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儿童心理发展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孩子对于家长而言是最为宝贵的,6~12岁的孩子已经算是个小大人了,这时候孩子的心理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下面一起来看看6~12岁儿童心理发展。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1

6--12岁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感知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做事情常常虎头蛇尾,难以坚持到底,意志发展水平较低;个性中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正在形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点

1、被爱、被关怀的需求

要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他。爸妈一定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真正体验到、感受到。

2、归属感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儿童喜欢有同伴、有爸妈、有家庭,以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幸福。当儿童受到冷落时,可能会很敏感地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家庭和集体产生排斥心理,身心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3、自尊心的需求

自尊与自信的建立,对儿童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发展尤为关键。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儿童学会生活继而迈向社会的动力源泉。

这个阶段家长们要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呢?

1、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

一个各方面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在家庭里、学校中、社会上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过失。当这些问题摆在爸爸妈妈面前时,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过失充分了解、分析原因、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造成的自然结果。从而使孩子认识到这些行为的不对之处。其次爸爸妈妈要取得一致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起到教育的效果。

2、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

6到12岁是习惯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习惯培养的黄金阶段。习惯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培养的习惯有:主动学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时间管理的习惯,情绪管理的习惯……养成各种习惯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专注力,以及坚毅力等。

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家长在孩子习惯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孩子规范习惯,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强制性或鼓励的方式,起到激励的效果。

3、正确对待孩子的劳动:

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提升,许多大人宁肯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要保证让儿童过得舒服、安乐。这会造成孩子脑子里只知道一切都会有人替他们安排得很好,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困难,需要通过自已付出意志代价去克服,不知道在享受之外还要去尽义务,自我服务和自主独立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劳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具有很大意义。 合理必需的劳动不仅有利于大脑功能的调节,而且有利于人格的培养。在劳动中能培养互相帮助、支持、尊重劳动者、同志情谊精神等。劳动中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是能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去的,这一点不仅是儿童自身理想性格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稳定和睦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小就让儿童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让他逐步学会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各种复杂的感情(遇到挫折时烦恼。欣赏成果时愉快),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体贴同情、尊老爱幼)。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了解孩子,掌握事实,通过分析问题,讲明道理,使孩子的每次过失都得到最恰当、最公正的处理。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习惯。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2

儿童心理发展学内容有哪些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学习心理,主要涉及学习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类型。进一步介绍主要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等。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主要涉及知识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

5、问题解决与创造,主要涉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涵义、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等。

6、技能的形成,主要涉及技能概述、动作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等。

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主要涉及品德及其心理结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8、学习策略,主要涉及学习策略概述、常用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掌握等。

9、学习的动力机制,主要涉及学习动机概述、情绪与学习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人成长阶段的划分

教育界对人格发展阶段做出了详细的划分:

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12岁儿童心理发展3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到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
答: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到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形成希望的品质。2、儿童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心理都以确定不移的顺序经过各认知阶段发展。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开始协调感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出现表象和思维;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等。②前运算阶段(2~7...

6~12岁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6-12岁身心发展的特点回答如下:6-12岁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处于由不随意性向随意性过渡的时期。感知常常较笼统,把相似的事物相互混淆,记忆材料不注重理解,以机械识记为主;思维活动展开时往往凭借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描述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活动丰富,但易冲动,易转化,稳定性较差。做事情常常虎头蛇...

埃里克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
答: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如下:1、自主与羞耻期(18个月-3岁):幼儿开始探索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主性。他们需要在适当的情境下获得自主权,但太多的限制或羞耻感可能会导致问题。2、倡导与疑惑期(3-6岁):幼儿需要开始扩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互动。成功的话会培养...

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
答: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婴儿期(0-1.5岁):信任与怀疑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与羞怯感 学前期(3-6岁):主动感与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勤奋感与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与孤独感 成年中期...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
答: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论
答: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相当于婴儿期。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2、前运算阶段(2-7岁)。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

《0-12岁身心发展与科学发展规律》
答:《0-12岁身心发展与科学发展规律》 阿德勒: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 幼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期(6/7—11/12(女),6/7—13/14岁(男))、青春期(11/12—17/18(女),13/14岁—18/20岁(男)) 二、...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答: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按教育学制...

经典系列:《一生心理发展过程》6—11、12岁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_百度知 ...
答:3,6-1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6-1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6-12岁儿童记忆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4, 6-12岁儿童想像发展的特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