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然"有那些意思? 古文中然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饶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连>

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

1.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基本字义
  1、对,是:~否。不~。不以为~。   2、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后。~则。   4、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的样子,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6、古同“燃”。[2]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东汉·许慎《说文》   3、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西晋·陈寿《三国志·刘馥传》   4、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词性变化
  〈连〉   1、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代〉   1、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2、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助〉   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 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 宋· 欧阳修《卖油翁》   2、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   〈名〉   姓。[3]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 然而 rán'ér   [yet;however;but]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 袁枚《祭妹文》   ◎ 然后 ránhòu   [then;after that ] 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然诺 ránnuò   [promise]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后汉书·申屠刚传》   重然诺。   ◎ 然则 ránzé   [then]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4]

文言文中的“然也”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然也的意思为:是的,肯定的意思。
基本字义:

1、对,是:~否。不~。不以为~。
2、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后。~则。
4、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5、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6、古同“燃”。

1、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
2、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
3、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4、文言语气助词(表判断;表疑问;表停顿;形容词尾)。
5、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肰声。或从艸难。
白话版《说文解字》:然,烧烤。字形采用“火”作边旁,“肰”声旁。这是“然”的异体字,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难”作声旁。
相关组词:
1、自然: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态度很~。他是初次演出,但演得挺~。
2、然而: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试验失败了,~他并不灰心。
3、悄然:形容忧愁的样子:~落泪。
4、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来一次。
5、猛然:忽然;骤然:~回头。~一惊。

困顿虚弱貌。_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uòrán,是指困顿虚弱。解释:困顿虚弱貌。《魏书·司马_传》:“不谓疾患遂至於此,今者_然,势不复久。”《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韦氏》:“韦曰:‘今虽免虑,而体气_然,未有气力。’”《南史·荀伯玉传》:“比出,二人饥乏,气息_然,切齿形于声貌。”宋·周密《齐东野语·宜兴梅冢》:“既而气息_然,疲_不可治文书。”

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字,不同用法,及用处
答: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文言文里有什么词能代表中
答: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 中文言文中其实有很多意思。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

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1.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

文言文中的内有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文言文中的“内”有两种读法,一是读“nà”;一是读“nèi”,其词性也不相同。当读“nà”时,“内”通“纳”是动词词性;当读“nèi”时,“内”是名词词性。其不同的意思如下:一、当“内”读“nà”时,“内”是动词,大约有以下意思。1、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例如:○ 《说文》...

语文古文中,如何区分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等._百度...
答: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文言文当中的主语
答:1. 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文言文带中字
答:4.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答: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

文言文代词的分类
答:1.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

文言文虚词于
答:2. 文言文中虚词“于”的意思 1.作介词;表示行为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相当于"在"."对","向","从","到","跟","由于","对于"等.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对于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很精通,对于交际应酬的语言很熟悉。](《屈原列传〉)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勉而增进,由于嬉由于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