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名言?

作者&投稿:植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慧厅租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前兆不到来呢?

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伏庆,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最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中国先哲则从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何避免倾覆的危险,《荀子》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引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接着谆谆开导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统治者要安荣显名,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荀子认为,这些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长治久安之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搏派“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基升贺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笑兄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原文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政要》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这句话的源头却要追溯到孔子时代。在《芹李荀子·哀公》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其冲悔中孔子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因出自《荀子》,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是荀子的观点,假托孔子而已。散首正《荀子·王制》中也有“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唐代魏征对荀子的这一观点十分赞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太宗也是受荀子和魏征的影响,说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

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激兄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最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中国先哲则从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何避免倾覆的危险,《荀子》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引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敏铅拍,接着谆谆开导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桥羡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政要》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要追溯到孔子时代。在《荀子·哀公》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孔子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培亮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因出自《谨银荀子》,所以也有人认为配晌宽这是荀子的观点,假托孔子而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

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邃的后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发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去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扩展资料: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最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中国先哲则从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何避免倾覆的危险,《荀子》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引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接着谆谆开导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统治者要安荣显名,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荀子认为,这些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长治久安之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是荀子的名言。
意思是:水可以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托船,也可以掀船。

扩展资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例子
1、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
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马的时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众拥护,但篡政为帝,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对,很快败亡。
3、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又被推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谁说的
答: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出于唐代的魏征。但相关思想最早始于春秋战国的孔子。一、战国 荀子《荀子.哀公》中有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孔子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译文:水能将船浮起来,水也能覆打翻船,国君由此想到危险,那么危险难道就不会来了吗?二、唐代 ...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谁的名言?
答:在这句话中,水和船都是意向,水指的是老百姓,而船指的是君主。“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说君王能够立足,是因为有了子民的拥护,子民的拥护既可以让君王立足,同时也可以把君王推翻。1.水则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这句话最早被记载在《荀子·王制》一书中,书中的原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
答:」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参考: tonyhuang39/page/cc696 及 home.stlouis.edu/~pang...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是荀子说的,出自《荀子.哀公》,讲的是荀子和鲁哀公的对话,原句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君王就像船一样,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起船使船航行,也能淹没船使其覆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答:荀子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其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于谁口?道理何在呢?
答:这句话出自《荀子·哀公》中孔子对鲁哀公说的话。民众民众就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水,而君王就是在海里的船,民众可以让船在水面上漂移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沉下去,意思是君王要重视民众,才能确保天下稳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出自那首...
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孔子说的,出自《荀子.哀公》,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学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
答: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原文如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出自什么
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荀子.玉制篇》,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的大意是:君王是船,而老百姓是水,水既可以使船浮起来,也可以让船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