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安慰人吗?感同身受为何只是假象?蔡康永和心理学家这么说

作者&投稿:豆卢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一天还完全没有症状,几天之后就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下不了床,连呼吸都觉得困难,任凭亲人在旁边怎么呼唤,都再也无法应答一声。

前一天还在微博里跟无数的网友说我很好,等我恢复了,我还要继续穿上我的白大褂,给患者服务;可不到一周,我们等来的,是心跳图变成一条直线……

有人说,COVID-19就像个恶魔,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人,不管是刚刚30出头还是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旅程,一旦“中招”,绝没有全身而退之说,只会对“不幸”二字有更深刻的认识。

冯小刚的电影《如果芸知道》中,徐帆老师饰演房东林太太,家里先后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中国租客。看见这两人最后喜结连理,她很高兴。酒桌上,她喝着喝着,竟哭出声来。

她用标准的武汉话,呼喊着已经离世的老公:“林国梁,当年我在大学里读书读得好好的,你为什么偏偏要到我们学校写生?我只看了你一眼,就一眼啊,我的魂就丢了……可你为什么要丢下我一个人?一个人?”

林太说,半路上被留下的那个人,才是真的苦啊。

从2019年年底至今,因为这场疫情,在你身边,像林太这样,被半路留下的人,有多少?

“你的感受我都懂”,是真正的安慰吗?

看蔡康永的情商课,我学到了一个词,“情绪的颗粒度”。

颗粒度,代表着粗细,代表着情绪感受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们以为我们懂得,其实很可能只是自以为是的想象。

看到别人哭,下意识就会判断别人是难过;听到对方哈哈笑,就以为别人一定是开心;而如果有人皱起了眉头,他就下意识的反应:你生气啦?

这样的反应,说明情绪颗粒度粗。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啊?哪有那么简单?每一种行为背后,情绪的层次可能千差万别。

情绪颗粒度很细的人具备更强的情绪识别能力,更能体会自己的情绪,也更能觉察别人的情绪。

情绪颗粒度很细的人看到别人流眼泪,会下意识的去辨别眼泪背后的情绪,是悲伤,是难过,是惆怅,是失落,还是失望呢?

这绝不是小题大做。

德国有个叫约翰凯尼格(John Koenig)的作者,花了7年的时间,制作了一本“悲伤”词典。这本词典里,有8000种形容不同种类的悲伤的词汇。

一颗眼泪,8000种不同的悲伤。面对这样惊人的“情感颗粒度”,你还敢说自己“感同身受”?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过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是医生,妻子因为癌症去世了。医生很爱妻子,一直没有办法接受她的死亡,想要追随妻子而去。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是你的朋友,跟你说,他不想活了,你要怎么安慰他?

弗兰克尔是这样做的。他问这位医生:“如果你是先离去的那个人,你的妻子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会不会很痛苦?

医生回答说:“那可她要受苦了,她怎么能受得了呢?”

弗兰克尔说:“你看,你的妻子免除了这种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代价就是你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医生摇了摇头,离开了,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到他说过要寻死的事。

弗兰克尔把这件事写成了书,书名叫《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跟医生的对话,帮医生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看到苦难的意义。

当苦难有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其实,弗兰克尔本人也是经历过大难的人。他是犹太人,曾和全家人都被关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他这样总结自己幸存的原因:我关注的并非注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弗兰克尔建立了心理治疗领域的意义疗法。这种疗法的核心是:人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者去除痛苦,而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去爱,去工作,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你的身边有在疫情中失去亲人和爱人的朋友,弗兰克尔的经验或许是你对他们提供有效安慰和帮助的途径。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够生存。

帮助你的朋友找到生命的意义,远比说一句“我感同身受”要有用的多。

当然,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一个过程,在那之前,请静静地陪伴,温柔地在他需要时递给他纸巾。

找到了意义和责任的生命,才会展现出内在的张力,在春天,重新生机勃勃。

~

怎么安慰别人?
答: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抱怨没有好处,乐观才最重要。 第3个安慰 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

如何安慰他人?
答: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

能说一个人是感同身受的人吗?
答:“感同身受”的人是指在面对他人的心情、感受和经历时,能够深刻理解并给予恰当的安慰和支持的人。这种人通常具有高度的同理心和情商,在交往中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情感体验。这种人非常珍贵,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心灵体验,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真情和温暖。...

如何安慰人
答: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要看对象,不同的人安慰的方式和安慰时说的话都不一样;二要看情况,比如说他(她)是为什么事而郁闷不开心的,才可以对症下药,也可以避免在安慰的时候无意中触及一些敏感的字眼,而适得其反;三是要真诚,既然你愿意去安慰他(她),就要让对方知道...

这世上,压根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儿
答:是他自己害死了自己。其实,小猴子的做法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想得到同伴们的安慰跟同情,希望同伴们可以对他的伤痛感同身受,可以懂他理解他。可是同伴们除了表达他们的同情外,真的不能在做更多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能感同身受。可到最后,小猴子的结局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有些事,只适合烂在...

如何去安慰人
答: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

人的感受是不相通的,世界上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吗
答:世界上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极致的情感,才会出现感同身受。

怎么安慰人
答:需要注意的是: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感同身受,但不等于他人。1、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伤心的人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档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

怎么不会安慰人!
答:祝她幸福。所以,在安慰别人时,我们要做到:1.不要火上浇油,这样只会让对方更加失去理智。2.不要说“一切会好的”之类的话,如果真的是这样,对方还来找你干嘛?3.认真地了解事件真相,真诚地给出帮助。做到这三点,我们一定能正确地安慰对方,帮助对方的。我是密斯兰,欢迎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