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料

作者&投稿:微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对自然的看法演变:
1、农业社会对自然的看法: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周易》),“天人合一”, “自然无为”等
生产力水平: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产生了以耕种与驯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
2、工业社会对自然的看法: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论自然观(西方),支配自然、主宰自然,“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 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
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作用初步显现,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3、近50年对自然的看法:人类已经进入到必须把自然纳入自己的有机系统并与之协调发展的时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才得以发生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过程、手段和目标都是人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自然规律和实践经验所确定的。
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几种人与自然关系看法
A、“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B、“知识就是力量”
C、我们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D、“人类中心主义”——“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
E、“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正确观点:

一、正确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3、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4、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5、、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基本途径
 1、将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增长 模式
 2、变革社会观念,发展适度消费的新大众消费模式
 3、开发同环境友善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同自然相容的产业体系
 4、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 5、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三、总之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与其说人与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也莫过于自然的变化而已。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是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猴子,松鼠,各种野鸟,在人类聚居的城市里和睦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