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中学生 烦恼? 青少年的烦恼怎么解决

作者&投稿:俎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少年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的时期。他们内心充满着烦恼,例如,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的裂痕,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于是出现许多矛盾性心态。如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勇敢与怯懦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等等。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如果家长还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以相应的方式表示抱怨,甚至产生抗拒的心理。于是,从初中时期起,他们就产生强烈的自立愿望,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要了解中学生的烦恼,首先要了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中学生本人都是需要的,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中学生自己也要学会如何来排解自身的烦恼,以达到身心平衡。

这应该不是学生有烦恼而不学习吧。应该是贪玩或者对学习没兴趣。 因为在这个社会连小学生都在学校讨论八卦问题了,所以让他们找到他们想学习的感兴趣的一种事物或者技巧给他们学习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家长教育方面稍作改善,时常跟朋友一样和她交谈,可以让她说她自己觉得有趣或者好玩的事情。不限于学校 出去玩的也可以 让她感觉到家长觉得她长大了 可以像朋友一样交谈了 然后再如让她学习的主题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生活不是你能适应的,也就是说生活要适应你才是,你生活和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理会别人做什么呢,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也不是为了别人,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别人的看法就要放弃自己的做法,你是学生,你面临的是社会 工作 老小等问题,不是别人的看法,只有实际的才是重要的,所以,不要理会别人,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要在意别人的指责和看法,我行我素

因为中学生普遍认为与家长没有可以沟通的语言。但与同龄人会放的很开,觉得有共同的语言。
家长要与孩子多说说话,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像对待一位小大人般对待孩子。
1.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的就骂孩子。(要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再做出合理的判断)
2.不要去偷看孩子的秘密。(要尊重孩子)
3.不要过于约束孩子。(要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时间的控制)

我觉得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说实在的,谁不是从小时候过来的?
1.想想你当初又没有烦恼?烦恼什么?你对待烦恼又是什么态度?
2.平常多接近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烦恼什么?
3.向他要好的朋友了解一下。
4.不要给孩子压力,帮忙孩子脱离烦恼。

中学生真正的烦恼~

中学生烦恼太多了,首先面临的是中考、高考,还有和父母的关系,代沟实在太严重了,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即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靠别人,且力争做得最好;其次,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热爱集体,从点滴做起,从自己认为不值的小事做起;再次,激励他们积极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益的活动,特别是集体性的大型竞赛活动,以增强集体意识;最后,让他们真正懂得他们才是班集体的主人,是国家的生力军,将是社会的栋梁,是推动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五)、在学习方面,到了高一年级的中后期,乃至接下来的整个高中生活中,学生中有较大一部分不是感受的学业上的成功感,而是感受的是学业上的挫折。有的学生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我校的,父母视其为家族的骄傲,邻居也十分羡慕,经常以她(他)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而进入高中后,虽然仍很刻苦,但成绩却失去了往日的“领先地位”,头上失去了往日的“花环”。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会有 “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则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心理体验,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又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特别是目前分数决定了学生的一切的时代,被老师和家长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些滋生、蔓延。

可见,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挫折以减轻心理压力,顺利渡过对压力反应的“惊恐——抵抗——衰竭” 的任务就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有一定的“预见” 性。首先,在选拨班干部时应体现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让每一个“有志之士”均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其次,对于学习中的挫折,既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坚决摒弃那些“唯书”、“唯上”,压抑进取精神,窒息智慧的灌输、注入式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色;又要求教师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生观,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要求家长降低对学生学业上的过高的期望,不要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特别关注,尽量减轻家庭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同时,要求其他同学友善地对待他(她),让他(她)感受到老师同学没有对他(她)另眼相看,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还应动员所有任课老师都热情地接待他,帮助他。

(六)、中学生过早的社会性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大众传媒、良莠难分的网络侵蚀有密切关系。由于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很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因此,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依法打击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净化社会空气,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编织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请问有什么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