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历史概述 论述地球的形成及演化历史

作者&投稿:武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它是由宇宙中不断运动着的原始星云物质逐步形成的(I.康德,1755;P.拉普拉斯,1796),迄今已有45亿年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之初,尚处于大体积、低密度的准流体状态,没有固体表壳。随着较轻物质的不断挥发散失,地球体积逐渐收缩、密度逐渐增大、地球内部逐步变热,地球物质不断分异和分化,导致地球原始层圈的逐步形成。这一演化过程缺乏明显的地质记录,被称为前地质时期或天文演化时期(盖保民,1991)。在大约38亿年前开始的整个地质演化时期,地球的层圈分化作用继续进行,促使低级的原始层圈向高级的现代层圈演变,生物演化由低级和单调趋向高级和多样化,地质构造及矿床类型由简单趋向复杂,地质演化的方向性、阶段性和旋回性十分明显。

经过100多年的艰苦探索,人们对地球演化历史及地质年代的认识日趋深入,并根据地层古生物特征和同位素年龄数据建立了地质年代表(表1-1,图1-1)。

图1-1 地质年代示意图

表1-1 地质年代表

(一)太古宙地质演化特征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其时间上限距今约25亿年,时间跨度为20亿年,约占全部地质历史的44.4%。陆松年等(1996)根据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关于太古宙划分方案,结合中国太古宙地质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数据,建议以38亿年、33亿年和29亿年为时间界线将太古宙划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

太古宙时期发生了原始地壳的形成、陆核的形成和原始生命的出现等重大地质事件。原始地壳形成于始太古代,具大洋地壳性质,其成分可能相当于大洋拉斑玄武岩。大约在距今4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原始水圈,从而开始出现沉积圈。由于原始地壳薄而脆弱,火山作用频繁而强烈,主要形成了基性至中基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以后变成绿岩,构成原始大陆(原始陆壳)的核心。大约在距今35亿年开始出现“花岗岩”圈(硅铝层),主要是钠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带与绿岩带的相间排列是太古宇的普遍特征之一。多数人认为,绿岩带是在部分固结的硅铝质古老地壳上形成的断槽状凹陷,充填其中的火山熔岩和沉积岩分别来自上地幔和周围隆起区,其发展演化的结果导致陆核的形成。以细菌形式出现的原始生命可能开始于距今约36亿年、规模不大、温度较高的水体,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密切联系。最早保存为大型化石的无核细胞生物是形成叠层石的蓝绿藻类,见于南非的布拉维群灰岩中,同位素年龄约31亿年。陆核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其构造组成包括绿岩带及其间的花岗岩带,其上的似盖层沉积为古元古界或更新的地层。至新太古代末,可能形成两个面积较大的原始陆块群。

由于后期地质作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等原因,太古宙矿床数量不多。尽管太古宙的时间跨度占地质历史的五分之二强,但已知的太古宙矿床仅占全球矿床总量的3%~5%,主要是与绿岩带有关的铁、金、镍、铜等矿床。

(二)元古宙地质演化特征

元古宙(Proterzoic)是第二个地质历史时期,其时间区间为距今25亿~6亿年,时间跨度为19亿年,约占全部地质历史的42.2%。以18亿年和10亿年为时间界线,将元古宙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元古宙是地球演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发生了原地台和大陆地台形成、沉积介质和生物演化的多次飞跃、全球性大冰期的出现等重大地质事件。在古元古代,由于陆核的规模不大,还不可能形成充分分选的沉积物,大气圈和水体的性质从以缺氧的还原状态为主逐渐演化为含氧的微弱氧化状态。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实现了生物演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南非特兰斯瓦群黑色页岩中曾分离出丝状细菌,属于原核细胞生物,该群黑色页岩的同位素年龄约为23亿年。最丰富的微古植物群和多类型叠层石群最早见于加拿大甘弗林组页岩中,其中5种绿藻属真核细胞生物,该组页岩的同位素年龄为20亿~19.5亿年。到中元古代,陆核规模进一步扩大,沉积分选比较完全,大气圈和水体的氧含量不断增长,石英砂岩、粘土页岩等似盖层沉积广泛发育,导致原地台的形成,地块内部及其边缘的活动带也更为发育和普遍。典型盖层沉积和相对稳定的地台区(大陆地台)形成于新元古代,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的震旦纪,大气圈和水体的性质也由含氧状态向富氧状态演变。高级藻类的出现是生物演化的第二次飞跃,红藻和大型单细胞藻类的大量繁育在距今约10亿~9亿年,以片藻为代表的褐藻类可能出现于距今约12亿年。首先在澳大利亚发现的由水母、蠕虫等类裸露印痕化石组成的“伊迪卡拉”型动物群,在距今约7亿年较突然地大量出现,标志着生物演化的第三次飞跃。震旦纪冰成沉积遍及各个大陆,以7.4亿~7亿年的冰碛层分布最广,湿冷气候占主要地位,构成全球性大冰期。在主要冰期以后,大部分地区又转为干热,亚洲南部、澳大利亚南部等地都出现含膏盐的白云岩,代表干热性气候。

元古宙的时间跨度亦占地质历史的五分之二强,已知元古宙矿床占全球矿床总量的15%~20%。与太古宙相比,元古宙矿床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在类型上也明显增多,主要矿床类型有BIF型铁矿床、不整合型铀矿床、砾岩型金铀矿床、砂页岩型铜矿床、黑色页岩型金矿床、沉积型锰矿床、沉积型磷矿床、SEDEX型铅锌银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型(层状杂岩型)铬矿床等。

(三)显生宙地质演化特征

显生宙(Phanerozoic)是指距今6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约6亿年,约占全部地质历史的13.4%。以250Ma和65Ma为时间界线,将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显生宙是地球发展演化最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地球面貌与地壳结构的深刻变化。相对稳定的地台区与活动的地槽区的并存和对立以及以后的进一步复杂化,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聚合离散和陆壳增生,是显生宙重大地质事件的普遍特征。古生代初,地台区与地槽区的基本格局与震旦纪有很大的继承性。在整个古生代,地台区内部通常包含几个间断面,而在活动区的不同地带则发生多次构造变动,使海陆分布和构造格局发生相当重要的改变。早古生代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膏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十分常见;与此同时,由藻类形成的可燃性石煤层见于早寒武世,中晚志留世形成真正的劣质煤,它们是潮湿和较暖气候条件的标志。晚古生代则形成大规模的含煤沉积、大型礁体与介壳滩,以及半隔离的大型咸化陆表海盆。到晚古生代末期,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均转化为褶皱山系,形成统一的劳亚大陆,并与冈瓦纳大陆接近,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潘加亚(Pangaea)泛大陆。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类型大量分布,潮湿和干旱气候带交替出现,地壳变动强烈。潘加亚泛大陆从三叠纪末开始逐渐解体,尤其是以白垩纪时冈瓦纳大陆的分裂漂移最为显著。

显生宙以各类较高级生物的空前繁育和广布为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半陆生的裸茎植物在寒武纪中后期已经出现,但保存为较丰富的化石则在志留纪。晚古生代完成了动植物大规模登陆并进而占领大陆上各种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同时,海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仍然繁荣。中生代生物演化的鲜明特点,是个体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类不仅占领全球各大陆,而且重返海洋,部分则向天空发展并导致鸟类的出现;陆生及淡水生物亦空前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以箭石、菊石、有孔虫、六射珊珊最为重要。新生代的生物演化则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大发展为突出特征。

显生宙也是成矿作用的高峰期。尽管其时间跨度不足地质历史的七分之一,显生宙矿床数量却占全球矿床总量的75%以上,且成矿作用强度具有从古生代向中生代、新生代逐步增加的趋势。显生宙形成的矿产和矿床类型繁多,岩浆矿床和沉积矿床占有重要地位,多成因的叠生矿床十分常见。主要矿床类型有火山岩型铅锌铜矿床和金银矿床、火山岩型萤石和叶蜡石矿床、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岩浆热液(石英脉)型钨锡矿床和金银矿床、矽卡岩型钨锡矿床和铜铁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岩浆型(蛇绿岩型)铬矿床、沉积型石油天然气田和煤田、沉积型锰矿床和磷矿床、沉积型铝土矿矿床、蒸发岩型和盐湖型盐类矿床、热液型汞锑矿床、MVT型和SEDEX型铅锌银矿床、红土型镍矿床和铝土矿矿床、砂金矿床、砂锡矿床、金刚石砂矿床等。



新地球演化史
地球演化史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地球演化史搞不清楚,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天文学等就不可能搞清楚,恐龙灭绝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通古斯大爆炸之谜等就不可能破解。
地球膨裂说提出的新的地球演化史认为,137亿年前宇宙星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银河星就是其中之一;136亿年前,银河星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太阳就是其中之一;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膨裂说认为,46亿年前,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一些小一点的火球在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地球温度5800摄氏度,地球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体积变小,自转速度越来越大。
40亿年前,地球温度降至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形成。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熔融的地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40亿年前,因为地球温度逐渐降至400-700摄氏度形成了封闭的岩石圈,因为花岗岩岩浆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浆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闭的岩石圈是由上层的花岗岩和下层的玄武岩构成的,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了大气圈。这时的地球体积最小,自转速度最大,1天6小时,1年1460天,地球的半经是现地球的1/2。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散发不出来,造成岩石圈内部的温度增高,压力逐渐增大,地球开始膨账,地球体积变大,自转速度开始变小。但地球外部的温度还在逐渐下降。因为岩石圈的温度低于居里温度(400——700摄氏度),岩石圈又含有铁磁性物质,所以具有磁性。岩石圈下部是熔融的物质,温度高于居里温度,因此不具有磁性。因为太阳的磁场遍布整个太阳系,太阳的磁S极位于太阳的地理南极,地球又是由铁磁性物质形成的,所以地球岩石圈在太阳磁场的磁化下,在地球的地理南极,形成了和太阳磁S极相反的磁N极,这时地球形成了磁场。这时的地球比较均匀,表面平坦。这时的地球自转轴垂直于黄道面,地球没有四季之分。
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沸点以下,海洋形成,这时的洋底是花岗岩形成的。太阳的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太阳的气体成分:氢 73.46%、氦 24.85%、氧 0.77%、碳 0.29%、铁 0.16%、硫 0.12%、氖 0.12%、氮 0.09%、硅 0.07%、镁 0.05%。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二百万摄氏度。因为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所以氢、 氦, 其它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当太阳爆炸,熔融的地球从太阳飞出时,便携带了大量的氢、 氦, 其它元素。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这时的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因此说地球上的水来自太阳。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
8亿年前,海洋还覆盖着整个地球,海水深度2000米。地球的气温逐渐降至摄氏零下50度,大陆上的海水全部结成冰,海上的冰层也有1公里厚,海洋生物只能在更深的海洋中生存,这就是“雪球地球”时期,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8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热量,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圈开始膨裂,山脉开始形成,岩浆喷出,地球气温开始升高使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冰川开始融化造成冰臼,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融化的原因。8亿年前海水开始从大陆上退却,流入岩石圈裂缝,岩石圈开始露出海面形成大陆,最早的大陆形成了,最早的陆相沉积层形成了,最早的陆生生物出现了,地球开始有地震发生。这时地球开始相对地球自转轴每年倾斜0.47角秒,14.2米。因为白天太阳照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宽度为20000千米×每年增加的宽度14.2米,每年北半球的海洋面积增加为280平方千米。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寒武纪以后石油开始形成,石炭纪以后煤炭开始形成。
2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加,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洋底,地球进入快速膨胀期,地球表面积每年增加1.81平方千米,自转速度每年慢0.5秒。岩石圈膨裂露出海面的大陆形成了七大洲,海水流入岩石圈裂缝形成了四大洋。
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最后一次大膨裂、最后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岩石圈彻底露出海面,大陆彻底形成了。海水最后一次从地球上彻底退出流入海洋,以后大陆上再不能形成海相沉积层了,海洋彻底形成了。这时地球自转轴开始每年倾斜0.0013角秒,0.004米,使北回归线每年北移0.0013角秒,0.004米,地球有了明显的四季之分,恐龙灭绝了
因为地质年代是根据物种灭绝划分的,物种灭绝又是地球膨裂形成的,所以从地质年代可以看出,从震旦纪到第三纪共11个地质年代,地球共发生11次较大膨裂,(其中有5次大的膨裂)。地球每膨裂一次就形成一次造山运动,体积就增加一次。这也就是说,地球膨裂了11次,形成11次造山运动(其中有5次大的造山运动),海洋从地球上退却11次,物种因缺水灭绝11次(其中有5次大灭绝),岩石圈露出海洋的面积增加11次。
作者:赖柏林

地球起源的概述~

地球起源探索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但事实上,任何关于地球起源的假说都有待证明。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极为残缺不全。若想从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情况,困难极大。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正由于此,不同的假说常常分歧很大。200多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曾提出过几十种。到了人造卫星时代,可直接探测的领域已扩展到行星际空间。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活跃阶段。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的一段地质时间。
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熔融物质形成地幔。地幔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外表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外过渡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
地壳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表形成了沟谷高山、大坑洼地,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进入太阳系前时期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
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
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
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在生物界,降落在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开始复活和繁殖。由于没有阳光,其他降落到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处于休眠状态。
进入太阳系时期
这一时期是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
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物质形成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
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石灰岩。
地月系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俘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
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
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或进化,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出现大型的动物。
新生时期
这一时期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
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
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












时代划分
序号 史前时代 距今单位:亿年 主要事件
1 冥古宙、隐生代 45.7 地球出现
2 原生代 41.5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3 酒神代 39.5 古细菌出现
4 早雨海代 38.5 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
5 太古宙、始太古代 38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形成
6 古太古代 36 蓝绿藻出现
7 中太古代 32 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
8 新太古代 28 第一次冰河期
9 元古宙、成铁纪 25
10 层侵纪 23
11 造山纪 20.5
12 古元古代、固结纪 18
13 盖层纪 16
14 延展纪 14
15 中元古代、狭带纪 12
16 拉伸纪 10 罗迪尼亚古陆形成
17 成冰纪 8.50 发生雪球事件
18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6.3 多细胞生物出现
19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 5.4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20 奥陶纪 4.883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21 志留纪 4.437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22 泥盆纪 4.16 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种子植物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
23 石炭纪 3.592 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煤炭森林;裸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出现
24 二叠纪 2.99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盘古大陆形成
25 中生代、三叠纪 2.51 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26 侏罗纪 1.996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鸟类出现;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出现
27 白垩纪 0.996.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28 新生代 0.655 到现在人类出现

简单说下足球的历史及发展
答: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

地壳的演变历史
答:【概括总结】人们就是通过对地层中的化石的研究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性,推断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请学生讨论:如果在某地层中发现有煤,你能推断当时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及植被特征吗?【转折过渡】人们根据地层的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绝对年龄把地球的历史...

足球历史
答: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

你知道乒乓球的历史吗
答: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最初只是一种活动性游戏,球是用轻而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拍子阳雪茄烟盒盖之类的木质板,象打网球一样 在桌上打,故称之为“桌上网球”。1900年左右,由于轻工业的发展,球才改成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球。此后,乒乓球运动便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历史演变
答:古德的眼眼顿时一亮,于是向药店老板买下了胶皮盘子,安在自己的球拍上,精心改革了自己原先的球拍。 后来,古德用这块世上第一个粘上胶皮的球拍参赛,并从容地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自此,胶皮球拍便公开问世了。乒乓球得名的由来及其它 在运动史上,乒乓球运动可以算是一项年轻的体育运动,它只有100多年...

中国足球的历史
答: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

地球生命史的演化顺序?
答: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3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续下,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

关于篮球历史
答:发展概况:篮球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创造的,起初,他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有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

足球的发展史
答: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