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人手持的“如意”是作什么用的?

作者&投稿:韩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说说我的了解,我记得如意在清朝时有被皇帝用来选皇时用过,如意代表的就是吉祥如意,一般是皇家用品,接下来是资料。

  如意是什么?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如意的起源

  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在古代如意是做什么用的?~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臣子们常进献如意祝贺皇室寿辰,皇族也拿如意赏赐王公大臣,如意渐渐地成了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扩展资料:
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意

如意,柄微曲,首端曲起作椭圆形、花形、云头形、灵芝形等,一般作为馈赠、玩赏之物。清代如意尤为盛行。 如意是由古代的搔痒杖演变而来的,因为骚痒时能恰如人意,故名“如意”。早在晋代如意就产生了。《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时丰恺以珊瑚树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向壁悬如意,当窗阅角巾。”由此可知,当时如意还作为一种用具使用。 最初的如意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及,挠之可如意;也有作“心”字形者。“如意表人心意”,这种功用为世人逐渐接受且日益深入人心。因其形状颇似灵芝,而灵芝是祥瑞的仙草,福寿的象征,所以历代如意多仿灵芝形状。至宋代,如意已成为吉祥物。宋人《果老仙踪图》中,有如意执于仙女手中的画面。而到了清代,它更成了一种极为贵重的礼物,每逢吉庆佳日,王公大臣们以如意作为礼物互赠;皇帝选妃以如意作定情之物;皇帝皇后常以如意赐大臣,祝其事事如意,岁岁如意,吉祥如意。日常起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意。 如意质地有金、银、铜、玉、瓷、珊瑚、犀角、竹根、紫檀等。大者长达1米,小者只有3厘米左右。有的如意是用一块材料制成的,也有的是用木料或金属制成,而在其头尾或柄中间镶上玉或宝石,做成二镶、三镶或五镶如意。如意多雕琢纹饰,多姿多彩,斑斓华贵。如雕饰凤凰、鸳鸯、鹿、蝙蝠等,分别寓意大吉大利、夫妻恩爱、功名利禄、洪福齐天等;如雕饰石榴、佛手、牡丹、月季等,寓意多子多福、宝贵在握、雍容华贵、青春常在等。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的用处是什么?(从古至今的)
答: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柄端,以备遗忘。古时还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

如意的由来,如意源自哪里,如意的来历和用途?
答: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

如意在古代有着什么作用?如意为何现在只是个祥瑞的象征符号?
答: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意开始侧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在装饰图案上以表现宗教主题为主,一跃成为了佛教的一种重要法器——法杖。关于此,在最初只是用作挠痒工具的“如意”,因何成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一文中已经论述。 那么原本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的如意,因何退化成为了只具备单一“祥瑞”功能的器物了呢? 一、道教对...

大型的佛教法会里面很多方丈大和尚都手持如意~请教各位这个如意有什么...
答:‘如意’的质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铜制的、有用铁铸的、有用玉石雕琢的。‘如意’的用场,凡是‘讲经、论议、传戒、升座’等场合,都有人持用它。如意以木刻、铁铸或玉石雕琢而成,头作灵芝或云叶形,柄微曲。《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今讲僧尚执之,...

中国古代的玉如意是做什么用的?
答: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

如意在古代有什么用?
答: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

稀世珍宝“如意”,到底有什么用?
答:’因举手示罗如意。”可见早在唐朝时,如意便已经投身于“痒痒挠”事业中去了。明朝宰相胡惟庸,相传其人极其怕痒,朱元璋早前曾赐予他一柄玉如意,让他挠痒用。备忘录 如意早时不仅作为痒痒挠,还是古人用以指划的器物,佛家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并且将经文记在如意的上面,以防...

古人上朝手里拿的像如意的是什么?有什么用?
答:古人把随身携带的竹、木牍专称为笏。大概从春秋战国开始广泛使用。一直到唐宋,不过六朝以后,笏也称手板。唐代,官吏都要持笏,这已成制度,公卿也不例外。一方面是为了议事时记事,一方面是为了遮面以防惊了圣驾。这种文化流传到道教传统中。道教八仙中的曹国舅就是手持笏板的形象。武当道教在“上祖师...

“如意”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答:“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

古代拿着玉如意的官是什么官
答: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