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投稿:贲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7.材料题
材料一: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材料二:李鸿章在给他人的信中又说:西方国家国土面积不超过千里或数百里,可是,每年国家的收入以百万计,主要收取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人口等税收。中国不早点变法,向西方学习,以贫对富,没有不失败的。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据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西方的武器强于中国。创办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

(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其强大原因,中国弱于西方,不是武器,而是经济实力。创办了民用企业。

(3)根据李鸿章对待西方的态度,你认为他属于何种派别?
洋务派!
认为西方科技强于中国,主张中体西用,即中国的纲常伦理为根本,西方的技术为我所用。

(4)你认为李鸿章的做法能使中国彻底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外国侵略是阻碍中国走上富强、独立道路的根本因素。

他认为中国当时的制度比西方好,中国不如西方的地方在于西方的技术比中国先进,于是实行了洋务运动,在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情况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材料在哪里

材料一咋没有呢

依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原因~

原题
7.材料题
材料一: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材料二:李鸿章在给他人的信中又说:西方国家国土面积不超过千里或数百里,可是,每年国家的收入以百万计,主要收取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人口等税收。中国不早点变法,向西方学习,以贫对富,没有不失败的。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据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西方的武器强于中国。创办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

(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其强大原因,中国弱于西方,不是武器,而是经济实力。创办了民用企业。

(3)根据李鸿章对待西方的态度,你认为他属于何种派别?
洋务派!
认为西方科技强于中国,主张中体西用,即中国的纲常伦理为根本,西方的技术为我所用。

(4)你认为李鸿章的做法能使中国彻底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外国侵略是阻碍中国走上富强、独立道路的根本因素。

李的观点前后是变化的,前期的观点蔑视西方的制度而仅仅认为西方火器值得学习,而后期随着了解的深入,认识到了中国的制度存在着更大的不足需要向西方学习。
开始的观点叫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采取的措施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后来的观点叫是 西学亦有相当独到之处,择善而学。采取的措施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答:目的: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材料二康有为主张...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李鸿章:“西洋水陆兵法及...
答:从材料“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综横各实,洋学实有逾华学者”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文明比中国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教育;从材料“(西方)无论偏长薄技不足为中国师”可以得出倭仁反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

李鸿章出访( 25分)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1896...
答: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李鸿章此次欧美之行依然没有丧失对西方技术文明的浓厚兴趣。访问法国期间,依然醉心于列强的坚船利炮,洋务情结可见一斑。与俾斯麦 关于中国如何革新的对话,反映了他继续谋求国家治理的政治决心。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对美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所带来...

李鸿章外交中的哪些事件导致了他的外交地位变化?
答:维护海军主权:在阿斯本舰事件中,他坚决立场,捍卫国家海军主权,彰显强硬决心。一举成名:天津教案后,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受到国际关注,他的名字成为争议焦点。外交重臣:从保护华工到秘鲁立约,他独立处理国际事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外交才华和责任。烟台条约:面对英使威妥玛的威胁,他沉着应对,在谈判...

阅读以下材料:(16分)材料一 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
答:(1)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中体西用”、君主立宪制。(4分)(2)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认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陈独秀,民主和科学(答出“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可给分)(3...

结合材料一说说,李鸿章进行了怎样的自强探索
答: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

李鸿章访欧外媒眼中的远东
答:西方媒体对李鸿章的报道大多集中在甲午战争前30年的洋务运动,以及《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在清朝外交活动中的斡旋。甲午战争期间,外媒对李鸿章关注甚少。或许是因为西方媒体从各国利益出发,并没有过多讨论李鸿章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得失,而是更关注李鸿章乃至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对李鸿章外交努力...

李鸿章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答:“以夷制夷”失败的经历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也是作为弱国的无奈。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李鸿章“以夷制夷”都是面对西方势力威胁日益增加情况下的应对之法。受限于魏源、李鸿章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这两个思想都不可不免的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李鸿章访问德国被骗,巨款买回了一堆“垃圾”,结果却成中国神器_百度知 ...
答:即使是李鸿章等大清精英,对国外和科技也是知之甚少,以至于经常被骗。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很多西方淘汰的科技和工艺被引进到国内,而且多数的外国专家那都是以骗钱为主,干事为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李鸿章访问德国被骗,花费巨款买回了一堆垃圾,结果却成了中国神器,用了半个世纪。在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