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世界起源"的学说是怎样的 ? 佛学里对生命起源是怎么解释的

作者&投稿:只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楞严经圆瑛法师讲义节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此结成妄本。必明即是无明,无明乃为结妄根本。此必明二字,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今按上文,佛举真妄二觉,双审满慈,满慈以必须加明于觉,方可称为明觉,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则结归。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为,乃不当为而为也。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见立知立字,自心本具真知真见,无庸更立知见,故佛告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必明亦即无明本也。

《正脉疏》云:无明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三细六粗之先,别名独头生相,根本不觉,曰痴、曰迷。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能隐真觉之体,二、能发万有之相,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今言加明于觉,意何浅近?’答:‘此惑在三细之前,本非菩萨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叫唤不出矣!法王自在,岂如是耶?’问:‘借言非真,宁不误人?’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等觉菩萨,诸念皆尽,惟余此念,佛法不得现前,此念若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永嘉云:‘倘顾还成能所。’顾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

寅四 正明生续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后之相续 卯初分二 辰初 无明不觉生三细 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今初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明依真起妄。无明为妄本,此乃生起三细前二细惑,下即细境。首句论真,二句起妄,觉即性本二觉,是所依之真,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遂转妙明而成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因明明字,即属无明;立所所字,即属业相,不可作境界解。境界在此四句之后。交师顺解三细,得佛意矣!此如《起信论》云:一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此文较论文更有发明。论言心动,未明何故心动?此则说出,因加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也。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即立所之业相,下句即转相。因业相之所,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见之妄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妄能即能见相。即《论》云:‘以依动故能见。’动即业相,业者起动义也。与下第五粗不同,此亦较论文更有发明。论中未明依动,何以即成能见?此中说出,业相之妄所既立,引起妄能耳。下文谓所妄既立,明理不逾是也。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三细中后一,乃属细境。无同异中:即第八识业相之中。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世界之异相未成,虚空之同相莫显,以因异方可显同,今既无异,所以无同。 炽然成异者:此成异之原因,乃在妄能,妄能即第二细,转相见分。既有能见,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即以业相为所见,业相但一晦昧之空,无有一物可见,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现出境界相。此即显见不失科中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炽然火光盛貌,既结暗而成四大之色,如火光起于夜暗之中,炽然显著。此境虽显,尚在本识之中,有人见此炽然,不敢定为细境,乃指六粗者,非是。论文释此现识即现相又曰相分境界相,则云:‘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又曰:‘随其五尘对至即现。’何异炽然之说。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异字是活字,不同也;下异字皆实字,即异相之境。谓异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对异相之界,而立同相之空。即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境界兼色与空。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三句当指众生,承上虚空之同相,与世界之异相,一同一异,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形貌各异,故曰‘无同’。知觉本同,故曰‘无异’。问:‘此中虚空、世界、众生,指为细境,与粗境何别?’答:‘此惟在本识中,结暗所为之色,即三类性境,根身、器界、种子,与粗境作胚胎耳。’此三细,如前二卷所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又如下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从真起妄,妄有空、界、众生。

《正脉疏》问:‘通上顺释三相,甚生次第,但释因明立所,则曰,因妄为能明,引起所明,以立业相,此虽经无能字,推意补之,亦通。次经明言,因所生能,予即释为业生转相,似亦自然之序。但妄明既以业相为所明,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此何别乎?又转相何不以境界为所见乎?’答:‘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此言非是。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以本觉为所明,本不期于业相,其奈本觉,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觉,卒不可明,而徒以带出业相为所明耳!故佛言:‘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其旨显然。’‘汝次又言:转相以业相为所见,斯言不差。盖转相依业相起,妄以业相为所见,本不期于境界,其奈业相,元非可见之相,由是业相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其意更显’。 是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而上隐下显,且上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与孙,何言无别?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且上为生能之所,下是能生之所,亦如祖孙,岂得混同。

辰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指法之词,即指境界相,从无而有,因异立同,由是空、界忽生;复因同异发明,而无同异之众生,亦相继而生;如是藏识海中,境风扰动也乱。相待者:互相对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则为缘之意,以境界之相,为生七转识之像。 生劳:即引起第七识,创起慧心所,对境分别染净,执为心外实有,不了自心妄现,起智分别智即慧心所,转生劳虑,故曰‘生劳’。即第一粗智相,属俱生法执。论云:依于境界,分别爱与不爱是也。问:‘前转识缘境界相,智相,亦缘此境,二者有何差别?’答:‘转相缘境,是第八识见分,精明之体,但如明镜现像,不起分别:智相缘境,不了唯心所现,执有定性,分别染净,即属分别事识’。

劳久:即第七识,恒审思量,相续不断,劳虑经久,故曰‘劳久’。即第二粗相续相,属分别法执。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是也。 发尘:即第六识,周遍计度,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发生染著尘念,故曰‘发尘’,即第三粗执取相,属我执俱生。论云‘心起著故’,起著与发尘义同。自相浑浊者:即第六识,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执相,颠倒特甚,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曰:‘自相浑浊’。则第四粗,计名字相我执分别。论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是也。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由是是字,远指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近指计名字相,由此引起诸业,即第五粗,起业相。论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是也。尘劳即是烦恼,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喻之如尘如劳。共有八万四千,约未起身口属惑,已起身口属业,今由惑引起身口,造一切业,业因既成,业果随至,无可幸免也。 问:‘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理实无始,岂真未成粗境之前,而绝无身口哉?细境中既有根身,当有身口,且论亦约从初起,亦须于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释起业,明用身口,若必执第六方有身口,则前相凭何起业?而执取等,凭何计我我所哉?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不宜泥也。’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确答满慈所问。前四句,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答诸有为相即众生业果。从性觉必明起,乃展转叙其来源耳。由依性觉,妄起无明,因此无明,发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惑业妄因已成,依、正苦果斯现。故云: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而为世界;静而无相处,则空廓虚通,而为虚空。空不动摇,是故曰静,此依报之世界,本不离前之细境。言此虚空,即为前同相,所发之现行;此世界,即为前异相,所发之现行。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即由是而生也。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此答诸有为相,亦明不离前之细境,与上四句,文法不同。上是指后即前,此是取前显后,取彼细境中,同异互相形显,所发明无同无异之相。以成此众生业果,真有为法。此正报众生业果,亦前细相所发之现行,即第六粗业系苦相。《论》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为业系缚,而堕五阴三界二狱之中,无由出离,不得自在。汝问: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即由是而生也。 交光法师云:但约万法初成一周,而说忽生矣!又约修时逆断,显此次第,权说初成次第,令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不至僭乱也。又当知经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初初之忽生竟。

卯二 后之相续 分三 辰初 世界相续 二 众生相续 三 业果相续 辰初又分三巳初 生能成四大 二 生所成四居 三 结成种相续 今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上依真觉,妄起无明,而成辗转虚妄之十相;此由无明妄力熏变,而成地、水火、风之四大。世界虽由众生业感,推究根源,亦由无明妄心而起,四大依无明而有,世界由四大所成,故交师科为能成四大。 此风大。觉明空昧者:乃由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摇:即明昧相待,互为倾夺,而成摇动之风。世间诸风,不出妄心荡动所感,可见风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动相耳!

动荡不已,积而成轮,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风力极大,而有执持之功能,如海上轮船,重而不沉者,因有风鼓之力所持故。《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虚空,空轮之上,有风轮’是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此地大。孤山法师曰:土与金皆坚性,俱属地大。因空生摇者: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巳生摇动之风,此牒风大。坚明立碍:乃属地大;此大由坚固执心所成,坚执妄明,欲明晦昧之空体。其奈空体,卒不可明,由执心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世间地大,不出妄心,坚执所感,可见地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坚相耳!

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地性坚碍,莫过于金。明觉立坚者:则指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如痴情化石之类。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界一切国土,皆依金刚轮,而得住故。如密部所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火大,依前风、金之所转生。坚觉宝成者: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此句牒前地大。摇明风出者: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复出;此句牒前风大。风金二大,则为生起火大之因。 风金相摩者: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相摩相荡,故有火光之功能,而为变化之性质。变起世间,一切万有,世间诸火,不离妄心,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热相耳!火无持含之轮用,但有变化之功能。至后所成四居,功方显著,与前后三轮,相待转生,俱带无明妄心之相。应按本宗发明,勿取外教所说,反晦经旨。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水大,依前金、火之所转生。文虽不带心相,义亦无明,妄力所致。宝明生润者:金宝之体明净,明能生润,如五金之属,遇热气而出水也。火光上蒸者:即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气,气以成水。如南风之天,万物多蒸而出水也。以宝明映以火光,蒸润为水。世间诸水,不离气积所感。可见水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中,金、火二妄,蒸润所成耳。蒸润不息,积而成轮,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华严经所明,诸世界刹种,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按本经,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不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悉无自体故。前会四科,融七大,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又为能成四大之本也。

巳二 生所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各相违,实则相济,如火性本属上腾,水性本属下降,一腾一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而成器界。卑湿之处,积水而为巨大也海;干燥之处,环水而为洲潬。盖海非独目于水,以注水之巨坎,为水居众生所依处。《灌顶》云:‘浮土可栖曰洲,聚沙堪住曰潬。’即四大部洲,为陆居众生所依处。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首句以水陆二居,是水火交互发生之故,可以验其气分。彼大海本注水之处,不应有火,以不忘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质碍之地,不应有水,以不忘水之气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此山居处。山亦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若劣于火势,火势若胜于水势,则水随火之力,结之而为高山,如熬水为盐,堆积如山,足证水亦可结。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下亦验其气分,所以山石,击之则成火焰,不亡火之气分;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之气分。如炼五金之矿,悉皆成汁。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此林居处。林薮亦水土交互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抽拔而为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气分故,林薮遇烧,便成灰土,因绞则成汁水。此即不忘水土气分之明证也。木多为林,草多曰薮。

已三 结成种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结成相续。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辗转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倾,摇动而生风大;次以坚执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风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发生也。 递相为种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满,而为洲海之种;更降水势以从火,结为高山,而水火复为山石之种;复降土势以从水,抽为草木,而水土乃为草木之种。故有所成四居,乃递相为种也。

以是因缘者:即以是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此之相续,即相续初上忽生,起为世界,静成虚空之粗境耳。一自忽生之后,辗转相续,若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永无清净之日也。初世界相续竟。

起世经就是讲世界起源的。
怎么说呢,就是十二缘起,第一就是无明,本来都是清静无染的,后来因为有了一念无明,开始有认识,有人我,有老死忧悲苦恼。有人问无明从哪里来?这种问题就不成立,就像是一个梦一样,梦从哪里来呢?醒了以后梦没有了,梦去哪里了呢?也没去哪里,他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圆觉经里面有个比喻,就是说一个人眼睛有病了,看空中有花,后来眼睛好了,花也没了,花去哪了呢?也没去哪,根本就不存在。
后学也说不大好,就是这个意思,您可以看一下《圆觉经》《楞严经》,如果阅读费力的话,可以参看一些大德开示,比如宣化上人的开示。

一切东西都是生、灭的,所有缘起都是自性空,从无中生有,缘尽而散。

缘起性空

佛教对世界起源是如何描述的?~

世界的起源问题,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思想有不同的讲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现代的宇宙爆炸论,一种是神创造世界论。这两种基本是对立的。关于佛教说世界的起源而言,很多人确知之甚少。即使是信佛学佛之人也不一定搞的清楚。概念很模糊。因为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被回答者以棒喝说,这个问题是十四无记(注1)问题,佛陀不回答这个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能使人解脱。
  
  在经典当作到底有无这个问题的回答那?在《俱舍论疏》当中有这样的描述,
《俱舍论疏》云:“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使有一大诺健那(此云露形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渧如车轴。积水成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答有余师说。一切有情业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饮食未熟变时。终不流移堕于熟藏。有余师说。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篅持谷。有情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瞙。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轮。厚三亿二万二轮。广量其数是同。谓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周围其边数成三倍。谓周围量。成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
 
  《瑜伽师地论》也有:“云何六种依持。一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令诸有情不坠下故起。是名依持。”
  
  这段文字比较难懂。简单的说一下:世界的形成是众生的业力,由业力产生业力风轮,风轮凝聚成水轮,水轮成金轮(即大地),形成世界,在经过成劫,然后经过住劫,有了世界。后来变成了坏劫,最后又变成空劫。世界结束。以后会依业力在形成。
 
   看到这大家也许会有疑问,既然世界是依众生业力而形成的,那么众生是从哪来的?众生是从三禅天的光音天而来,光音天的众生是从二禅天而来,二禅天的众生是从初禅天而来,初禅天的众生是从娑婆世界而来,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从光音天而来。说到这大家也许明白了,佛家说的无始以来,就是没有开始。如果有开始人一定会问开始之前是什么?那么这个开始还能成立吗?因此按照人类的思维,跳不出思维的圈圈。

 
注1:十四无记即十四难。
【十四难】
 (名数)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
一、世界及我为常耶?
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
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
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
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
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
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
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
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
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耶?
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
十三、后世是身是神耶?
十四、身异神异耶?
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出智度论二,俱舍论十九。

《生命起源新说》第2集——“生命起源新说”核心观点

学习尽量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答: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可能在日后的生活当中并没有过多的运用。特别是当初中或者高中的数学知识,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的职业或者他们的生活并不需要,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初高中的时候还需要学习这样的数学?这其实对于我们的大脑开发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可能的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目的...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教学有什么意义?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对教学的意义及做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如下: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敏局加贴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次,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

初中一对一辅导好还是一对三辅导好?
答: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一对一和一对三辅导的优缺点,帮助您更好地做出选择。大家可以亲自了解一下学大一对一辅导的优势在于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强。这种辅导方式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一对一辅导的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反馈,...

线上一对一辅导和线下一对一辅导哪个好?
答: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孩子的学习对于未来的重要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孩子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而一对一辅导则成为了很多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和竞争力的选择。大家可以亲自了解一下学大对于线上一对一辅导和线下一对一辅导的选择,我认为线上一对一辅导和线下一对一辅导各有优劣,...

对物理学而言,哪些数学是重要的?
答:不过首先要强调一件事:做物理的人,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某个领域,历史是很重要的。温伯格的书一向先讲历史,再梳理物理;维尔切克在他的科普书中也强调关注物理发展的历史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这是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梯度的人的切身经验。一个实例则是为什么要学习量子场论,这就是历史遗留...

谈谈你对管理学的认识
答:管理学是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如同医生必须学习基础医学,物理学家必学学习基础物理一样。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的需要产生,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

论文:外部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答:他们不会很在乎学习以外的东西,学习本身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学习让他们感到快乐。从上表还可以看到,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学习动机,不管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在3分左右,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在教育学中我们知道,太高的学习动机和太低的学习动机都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一对一辅导真的有效果吗靠谱吗
答:他们会全面考察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确保选拔出的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他们还会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教师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这种严格筛选和考核的机制,让我对学大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放心。总的来说,学大教育的一对一辅导服务让我非常满意...

三四岁的孩子学创意美术对孩子好吗?
答:儿童学习绘画的好处(一)幼儿从小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好奇心,特别对于画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开始的涂鸦期开始就表现出了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是很深厚的。而且画画对于幼儿、儿童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从小培养幼儿画画培养儿童画画对孩子的成长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总结一下优点多多哦!1、学画画锻炼...

参加课外活动对学习有什么好处,有没影响?
答:对学习没有影响。(1)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课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2)其次,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甚至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