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英国为什么发生了产业革命?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 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中,被称之为改变整个世界的发明是什么...

作者&投稿:笪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

  1688年政变奠定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法律基础。辉格党因政变有功而在1689—1714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到1714—1760年,辉格党更达到独占统治的地位。根据王位继承法,从1714年起,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先后即英国王位。他们不懂英语,不谙英国事务,经常不参加枢密院会议。从1717年起,会议就由财政大臣沃尔波尔主持。由于枢密院大臣议事于密室,因此逐渐被称为“内阁”,枢密院主席就被称为“内阁首相”①。从此开创了首席大臣领导内阁,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沃尔波尔任首相20余年,后因丧失国会信任而下台。这又开创了内阁得不到国会信任即应辞职的先例。小威廉·皮特1783年开始担任首相,当未得到国会支持时,血气方刚的皮特没有辞职,而是解散国会重新选举,结果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得不到国会信任时,除辞职外,还可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这表明,内阁必须对国会负责,接受国会的全面监督。随着这种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就逐渐把国王排斥于决定内阁构成的权力之外。以国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一旦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来,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在改造农业方面得到了典型的表现。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了国会圈地时期。英国的农业革命正是通过这次圈地运动以及伴之而来的农业技术革新完成的。这次圈地的直接动因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对商品粮及原料的巨大需求。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起来,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以及阶级关系的演变,已基本上和城市相平衡了。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化,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鼓励了对农业的投资,为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机器的应用扫除了障碍。大地主和农场主在土地上纷纷实行排水、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工业革命用先进的设备武装了农业,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1793年成立了农业委员会。1838年成立了皇家农业协会。国王乔治三世还为《农业年鉴》撰稿,署名为“农夫乔治”。足见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英国的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它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也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按照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全国总资本中有一半来自土地。

  对殖民地的掠夺和血腥的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手段。七年战争后的5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搜刮的财富达50亿英镑以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使英国的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697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为350万镑,1770年即达1420万镑。从1688年到1750年,英国商船的吨位增加了两倍以上。在对外活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奴隶贸易。18世纪末英国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获得30万镑的惊人利润。利物浦和普利茅斯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万恶的奴隶贸易之上的。

  此外,从17世纪末起,英国建立了国债制度。这也是资本积累的途径之一。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以补财政之不足。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了国债制度。当时,国债增长很快,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为5300万镑,到七年战争时即高达1.22亿镑。从1716年起政府平均每年要支付300万镑的利息。为偿还国债本息,英国政府采取了提高消费税的办法。1688年的消费税额为62万镑,到1755年就超过了350万镑。这就是说,金融资产阶级所得的高额利息,来自广大纳税人的腰包。政府起杠杆作用。

  总之,英国通过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使它的资本原始积累以超过任何国家的速度顺利地进行着,为工业革命的勃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英国发达的手工工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的实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的简单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工人,成为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另外,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由于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扩大的需要,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起来。1666年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他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解决了行星运动、落体运动、声音和波、潮汐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①。这一时期,英国实验科学研究促使天文学、地理学、力学、数学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自然科学成就为英国工业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到18世纪中叶,在急剧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面前,英国的手工工场已走到了尽头。手工劳动的局限性,使它无力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摆脱落后了的手工劳动状态,过渡到更高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广阔的世界市场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因。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曾提出,工具机或工作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出发点。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棉织业是新兴的工业部门,较少受传统的约束,易于采用新的生产技术。1733年兰开夏的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1倍。结果棉纱供不应求,造成了长期的“纱荒”。不久,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提高工效15倍。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由手工工具发展为机器的开端。它体积小,容易普及,但要靠人力转动。随着所带纱绽的增多,人力就越来越难以胜任;而且它纺的纱细而易断,只能作纬线使用。1768年阿克莱特剽窃木匠海斯的成果,制成了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较为粗韧,可以作经线。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动力,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棉纱工厂。从此,英国的纺织工业开始进入了近代机器大工厂时期。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综合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长处,制成了骡机(意指两种机器的综合),标志着新一代纺纱机械的产生。棉纱机的应用,使纺纱与织布出现了新的不平衡。178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制成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40倍。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织布厂。随着棉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与纺织有关的其他行业如净棉、梳棉、漂白、印染等也渐次采用了机器。

  大量纺织机器的出现,动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动力受到地点和季节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于是瓦特的蒸汽机应运而生。瓦特综合前人的成果,于1782年制成了可以作为机器动力的复动式蒸汽机。它与传送机和工作机构成了机器系列。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是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到19世纪初,英国整个轻工业部门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

  机器的大量制造,增加了对金属原料的需求,推动了冶金和采煤工业的发展。1735年达比父子采用焦煤熔铁,提高了生铁铸品的产量。1760年又加设鼓风设备,高熔点去掉了铁矿中的硫磺和其他杂质,焦煤炼铁获得了成功。近代大规模的冶铁业从此诞生。1784年科尔特发明精锻法,用焦煤炼出了熟铁和钢。煤和钢铁的产量迅速提高,为工业革命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工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促使交通工具也要有大的改进。18世纪中叶英国国会制订了开凿和疏浚运河的计划。1830年全国形成了水运网。至1906年英国运河全长已达4000公里。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轮后,1811年英国的第一艘轮船在克莱德河下水。随后,英国轮船的总吨位迅速提高,从1850年的16.84万吨提高到了1870年的111.29万吨。1814年煤矿工人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经过改进,1829年他又设计了“火箭式”机车,时速为29公里,1830年为利物浦、曼彻斯特公司所采用。4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建设。今天英国的铁路网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基本建成。

  大规模的铁路敷设和远洋轮船的制造,都需要对坚硬的钢材进行裁截和造型,火车、轮船上的多种金属配件,在精度和质量上要求也很高,加上各个工业部门对机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制造工作母机和重型机器就提上了日程。发展机器制造业已势在必行。19世纪的最初10年,用机器制造工具机的现象逐渐增多,到30—40年代,作为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历经80年,使英国很快取得在国际上的工业垄断地位,并以出口机器和多种产品而成为“世界工厂”。

  三、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工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国。

  机器的广泛使用,根本改变了工业的技术面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英国的棉布产量,1796—1830年增长了15.5倍;煤产量1700—1840年增长了12.8倍;生铁产量1740—1850年增长了120多倍,其钢铁产量已占资本主义各国总产量的60%以上。

  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业区集中。兰开夏的人口中有3/4是在18世纪后半期增加的。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由于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在城市工厂中进行,使城乡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3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镑,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171万镑。英国在走向城市化社会。

  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过去的中等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主、手工业者、商贩等等,除因机器工业的竞争而破产者外,大多数还继续存在。他们要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奋争。手工工场工人也还有很多,正在面临着社会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浪潮面前,一切人都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于是,形成了种种社会利益集团,出现了观念上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局面。总之,在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社会群体在重新组合,呈现某种“乱”的形势。但是,大工业的发展是带动整个社会前进的主流。

  工业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集中在大城市里,与宗法的、自然经济的环境割断了联系,而且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与雇主之间只有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机械化的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这表明,那时资产阶级追求的还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数量,并没有把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要位置。他们仍然是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即依靠残暴的手段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对于工人来说,也就必然会造成贫困、受奴役、粗野和道德的堕落。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与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开始时,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这是一场反饥饿、反失业的斗争,其实质则是手工工人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因为机器的使用破坏了他们技术的价值并砸了他们的饭碗。这是刚刚沦为无产阶级的手工工人的保守心理和不成熟的表现。开始进入19世纪初时,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他们试着组织职工会,举行罢工,为改善生活状况和维护自身权益而斗争。罢工运动锻炼了工人,并导致他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直接发生冲突,使大批工人逐渐形成了阶级意识。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随着工业资本的增殖,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地膨胀着。工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土地贵族;机器工业排挤手工业,人口重心的转移及工业城市的兴起,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超过了商业金融资产阶级而成为资产阶级中的主体。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出现的反对国家干涉,否定保护主义传统,要求自由放任的倾向日益强烈。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必然导致要求改革已经过时了的政治制度,首先是打破土地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成了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也就必然要求成为政治上的第一阶级。

  四、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确立

  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英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到19世纪50至7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下面的统计表说明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遥遥领先地位。

  (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扩张性日益明显。

  在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占85%,原材料仅占8%;在进口商品中,则原材料占61%,工业制品仅占6%。这就使保护贸易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扩张的障碍。于是资产阶级展开了争取自由贸易政策的斗争并逐步取得了胜利。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英国的对外贸易额扶摇直上,1850—1871年出口总值从7100万镑增加到近2亿镑,进口总值从1亿镑增至3亿镑。在出口的商品中,重工业产品特别是机器产品日渐占居重要地位,1845—1870年机器的出口量增加了4倍。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靠输入英国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英国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涨。“过去应用蒸汽和机器获得的惊人成果和1850—1870年这20年间的巨大产量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1850—1870年仅棉花的消耗量就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这一时期不仅轻工业发展迅速,而且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1812年的31%上升至1851年的40%,再升至1881年的47%。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马力。英国工业的总产值在1850—1870年间大约翻了一番。此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0%。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英国还向欧美及殖民地输出大量资本,至1870年达14亿镑。

  英国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蒸汽铁路。1850—1870年全国铁路从1万公里增加到2.4万公里。这一时期,英国开始使用金属造船,并逐渐用汽船代替了帆船。英国垄断了国际的航运业,它的装备了大炮的商船队借着廉价的商品和海上优势,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满载着工业制品,在海洋上纵横无阻,强行打开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把它们卷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

在政治方面:英国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经济方面:英国海外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海外市场的扩大,迫使生产技术的提高;
其次英国通过海外殖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在者英国手工业的发展积累许多生产经验和技术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18世纪中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市场不断扩大,海外贸易需求增加。尽管当时英国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工场的规模也很大,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可是,它毕竟是靠人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贸易需要。这就意味着要用大机器来代替手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英国是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资产阶级政权在英国的建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英国的手工工场比较发达,分工较细,手工业工人技术水平比较高,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英国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充足原料,也为英国提供了广大的销售市场。
于是,工业革命就被提到了日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劳动力、资源、市场这四个必要条件,所以,一场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革命就在英国首先开始了。

过程:

纺织工业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
1768年凯伊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敦又结合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mule),后背改良成自动棉纺纱机。
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又发明了动力织布机,并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动力织布机工厂。随后其他纺织机器相继发明,实现了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生产。当时纺织的动力依靠水力,这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于是蒸汽机被发明出来。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
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800年,英国拥有蒸汽机321台、5210匹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马力。

运输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兰2200英里的运河。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了汽船
1811年英国也开始仿制。

在陆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国开始使用铁轨
1788年开始架设铁桥。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于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
1844年,英国铁路已经长达2235英里。

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是一场怎么样的革命?~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历经80年,到19世纪30—40年代才宣告完成。它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革命。它使英国率先成为机器大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先进的工业国。

蒸汽机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
答:1、政治:17世纪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 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形成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国际条件: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路 3、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条件优 ...

...第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将人们带入什么时代
答: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第三次: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有称为21世纪系统与合成生物学...

英国是怎样崛起的
答: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

英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答: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 从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圈地运...
答: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十分...

英国在十八世纪中叶为什么成为了海上霸主?
答: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是由于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 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宣战。1666年2月,法国和丹麦同荷兰结成同 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尔克海战中,廖特尔海军上将统率的荷兰舰队击败了 英军,但未能巩固既得的战果。同年8月4—5日于北福伦...

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
答:进入19世纪,蒸汽抽水机在矿井中普遍得到应用,并陆续出现和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英国的煤产量迅速上升。同时,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加工机床陆续发明出来,相继制造出镟床、铣床、钻床,使机器制造业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强大推动下,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19世纪30...

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答: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为了扩大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

历史高手来!
答:这些基本要素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前是怎样得到充分满足的呢?18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海上霸主,控制了主要航道,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在北美和南亚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在印度,仅55年中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就掠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英国还积极参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它是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贸易国,1680年-1780年运到美洲的...

英国历史概况
答:2.罗马入侵 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3.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