ 对氢键的理解
氢键存在虽然很普遍,对它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是人们对氢键的定义至今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把X-H…Y整个结构叫氢键,因此氢键的键长就是指X与Y之间的距离,例如F-H…F的键长为255pm。
第二种把H…Y叫做氢键,这样H…F之间的距离163pm才算是氢键的键长。这种差别,我们在选用氢键键长数据时要加以注意。
不过,对氢键键能的理解上是一致的,都是指把X-H…Y-H分解成为HX和HY所需的能量。
2.氢键的强度
氢键的牢固程度——键强度也可以用键能来表示。粗略而言,氢键键能是指每拆开单位物质的量的H…Y键所需的能量。氢键的键能一般在42kJ·mol-1以下,比共价键的键能小得多,而与分子间力更为接近些。例如, 水分子中共价键与氢键的键能是不同的。
而且,氢键的形成和破坏所需的活化能也小,加之其形成的空间条件较易出现,所以在物质不断运动情况下,氢键可以不断形成和断裂。
3.分子内氢键
某些分子内,例如HNO3、邻硝基苯酚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的限制,X-H…Y往往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
4.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通常是物质在液态时形成的,但形成后有时也能继续存在于某些晶态甚至气态物质之中。例如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的HF中都有氢键存在。能够形成氢键的物质是很多的,如水、水合物、氨合物、无机酸和某些有机化合物。氢键的存在,影响到物质的某些性质。
(1)熔点、沸点
分子间有氢键的物质熔化或气化时,除了要克服纯粹的分子间力外,还必须提高温度,额外地供应一份能量来破坏分子间的氢键,所以这些物质的熔点、沸点比同系列氢化物的熔点、沸点高。分子内生成氢键,熔、沸点常降低。例如有分子内氢键的邻硝基苯酚熔点(45℃)比有分子间氢键的间位熔点(96℃)和对位熔点(114℃)都低。
(2)溶解度
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质的溶解度增大。HF和HN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就是这个缘故。
(3)粘度
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例如甘油、磷酸、浓硫酸等多羟基化合物,由于分子间可形成众多的氢键,这些物质通常为粘稠状液体。
(4)密度
液体分子间若形成氢键,有可能发生缔合现象,例如液态HF,在通常条件下,除了正常简单的HF分子外,还有通过氢键联系在一起的复杂分子(HF)n。 nHF(HF)n
其中n可以是2,3,4…。这种由若干个简单分子联成复杂分子而又不会改变原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称为分子缔合。分子缔合的结果会影响液体的密度。
H2O分子之间也有缔合现象。 nH2O(H2O)n
常温下液态水中除了简单H2O分子外,还有(H2O)2,(H2O)3,…,(H2O)n等缔合分子存在。降低温度,有利于水分子的缔合。温度降至0℃时,全部水分子结成巨大的缔合物——冰。
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点(m.p)、沸点(b.p)、溶解度(S)增加; 分子内氢键对物质的影响则反之。

因为如果分子内形成了氢键,则不可能在分子间再形成氢键,那么,分子之间就只有分子间作用力,该物质的熔点沸点
就会比较低,

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大许多)
对羟基苯甲酸中,羟基和羧基相隔比较远,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必然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该物质的熔点沸点比
邻羟基苯甲酸
高,后者是分子内氢键

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能定量吗?
答: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如O、S、N、Cl等和另一具有极性的H-X(X=O、N最常见)键;二是两基团空间上能够相互靠近,且成氢键后一般能够形成无张力的五元或六元环。可以定量。

高中化学
答:总体判断思路:分子内氢键仅在分子内部两个可能发生氢键作用的基团的空间位置合适时才会形成。不合适时,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只能形成分子间氢键。通常较多的是分子间氢键 一、氢键形成的条件 1、 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A 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 2、较小半径、较大电负性、含孤电子对、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区别
答:分子内氢键使得溶沸点降低、溶解度减小,分子间氢键使得溶沸点升高、溶解度升高,这是因为分子间氢键使相邻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更强,而形成分子内氢键将减弱相邻分子间的作用力,所以二者对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刚好相反。分子间氢键就是说氢键形成在两个分子的基团之间,如水一个水分子的氧和另一个水分子...

怎么看氢键是形成分子间氢键还是形成分子内氢键
答:如果分子内有可以形成氢键的结构,并且空间位置合适,则形成分子间氢键,要是没有,则形成分子内氢键.示例如图:

氢键的形成条件
答:氢键是一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是指氢原子与较电负的原子(如氧、氮、氟)之间的相互作用。氢键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氢原子:氢键的形成需要一个氢原子,通常是来自于一个分子中的极性共价键上的氢原子。较电负的原子:氢键的形成需要一个较电负的原子,通常是来自于另一个分子中的氧、氮、...

氢键形成条件
答:5、 冰中水分子在冰晶体结构中空间占有率较低,因而冰密度较小,甚至小于水。6、 分子内形成氢键常使酸性增强。如苯甲酸的pKa=11.02,而邻羟基苯甲酸的pKa=11,2,6-二羟基苯甲酸可在分子内形成两个氢键,它的pKa=8.3。其原因是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促进了氢的解离。7、 结晶水合物中存在由氢键...

分子内氢键
答:3.分子内氢键 某些分子内,例如HNO3、邻硝基苯酚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的限制,X-H…Y往往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 4.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氢键通常是物质在液态时形成的,但形成后有时也能继续存在于某些晶态甚至气态物质之中。例如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的HF中都有...

2氨基丙酸为什么不会形成分子内氢键?
答:2-氨基丙酸也就是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其形成的是分子内盐。丙氨酸中既含有碱性基团氨基,又含有酸性基团羧基,相互自行结合而形成的内盐。分子内形成的铵离子和羧基形成的羧酸根,首先形成的是离子键。离子键的定位作用,使其它氢和氧之间不可能形成分子内氢键了。

关于分子内氢键
答:某些分子内,例如HNO3、邻硝基苯酚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还有一个苯环上连有两个羟基,一个羟基中的氢与另一个羟基中的氧形成氢键.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的限制,X-H…Y往往不能在同一直线上.分子内氢键使物质熔沸点降低.分子内氢键必须具备形成氢键的必要条件,还要具有特定的条件,如:形成平面环,环...

为什么在邻羟基苯甲醛分子内可以形成氢键,在分子间不可以?
答:从理论上说,它应该既能形成了分子内氢键又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 分子内氢键仅在分子内部两个可能发生氢键作用的基团的空间位置合适时,才会形成。邻羟基苯甲醛,能形成氢键的基团靠得较近,它们之间就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受这类有较大分子空间结构的影响使得分子间距离增加,从而只能形成少量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