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 “企业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这句话怎么理解 〓高分〓高中政治时政,帮我出道题目

作者&投稿:只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具有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因此商品生产者谁率先改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获利较多。可见,获得额外收益,就成为了“企业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3、价值规律还具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作用。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获利较多,能够不断扩大生产,更新设备,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不断地因优取胜。反之就会遭到失败,以致被淘汰。“企业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law of valu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因此,企业通过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必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取得更多利润,也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创新很重要,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1年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旨在加快自主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企业经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这不是企业取得利润的唯一方法,③错误,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故答案应选C。点评:该题考查企业经营,一直以来是高考的重要问题,考生要注意多家度分析企业经营成果的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摘自:http://xzf.2000y.net/mb/2/ReadNews.asp?NewsID=388224


贴一部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⑶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⑷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历史任务。
政治学思考:⑴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协调社会效率、公正、自由的需要; ⑵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现;⑷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⑸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⑹是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⑴坚持富民优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⑵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注重社会公平。
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⑷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城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⑸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⑹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增加教育、卫生等公共消费支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学思考: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⑵履行政治职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⑶履行文化职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⑷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和谐关系;⑸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⑻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怎样构建“和谐江苏”?
⑴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江苏城乡和谐发展。
⑵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⑶实现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继续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江苏区域和谐发展。
⑷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⑸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5、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意义:
⑴企业:促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促使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促使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促使企业遵守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在序地运行;增强食品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⑵消费者: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
6、为什么要强调诚信?
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信用。
⑵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活动的基本精神,而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
⑶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诚实信用是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经济意义: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⑵科技创新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怎样提高民族创新能力?
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⑵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⑶扩大对外开放,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
哲学思考(江苏):⑴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从江苏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江苏经济、人才、教育等优势;⑵正确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全省上下统一认识,让自主创新成为全体江苏人的意识;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从政策、体制、机制、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江苏经济核心竞争力;⑷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抓关键、抓中心、抓重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科技和人才,要加快建设科教强省和人才强省;⑸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又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坚持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提出并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
⑴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地位决定的。
⑵这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及其原则决定的。
⑶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⑷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使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3、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⑵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4、怎样以人为本?
⑴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⑵国家充分履行各项职能,使人民充分享受科学发展的成果。
⑶国家机构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⑷党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贯彻党的宗旨,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⑸切实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确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我省怎样才能率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科教兴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和人才资源的优势。
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江苏。
⑶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⑷既要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又要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⑴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
⑵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⑶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⑷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措施的政治学思考:⑴履行国家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⑵履行国家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⑶履行国家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
5、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⑵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用先进技术武装企业。
⑷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要求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扎实推进资源节约活动,有利于缓解资源供应紧张带来的压力,有利于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
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⑸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全面进入国际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⑹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创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
7、怎样实现“十一五”期间GDP能耗比“十五”期间低?
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技创新。
⑵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节能产业,控制高能耗产业。
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⑷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资源消费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⑴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与否,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⑵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逐步繁荣起来了,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不牢固、农民收入仍需要增加、农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步伐。
⑶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意义?
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⑵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⑵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⑶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⑷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措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三农”投入
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我省应该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
⑵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让一切有利于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⑷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⑸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⑴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⑵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党的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⑵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
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3、中国共产党应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⑴坚持科学执政,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⑵坚持民主执政,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⑶坚持依法执政,就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
3、说明中国主张建设和谐世界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进程;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7、说明政府和企业应如何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⑴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方针。
⑵企业:既要注重引进技术,又要注重吸收和消化,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



10、江苏应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经济总量大,工业比较发达,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要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苏中、苏北的发展;苏中、苏北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江苏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⑴江苏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工业比重大,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大。因此,江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省人民中确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他热点
产品质量
1、为什么要提高产品质量?
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⑵市场经济的特征:竞争性的要求。
⑶市场交易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⑷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
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安全权、公平交易权。
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政治学思考:⑴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⑵国家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⑶国家机构的性质和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⑷党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⑸党的性质:先锋队,“三个代表”;⑹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⑺意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怎样提高产品质量?
⑴国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⑵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⑶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
⑷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
非公有制经济
1、为什么要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⑴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
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⑶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吸纳私人资金,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丰富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
2、怎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⑴国家政策:鼓励、引导、监督。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舆论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⑵给予平等的市场准入和行业准入。
⑶给予平等的贷款支持。
⑷更新观念。
国有企业
1、为什么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⑵国有企业的存在问题及影响:
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2、怎样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
⑵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⑶依靠科技进步,
⑷采用现代管理方法,
⑸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⑹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
扩大就业
1、为什么要扩大就业?
⑴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
⑵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
⑶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决定:
⑷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怎样扩大就业?
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⑵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⑷提高职业技能。
⑸改变择业观念和就业观念。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就业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广开就业渠道。)

3、怎样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⑴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⑵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⑶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⑷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
4、劳动者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意义?
⑴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这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⑵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这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是劳动者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
社会信用体系
1、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
②市场交易活动的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③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职业道德。
⑤消费者的权益:安全权、公平交易权。
⑵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成本增加、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怎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⑴健全市场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⑵提高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意识,倡导信用观念,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⑶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⑷加大打击力度,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节约型国家
1、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国家?
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⑵我国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⑷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⑸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2、怎样建设节约型国家?
⑴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⑵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
⑶综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⑸强化节约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提倡适度消费、科学消费。
经济全球化
1、中欧、中美贸易争端为什么会发生?
⑴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⑵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
2、怎样应对中欧、中美贸易争端?
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放原则,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⑵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本上加强国际合作。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⑷增加国内居民收入,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⑸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则积极应对反倾销。
3、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⑴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⑵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体系。
⑶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⑷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
⑸加强合作与对话,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民主政治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民主还有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
⑷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⑴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⑷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构建和谐世界
1、为什么要构建和谐世界?
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⑵构建和谐世界,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符合各国的国家利益。
⑶构建和谐世界,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2、怎样构建和谐世界?
⑴坚持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守国际法,履行国际义务。
⑵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⑶坚决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⑷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