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谁? 房玄龄是谁

作者&投稿:蒋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房玄龄(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卒。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579—648),是我国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无论是在动荡的隋末战乱中,还是在治平的唐初贞观之治时,他“虔恭夙夜,尽心竭节”,“当官励节,奉上忘身”(《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为唐王朝的建立和繁荣立下了赫赫功绩,被史学家誉为一代良相。

秦王府中的重要谋士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隋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公元579年)。曾祖和祖父曾历任北魏、北齐官职。父亲房彦谦,勤勉好学,通涉《五经》,是魏、齐间山东著名学者,曾任隋泾阳令,所交往的知交王邵、李纲、柳或等,“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房玄龄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随其父至京师,当时天下安宁,人们都认为隋朝国运久长,而年幼聪慧的房玄龄对父亲说:“隋文帝本无功德,是以诈术取得了天下,几个儿子也都骄奢淫逸,不仁不义,兄弟自相残杀。现在国家表面上好像是太平盛世,其实不久就要灭亡了。”十八岁时,本州举为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以知人著称,见了房玄龄后深感惊讶,对大臣裴矩说:“我见过的人很多,但从未见过如此之人,他将来必成伟器。”

公元617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终于看准了时机,毅然脱离了隋王朝,拜谒李世民。“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封李世民为秦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

房玄龄投奔李世民后,一直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充当他的得力助手和重要谋士。房玄龄居秦王府十年,军符府檄,常常驻马即办,言辞简约,文意丰赡。高祖李渊评价说:“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李世民的军队每攻克一城,别人都忙于搜罗奇珍异宝,而房玄龄比别的文臣武将更有政治眼光,看得远,想得全面,独先收罗人才,荐于幕府。房玄龄对这些人以礼相待,用其所长,因而深得他们的敬重,“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后终成为股肱之臣的。《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杜如晦“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聪明识达,王佐才也”,原为李世民的兵曹参军,后来要被调出,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英俊被调出的越来越多,别人都不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识大体,是个安邦定国的大人才。主人若还想着经营四方,取得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听后十分震动,感激地对房玄龄说:“你不说,我几乎失去了这个人才。”立即把杜如晦引到身边作为心腹人员。在击破王世充后,房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因此,一些猛将谋士纷纷辐辏于秦王府,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李世民曾说:“汉光武帝得到邓禹,门人更加亲近。现在我有了房玄龄,就如同光武帝有了邓禹一样。”也正是在房玄龄的竭心尽力下,李世民的麾下才拥有了大量的人才,为他以后的发展和夺取帝位奠定了基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因李世民功劳最大,封他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开天策府,设置官属。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兼大行台考功郎中。这时因为北方的窦建德、王世充等人的势力已被唐朝平定,战事已少,李世民便在皇宫西面开设了文学馆,招纳文学之士十八人为学士,号为“十八学士”,并命著名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褚亮作赞词。房玄龄当时即为“十八学士”之首。十八学士分三班轮流到文学馆值班,每天一班。李世民在公事之余,常到馆中与他们讨论文籍,有时一直讨论到深夜。秦王府供给学士们精美的食品,待遇十分优厚。当时的官僚们把被选为学士看作是“登瀛州”。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319.htm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有三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
玄龄公辞世后,承袭其“梁国公”爵位和偌大门庭的房遗直,违背祖训, 德不压身,不知进退,终致兄弟阋墙、遭人陷害,成为取败之由。

“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济南
章丘
相公庄
  地区:济南
章丘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

房玄龄是谁呢?~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直龄,唐初著名政治家,“十八学士”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杜如晦并称为“房谋杜断”
他的曾祖父房翼是后魏的镇远大将军,来安郡的郡守。祖父房熊,字子,被拜为褐州主薄。父亲房彦谦,非常好学,精读《五经》等书,在隋曾任经阳县县令。有关他的事迹《隋书》有记载。
房玄龄幼年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次房玄龄随父来到京师长安。当时的隋朝,尚还安宁,一些喜谈国事的人谈论说,像这样的形势隋朝能长久保持下去。但有远见卓识的房玄龄却避开周围的人对父亲说:"当今的皇帝,没有任何功德,但生活奢侈,不但不做长远打算治理国家,而且把嫡庶混为一体,使宰相专权。子弟们也不学无术,生活淫侈,这样必定会造成内部相互诛疑,不能保全国家。现在的形势,表面看似安宁,但国家的灭亡也是翘足可待了。"他的父亲听罢大惊失色,批评他不要乱讲话。房玄龄18岁时,正值州里荐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是以善识贤才之土而知名的,当他见到玄龄后惊喜地对裴矩说;"我见到的有才智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像房直龄这样有才智的却没有一个,这个孩子日后必定能成大器。"
隋大业十三年,唐高祖、唐太宗父子起兵晋阳。太宗驻军渭北,玄龄谒见。太宗和房玄龄谈论时事,意见相投,相见恨晚,立即封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也是既遇知己,竭力尽忠,知无不为。唐军每次打败乱军之后,所有的将土都争抢财宝,而房玄龄却寻找卓才之士,纳入幕府。像这样得来的谋臣猛将,都与太宗化敌为友,尽其死力。
武德初年,太子建成恐唐太宗的势力增大会危及自己的太子位置。于是,想方设法要置太宗于死地。他在宴请太宗时,于酒中放了毒药,太宗回到秦府后毒性发作。秦府上下无不惊骇,不知所措。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的形势已相当明显了,'祸机将发,大乱必兴','正恐倾危社稷',如秦王不'内安宗社',必会'身名俱灭'。'长孙无忌赞同地说:"我也早有此意,只是没有表露出来,今天您的意思,也正是我所想的。"长孙无忌便入内府对太宗如实讲了一遍。玄龄立即被太宗召入内府。太家对他说:"现在的局面您是清楚的,以您之见,该怎样办呢?"玄龄回答道:"像这种情形,没有什么特殊的解决方法,这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这样玄龄就与杜如晦齐心协力共商大事。玄龄随即做了秦王府记室,被封为临淄侯,又以本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又加上了弘文馆学士。去龄在秦王府做事十余年里,"常典管记",每有军书奏报,他都有条有理地仔细记录,从不马虎,并且一气呵成,连初稿也没有。高祖李渊曾对侍臣说:"玄龄这个人做此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的为人是值得深信不疑的。他每次与秦王论事时,看得出他们是互相了解彼此心理的,即使他俩相隔千里,讲话也能跟对面讲话一样自如、"太子建成深知太宗有像玄龄、如晦这样的人辅佐政事,必会对自己不利,非常忌恨,便在高祖面前出尽谗言,把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度调出秦府。
形势越来越紧张,眼见得太子就要下手。唐太宗便令长孙无忌暗里诏回房、杜二人。他们两人立即身着道服连夜赶回秦府,共商事变大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变后,房玄龄被拜为太子右庶子,并赐绢五千匹。
太宗登位,改年号贞观。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五人为最。进玄龄爵封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太宗还曾对大臣们说,自己是论功行赏,以房玄龄等人的功勋足可以赐封他们一个州邑。有许多大臣因此心中不快。太宗的叔父淮安王神通谓太宗说:"我们举兵起义,将士们人人都是竭尽全力、视死如归的,而房玄龄跟杜如晦两人没有任何战功,仅凭一张嘴一枝笔,为何功居第一?"太宗说:"初举义旗,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的。叔父虽领兵响应,但你又有多少功绩而言呢?派你到山东讨贼,你兵退而归。窦建德南侵时,洛阳一战你几乎全军陷没。武德五年与刘黑闼名水而战,你又望风而逃。而玄龄等人运筹帷幄,是战争胜利的设计者。大唐的建立,他们的功勋不可量计。如汉代的萧何,虽没亲临阵前厮杀,但安排战争策略,调兵遣将,也是战功第一。叔父你是国亲,更要自尊自爱,不要图个人利益得失,与这些功臣争论赏赐。"就这样,一些为神通讲话要求赏赐的大臣,看到如此情景都哑口无言了。他们小声议论说:"陛下论功行赏,连他的亲戚都不网开一面,更何况我等之辈呢?"
贞观三年,房玄龄被拜为太子少师,但他却坚持推让,最后摄太子詹事,并兼任礼部尚书。至贞观四年,玄龄还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魏国公,监修国史。他修国史时,"明达史事,饰以文学",在此期间,他制定意法时也遵循着宽和平等的原则。他从来都不以个人的利益而用别人,也不以自己的资格摄取任何财物,待人和蔼随便又不放纵。和房玄龄交往的人都无不说他是一代名相。贞观十一年,房玄龄与司空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并为代袭刺史,改封玄龄为梁国公。玄龄曾几次上书,要求解除掉自己的仆射职务,但太宗总是不允。
贞观十七年,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被定为开国二十四功臣,图形凌烟阁。太宗为玄龄的赞语是:"才兼藻翰,思入神机。当官厉节,奉上忘身。"
高宗李治为太子,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让他辅佐太子,并仍在门下省做事,继续监修国史。这时期,房玄龄完成了《高祖、太宗实录》。太宗见此书文辞精美,内容丰实,便赐他绸织物一千五百段。事隔不久,玄龄继母病逝,太宗以玄龄之功赐其继母陪葬昭陵。
贞观末年,太宗发动征辽战争,命令房玄龄守卫京城。太宗发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便准备军械粮草,以待出发。房玄龄屡次上书,要太宗不要大意轻敌,敌人的实力不可轻视,用兵要千万慎重。正如玄龄所料,敌军势力强盛,太宗败回长安。这件事后不久,玄龄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撰《晋书》。玄龄上书要求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任、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棻、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人分头撰著。贞观二十年,《晋书》修成,因内有太宗撰写的部分内容,全书题为御撰。
玄龄侍奉太宗,曾因一次小过失,被太宗一气之下撤掉了官职。黄门侍郎褚遂良上书太宗说:"皇上当年还是平民时,有心救民众于水火,手提轻剑,揭竿而起,您领兵平息叛乱,建立社稷江山,为您竭力献忠,出谋划策如同您的辅翼的功臣中,玄龄无人可比,像古代吕望辅佐周武王,伊尹辅佐成汤,萧何辅佐汉高一样。武德九年,玄龄等人被太子调出,也是因形势所迫,身不由己啊!但当他一听到您的指令,便立即着道服回秦王府,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作为一个臣子的清节,他始终坚持不移。古代曾有遣大臣致仕,自讨苦吃的皇帝。您是当今大唐圣上,怎能重蹈覆辙呢?玄龄十几年尽心尽力,难道就因这件小事您就把他斥逐吗?关于此事,朝廷上下众议纷纭,认为不该。只有器重臣下的君王,臣子才有心尽力,此乃臣我肺腹之言,万请皇上三思。"太宗顿悟,遂复玄龄官爵。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在玉华宫时,玄龄体弱病发,但还是让人搀扶着去见太宗。在皇上御座前便跪下。臣君相见,泣不成声。太宗让最好的御医给他医治,并每日赏御膳,还非常关心玄龄的饮食及病情。玄龄对他的子孙们说:"自我得病以来,深得皇上恩泽,如不精忠为国,我死有遗恨啊!"
太宗欲征高丽,玄龄犯言曰:"皇上会用兵,是众所周知的。自古以来,很多很难制服的周秀四邦都一一让您所服。在这些邦部中,突厥最为强盛,但您稳坐殿堂,便能让那些大小可汗相次束手,执朝行间。其后的薛延陀也能使之'万里无座'。吐谷浑、高昌等您都轻而易举地使他们折服,在辽东大战中,前后共俘十万余名。像这样的功德,要比前代君王高出万倍,陛下仁慈之风恩被士卒,任人唯贤更是英名盖世。臣我也常由此而感到骄傲。《周易》中曰:'知进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甚正者,惟圣人乎!'这就是说有'进'就会有'亡'之机。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陛下的威名,也该知足了。有战争必会有伤亡,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况且那些无罪的士卒上有父母,下有妻小,难道您就忍心置他们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成天下冤痛',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戒,臣死且不朽。"太宗见表,对女儿高阳公主说:"房丞相病危之时,还能关心我们国家,实在难能可贵。"
玄龄病危,太宗亲临探望,悲不自胜。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玄龄薨亡,年70岁。太宗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加谥"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是谁?他的老婆为什么吃醋?
答:后世史学家对房玄龄评价颇高,不是由于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他的鞠躬尽瘁,默默无闻。他可以说是一个手段高超的和事佬,那些君臣的脾气,在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房玄龄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

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与高阳公主是何关系?
答:于唐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十一年封梁国公。房玄龄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房遗义,而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所以房玄龄是高阳公主的公公。房玄龄生前一直...

房玄龄在历史上有什么故事?
答:唐太宗也觉得有道理,他说:“朕希望能选出天下贤才,让他们担任官员,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以后只要宰相审核,再上报给朕就可以了。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谁不愿竭力尽心呢,如果能这样,天下哪能不太平?”当时,各位朝臣对房玄龄尽于职守,无不由衷地佩服,唐太宗更加看重他,屡屡褒奖。4.房玄...

贞观年间房玄龄是唐朝的第一大臣,他有哪些成就?
答:房玄龄通过自己卓越的贡献帮助李世民开创了唐朝开局时期的壮观局面,这位治世的能臣其功绩足以和许多其他知名的历史人物相提并论。关于房玄龄任职期间给唐朝带来的变化归纳如下:1.房玄龄良好的大局观让李世民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所规划;2.房玄龄博大的胸怀和谦逊的品格吸引了无数能人投奔李世民;3.房玄...

李世民与房玄龄是怎么相遇的?
答:那是在隋代一个深秋时节,在陕西的关中渭北一带,一个天然的驻军之地,一支十几万人的大军,就在这里驻扎了下来。有一天,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男子,竟悠然自得地穿过猎猎旌旗,走向军营的辕门,叫道:“我叫房乔,字玄龄,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声音很是温和,一听就是个文人。李世民...

李世民为什么把房玄龄称为元龄
答:李世民(唐太宗)身为皇帝,不可能随便称呼臣子。一般称呼“爱卿”、“卿家”或“卿”,如果是几位臣子就称呼“卿等”,所有大臣就称“列位臣工”或“满朝文武”,极少数跟皇帝关系亲近的大臣,或者君王存心倚重、笼络的人,会称呼表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比如房乔字玄龄,杜如晦字克明,...

房玄龄在唐朝是什么地位呢?
答:房玄龄在唐朝的地位很高,基本上算是唐玄宗谋臣中最为倚重的几人之一。入凌烟阁,封国公,位列三公,官居左仆射,可以说是自古文臣能得到的最高地位。不过,这一切都是房玄龄入幕秦王府之后得到的,可以说,他的一生因为李世民的知遇而改变。在给李世民打工之前,房玄龄毫无地位,《新唐书·...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答: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

长歌行房玄龄结局是什么 他真的被满门抄斩了吗
答:房玄龄这个角色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因此大家都非常好奇《长歌行》房玄龄结局是什么,因为网上传出房玄龄被满门抄斩的事情,让不少人很是担心。据悉,房玄龄是病逝的,他没有被满门抄斩,出事的是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房遗爱联合自己的妻子高阳公主谋反,最后事情败露,不仅他们夫妻俩被处死了,还连累...

房谋杜断 房玄龄 杜如晦 谁先死
答:杜如晦先去世的。630年 房玄龄648年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