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典故是什么? 完璧归赵是什么典故?

作者&投稿:竺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完璧归赵
蔺相如,赵国人。生年不详。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时,他已病笃,大约就死在这一两年内。
赵惠文王得到楚国著名的“和氏璧”。秦国昭襄王听说了,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这块宝璧。赵王跟大臣们商量,如答应秦国,恐怕秦国的城得不到手,白白上当;如不答应,又担心秦国派兵来攻。既没有商议出好的办法来,要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回复这件事,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候,宦者令缪贤对赵王说:“我的舍人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合适?”缪贤回答说:“我曾得罪大王,打算偷偷地逃往燕国。蔺相如劝阻我,说:‘您怎么认识燕王?’我告诉他:‘我曾经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会见燕王,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交朋友。我就这样认识他了,所以想去投奔他。’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赵王对您又宠幸,燕王才想跟您交朋友。您现在赵国得罪而逃往燕国,燕王畏惧赵国,不仅不敢收留您,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俯伏在刑具上,到大王跟前去请求处罚,还有侥幸免罪的希望。’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得到大王的赦免。”我觉得这个人是勇士又有智谋,是个合适的使者。”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宝璧,你看能不能答应?”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我们不可不答应。”赵王接着又问:“秦国拿了我的宝璧,但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璧,要是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宝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那是秦国理曲。衡量这两种办法,我们宁可答应,而叫秦国来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赵王问:“谁可出使秦国?”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找不到人,那我就去一趟。假如秦国把城划归赵国,我就把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于是便派遣蔺相如做使者,带着和氏璧西行去秦。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的使者送和氏璧来了,很得意地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美人及左右待臣们传着看,左右的人都欢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没有偿付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上前对秦王说:“璧上有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瞧一瞧。”秦王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持璧退后几步站住,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赵王接到大王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的书信时,集群臣商议。大臣们都说:‘秦国贪得无厌,欲以谎言得璧,千万不能答应。’我却以为:‘老百姓之间互相交往,尚且不至于欺骗,大国的君王哪能不讲信义?’赵王听了我的话,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来向大王送书献璧。赵王这样作,是表示对大国的尊重和恭敬。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十分简率、傲慢。拿到宝璧,竞随便给美人们传看,分明是戏弄我。我看到大王没有偿付赵王城池的意思,才把宝璧拿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蔺相如说着,持璧斜着眼打量柱子,想要撞击。秦王恐怕宝璧被他碰碎,就婉言道歉,坚决请他不要这样做,并且找来有关官员查看地图,指点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猜想这是秦王的骗术,城是得不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由于害怕秦国的强大,不敢不献给大王。赵王送璧时,曾经斋戒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设置九宾①的隆重仪式,我才能献璧。”秦王揣度难以强抢硬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住下。蔺相如猜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一定会背约不肯偿付城池,就叫他的随员穿起老百姓的粗布短衫,怀里揣着璧,从小路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朝廷上设置了九宾的隆重仪式,传命带赵国使臣蔺相如来献璧。蔺相如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欺骗,对不住赵国,已叫人把璧送回赵国了。谁都知道秦强而赵弱,只要秦国先把十五座城划给赵国,赵国怎敢留璧而得罪大王?我自知有欺骗大王的罪该死,就让我受烹刑吧!”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左右侍从有的想拉相如去处治。秦王说:“杀了相如,终究不能得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还不如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想来赵王决不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终于按照隆重的外交礼节在正殿上接见了蔺相如,然后打发他回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出使能够不侮国命,任命他为上大夫。以后秦国没有把城给赵国,赵国也终究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一块玉吧

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原文: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成语释义
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
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一段千古佳话,赞叹的是智谋与勇气。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智斗秦王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瑕疵,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完璧归赵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十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15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15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成语典故_完璧归赵的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蔺相如简介
答:自古以来,关中一带就流传着蔺相如尸葬临潼的动人故事,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以蔺相如出使强秦而不辱使命,遂列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又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秦出兵攻赵,赵王以太子作为秦国人质 赵王怜太子孤儿,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骊山乃...

完璧归赵典故出处
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如下。典故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典故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

完璧归赵讲的是什么故事?
答:完璧归赵的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来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携带美玉出使与秦国交涉,蔺相如几次识别秦王骗取和氏璧的奸计,提前让随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完成使命的故事。后来秦王想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哪个朝代?
答: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

指鹿为马 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是出自什么典故,谢谢。
答:指鹿为马 完璧归赵 闻鸡起舞是出自什么典故,谢谢。 请说出年代,好吗?... 请说出年代,好吗?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有哪些跨界“双奥”的运动员? 百度网友1df586600 2006-07-18 · TA获得超过6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

廉颇和蔺相如的典故有哪些?
答:、完璧归赵 起因: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枣和氏璧。经过: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起出使秦国的重任。结果: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

《将相和》完璧归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两方预定15个城池换和氏璧,但后来秦王反悔,蔺相如就要抱着和氏璧撞向柱子.秦王怕和氏璧被撞碎,于是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完璧归赵成功的原因是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武,机智在于他及时的发现了秦王欲霸占和氏璧而不实现割地诺言的阴谋,勇武在于他能在秦国武士的包围下,运用智慧并善于分析所处环境,不仅保全了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是怎样?
答:完璧归赵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国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楚和氏璧」的宝玉。”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

完璧归赵出自哪里?完璧归赵的寓意是什么?
答: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出生入死,终于完成了使命。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人为国分忧的牺牲精神和斗争智慧,体现着古代人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和言必信、行必果的美德和立世原则。完璧归赵这个典故也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泛称原物归还,完好无损为完璧归赵、璧赵、奉璧或奉赵等。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怎么回事?
答: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1、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蔺相如见了秦王发现他没有拿城换壁的意思,回到客栈,就叫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的诡计没有得逞。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