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中秋节的习俗? 元朝中秋节的习俗?

作者&投稿:慕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元代中秋节也讲究品尝各种时令瓜果。元顺帝时熊梦祥编纂的《析津志》是一部记述大都(今北京)风俗的志书,其中记载,中秋节时大都上市的果品有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即苹果)、奈子、红果子、松子、棒子等。

元代皇宫内也隆重地过中秋节。蒙古族皇室每年四月份就离开大都到上都避暑。 过了中秋节才返回大都。上都是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前的都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元代时,它与大都并称为两都。在上都过中秋节,元代皇室内要举行洒马奶酒的祭典,皇族、百官在宫廷内举行大型聚会,尽情宴饮。

据《析津志》记载,元顺帝时,皇帝每到中秋节都要到上都北城墙上的穆清阁举行宴会,观景赏乐。这是上都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在此临风把酒,身边月色如水,清歌曼舞,环佩叮当,如在九霄之上,故此时此景被誉为“天下第一胜景”。皇宫内还举行斗鹌鹑等活动,有元宫词为证:“金风苑树日光晨,内侍鹰坊出入频。遇着中秋时节近,剪绒花毯斗鹌鹑。”留守大都的朝廷官员也举行宴饮等节庆活动,并“巡山”、“巡仓”,准备物品,为皇室南返做准备。

饶有兴味的是,在元代,中秋习俗不仅被写入诗词,还被写入戏剧里,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情节要素。

吴昌龄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写的是书生陈世英与桂花仙子在中秋之夜遇合相恋的故事。在剧本中,桂花仙子是来自月宫的仙女,是根据民间传说中的桂花女神创作出来的形象。桂花本是中秋节的节令物品。传说月宫之上的那团像是树的黑影就是桂树,民间有吴刚伐桂的传说,也有对桂花仙子的崇奉。可知这个故事就是在中秋节习俗和传说的基础上编出来的。

该剧分为四折。第一折开场说到,中秋节这天,洛阳陈太守的侄子陈世英要进京赶考,路过洛阳,来到陈家。晚上,按着中秋节习俗,陈太守与侄子在后花园饮酒玩月。席散之后,陈世英独自面对大好月色,不禁生出寂寞伤感:“你看金风淅淅,玉露泠泠,银河耿耿,浩月澄澄,是好一派蟾光。着小生对此佳景,怎好便去就寝?”于是对月赋诗:

碧汉无云夜欲沉,天香桂子色阴阴。

素娥应悔偷灵药,独守瑶台一片心。

吟罢小诗,落寞之情仍难排遣,于是来到书房,燃起一炷香,饮酒弹琴。不想这琴声飞入天宫,正好解救了桂花仙子:当此十五良夜,正有两个男神对桂花仙子骚扰不休,张世英的瑶琴声感动了娄宿大仙,帮助桂花仙子排除了困扰。桂花仙子因此感念陈世英之恩,要下凡来报答陈世英。她在封姨(即风神)和桃花仙子的陪伴下,来到陈太守家。桂花仙子到书房与陈世英相会,二人饮酒叙谈,情投意合,相处甚欢。天亮时分,桂花仙子告辞,约定明年八月十五再来相会。陈世英表示将放弃功名,在这里等待来年中秋之夜再次欢会。

中秋之时,蒙古人常常是厉兵秣马,准备出征。那天晚上多以月为占候,“月明为利,即兴兵”,“风雨冥为不利,即不兴兵”。在这种情况下,征战在即的蒙古人很多是无暇赏月的,所以历史记载也很少。
在八月十五前后,元朝宫廷太史院会选择吉日上奏请示举行洒马奶酒的祭祀庆典活动,因为这时元皇帝还在上都居住,但已经准备好要返回大都。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宫廷内便会经常举办宴席,尽情欢娱,推杯换盏,你敬我来我敬你。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老师。有终结的习俗是月呗

元朝时期中秋节的来历?~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倒是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那天,各路人马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高兴地下令,在下一个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中秋之时,蒙古人常常是厉兵秣马,准备出征。那天晚上多以月为占候,“月明为利,即兴兵”,“风雨冥为不利,即不兴兵”。在这种情况下,征战在即的蒙古人很多是无暇赏月的,所以历史记载也很少。
在八月十五前后,元朝宫廷太史院会选择吉日上奏请示举行洒马奶酒的祭祀庆典活动,因为这时元皇帝还在上都居住,但已经准备好要返回大都。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宫廷内便会经常举办宴席,尽情欢娱,推杯换盏,你敬我来我敬你。

元朝中秋节的习俗?
答:中秋之时,蒙古人常常是厉兵秣马,准备出征。那天晚上多以月为占候,“月明为利,即兴兵”,“风雨冥为不利,即不兴兵”。在这种情况下,征战在即的蒙古人很多是无暇赏月的,所以历史记载也很少。在八月十五前后,元朝宫廷太史院会选择吉日上奏请示举行洒马奶酒的祭祀庆典活动,因为这时元皇帝还在上都...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2、农业生产庆祝说 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古语云:庄稼成熟曰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农业活动极受...

...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宋朝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答:类似的月饼包括芙蓉糕、菊花糕和梅花糕。这种月饼平时也可以当零食吃,不限于中秋节。不过,这些都是朝廷和政要们的场景。全民的月饼节要等到明朝。中秋赏月习俗始于魏晋时期。魏晋文人雅士常在中秋月圆之际邀请同伴相聚,表达自己的思想。唐宋时期,中秋赏月已十分兴盛,并逐渐扩展到民间。宋代中秋之夜,除了...

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
答:《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

中秋节起始于什么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风俗么?
答: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

古代中秋节有哪些风俗?
答:2、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也会相约三五友人去观潮,甚至直到现在观潮这个习惯也依然被当地人保留着,钱塘江大潮盛景往往也在八月十五前后。不仅当地人,外地人也会慕名前往,但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观潮是贺中秋的习俗之一呢?钱塘江观潮盛景 3、猜谜:猜谜准确来讲并不是中秋节独有的习俗,但猜谜和古人...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答: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关于中秋节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是什么?
答: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答:月饼象征着大团圆,现在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2、饮桂花酒 入秋后,桂花盛开,在中秋来临之际开始掉落。人们会将桂花拾起,酿造成桂花酒。由桂花酿造而成的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答: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2)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