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时期大臣? 唐玄宗时宰相列表

作者&投稿:豫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林甫--口蜜腹剑——官职为相----奸臣
高力士——太监——奸
杨国忠
姚嵩——好的

李隆基时期大臣?~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六八五年――公元七六二年),是一位毁举兼加的人物。平心而论,他在唐代还不能算做错聩元能的人物。公元七一○年,二十六岁的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息了韦后之乱,扶助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登基,使自己成为皇储,从而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两年后,在保留太上皇某些权力的情况下,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接管权力。公元七一三年,又以极其果断的行动,消除了太平公主政治集团的隐患,既巩固了自己得到的权力,又迫使父亲交出了全部权力。这两次行动虽然以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形式呈现出来的但它的意义却令人瞩目:初唐的安定局面能够保持并发展,形成后为的开元盛世,是和李隆基的努力分不开的。纵观初唐的历史,继太宗的是武则天,继武则天的李隆基。因此,李隆基即位前后的两次斗争,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
李隆基完全掌握皇帝大柄之后,选择了一些出身寒族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任命了几位德才兼备近宰相,国家的政治局面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出现了李唐王朝建立以来,也是中国防大学地 阶级执政以来的最好局面。开元后期,他在政策上逐渐改变了方向:重兵驻守边陲,意在图示边而放松中原的防务,失去了居安思危的信念:防备大臣连结形成政治势力而过分放纵文臣与文臣、文臣与武将、武将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人人自危,互相戒备;挥霍过度,赏赐过厚,不知节用储财,致使国库空虚而无法应急;对各种势力失去控制,又丧失了必不可少的警惕性。安禄山、史思明以范阳之兵直捣长安,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仓皇出逃四川,唐王朝从此江河日下,李隆基的封禅泰山,却是处在开元盛世的高潮之中。
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末,悲崔、原乾曜、张说等大臣先后上书,请求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唐玄宗经过一番谦让,表示同意。他的《允许封禅诏》保留在《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他说:
自古承受天命为帝王的,何尝不想封泰山禅梁父以报答天帝的厚德,宣告自己的成功呢!夏、商、周三代之前,已经这样做了。但自魏、普以来,直至北周和隋朝,帝王举行大典的制度阙失而道理亦不为人所知,由于帝王的纲纪废驰而典章制度也受到破坏。千载岑寂,封禅之典无人承继。然而,物极必反,天帝福佑大唐,高祖、太宗二帝,承秉天书图很小。至高宗之世,恢复了封禅盛典,高宗秉受天理,登封泰山,敬祀百神,声振天地,他继承殷、周的传统,承接唐尧、夏禹的遗风。中宗皇帝恢宏美德,睿宗皇帝大道纯清有唐一代皇恩浩荡,没有不称颂的。我往年多遭灾难,禀奉先朝,忠诚地执行睿宗的旨意,最后继承皇帝大业。因此,创设九庙以表示对祖先的孝敬,祭祀天地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提倡俭朴,反奢侈,兢兢业业,不敢说和前代帝王比美,但日日谨慎,实在想遵奉祖宗的教训。至于巡行视察的大典,封祥泰山的鸿名,只觉自己道德浅薄,未敢仓促进行,至今已有十四(三)年了。现在,百谷丰收,物产丰茂,刑罚不用,礼义大兴,国家和睦团结,风气良好。边远少数民族和周围国家,四面八方异服殊音民族,派来的携带翻译随员的使者和首领,每月每日都有到达朝廷的;奇兽珍禽,甘露清泉,各色各样的祥瑞征兆,每是每晚都出现在林苑之中。王公大臣尽忠心于宫廷;儒生博士,献宏文巨著于朝外,没有不认为神灵和我们意合,黎民百姓和我们心同的。这都是列位圣祖贤考遗留下来的恩德所致。所以,我能够蒙受皇天的保佑,依靠祖宗的洪福,以一介渺小之身而特享帝王大位,我要接受诸位的建议,来发扬光大封禅泰山的传统,显耀我高祖皇帝的宏图,继续我太宗皇帝的伟业。高祖、太宗永受祭祀,我永远感戴他们的深恩。可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遵照封禅的惯例,去泰山举行大典。有关部门和公卿大臣儒生博士,要详细制定典礼仪式,进行准备。但不应过分劳役人民,务必厉行节约,以合我意。所拟定的封禅礼仪条文、调集军队随从护卫诸事,皆应逐一向我报告。特此通告远近臣民知晓。
这篇文告并没有提出新鲜的思想。文中的厉行节约和唐率宗到泰山过程中的实导情况也差别甚大。据记载,唐率宗庞大的仪仗队伍中的马队,就以一种颜色的马千匹为一个方阵,“远望之如云锦”,由此可以想见骑从之盛状。
由于李隆基的指示,他的大臣张说、徐坚等积极主诗封禅礼仪条款的拟制,考功员外郎赵冬曦、太学博士、太学博士侯行果、四门助教施敬本等参与起草和讲座不过,封建统治者重视的仪礼制度,无非是祭祀坛多长、多宽、多高,名垒几个台阶,无非是什么时候烧火,什么时候下跪。什么时候掩埋玉牒,以及祭神时是否要洗手之类的问题。这些总是既繁琐又枯燥无味,连唐玄宗看起来也头疼,他决定“方便从事”。
唐玄宗李隆基集团为上泰山做的一另一项准备工作是考虑封禅期间的国家安全。开元之世,北方的突厥族仍然是不安定因素。所以东封泰山之前,张说想在北方边境增加军队,以防备突厥。兵部郎中悲哀光庭却认为,封禅祭天,显示成功,忽然征发大军,有点名与实不相符。张说的理由是,突劂族虽然请和,但他们向来不守信义,而且现任首领小杀很有权术,善于驾双手下官员,文臣有智谋,武将骁勇善战,如果他们利用东封泰山的机会举兵内侵,仓促之间,无法对付。于是,裴光庭建议、派使者出使突劂,请小杀派大臣随从玄宗东封泰山,这样一来,小杀不敢不从,也不敢轻举妄动。张说接受裴光庭的建议,派中书省属官袁振出使突劂。小杀见袁振后,提出请求与唐公主结为婚姻,说:“吐蕃人并不好,唐朝却与他们结婚姻;奚人和契丹人原是我突劂人的家权,你们唐朝廷也把公主嫁给他们。而我们突劂人前后多次请求与唐公主结为婚姻,唐文朝总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袁振问答说:“你是可汗,与唐朝的皇帝是父子相称。父子两辈怎能结姻亲呢?”小杀对袁振的回答不满意,说:“吐蕃、契丹也是唐王朝赐姓,却能和唐公主结婚。依照这个先例,有什么不行?况且,我听说到吐蕃、契丹去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女儿,我现在求婚,不问真假,只要有个名声。多次求请不同意,实在面子上过不去!”袁振见其意诚情奶,答应代为向后帝秦请。于是,小杀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随袁振入朝进贡,并随玄宗到泰山封禅。
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公元七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到达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据《旧唐书》记载,玄宗李隆基的车驾到泰山西侧时,忽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到晚上乱个不停。随从官员们住的帐莫被吹裂,支撑帐篷的柱子被吹折,官员们大惊小怪,十分恐慌。张说出来告诉大家说,不要惊恐失措,这是海神来迎接皇上封禅。等到达泰山之下,天气晴和,一线风也没有。但到玄宗斋戒的晚上;又狂风袭人,寒气彻骨。玄宗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祷告上苍:“如果是我本人有罪过,请上天惩罚我本人。如果其他随从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山上的封禅,亦请求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委实受不了寒风袭击,请停风寒。”玄宗祷告之后,果然风停,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玄宗登山之日,从山下一直到山顶的祭坛,一路上都有士兵设岗,他们组成一条“人”的传话线,负责传呼时间辰刻,传递皇帝及大臣的命令,只需一会儿功夫就能到达。夜间,山道上沿途燃火,一堆堆火光相连,从山下望去,仿佛是星星从地上一直串连到天上。这一天泰山上热闹极了:山上天气晴和,微风南来,歌吹之声不绝于而,丝竹之响飘向天外。
李隆基登山是十一月十七日。这一天早晨,他乘马从泰山南麓循山谷登山。原先决定三次祭祀礼活动,两次在山下,一次在山上。但是,礼官学士贺知章认为,皇天上帝,应属君位;五方时帝,应属臣位;虽然所祭的神都带一个帝字,实际上它们的地位并不相等。玄宗是皇帝,按礼应祭祀天帝,而礼成于“三”,因此,三次祭天的活动,都应该在山顶上进行。山下的祭五神时,应由大臣主持进行。玄宗同意,说贺知章的想法和他本的想法一致。这是唐玄宗封禅泰山在礼仪上的一项改革。
唐康宗问贺知章:“前代帝王封禅泰山的玉牒文(按:刻在玉石片上的祈祷文章)为会么秘而不宣呢。”贺知章回答说:“玉牒文是封禅的人向神灵说明自己的意愿的。前代到泰山来封禅的帝王,有的想请求长生不老,有的想请求成为仙人,这类事自然微茫隐秘,因此,后世人都不知晓。”玄宗说:“我这回来泰山,目的是为天下的老百姓求福,本人没有隐秘的请求,所以,应该将玉牒文出示给诸位大臣看,使他们了解我的本意。”唐率宗的《玉牒文》意译如下:
唐代继承帝位之臣李隆基,谨昭千于皇天上帝:天助我们李姓,使人产运逢土德(古代人有循环论思想,把阴阳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称为五德,历代周而复始。唐代属土德。)高祖和太宗,受天帝之命而建唐朝;高宗到泰山封禅,天一兴盛;中宗继复皇位,遭受挫折。幸蒙天地佑护,赐臣忠武,平息内乱,拥戴父亲睿宗。我巷承皇位,已经十三年。承蒙天意,四海平安。谨封禅于泰山,感谢天地赐予的成功。子子孙孙享受无上的俸禄,老百姓享受天赐的幸福。
公开玉牒文、公开宣称:“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是唐玄宗封禅泰山的第二项改革。第一项改革说明唐玄宗李隆基在思想上和人格上都比以前封禅泰山的帝五略高一筹。
为了纪念这次封禅盛典,李隆基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山泰山山顶的崖壁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大观峰上的“魔崖碑”。《纪泰山铭》全文一千余字,以工整的八分书镌刻在依山而立的自然崖壁上,字体峻雄飞动,堪称杰构。全碑气象宏伟,非寻常碑刻可比。全文意译如下;
我接任帝王之位,已经十四年了,只觉得自己道德水平不高,不懂得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对皇帝之位常觉力不生任,想使天下平安亦委实难以实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是上罪于天,下获罪于地,还在这里心雄气大,象要横渡大江一样。幸蒙天皇上帝垂爱,多次给予幸远;宰相百官,同心协力于治国平天下,因而四海大同,各种典章制度能顺利执行,连年丰收,人民安乐。各级官员共同谋议,鼓动我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大家说孝莫大于新生父亲,礼莫盛于以成功告天,既然在赐的祥瑞征兆已经出现,国人的愿望又是如此的强烈,他们再向我提出封禅的请求,我多次辞谢都不被他们理解,只好放肆地和二三大臣,考查虞舜时的典籍,演绎汉代的规章制度,动员皇家六军,惊动天下人众来泰山封禅。一路上旗帜排列整齐,士兵、马匹都静寂无声,整个队伍严肃团结,恭敬有序地前进,直至泰山,堪称顺利。
《尔雅》书上说:“泰山是东岳”。《周礼》上说:“泰山是兖州的镇山。”其实,因为泰山标志万物之始,所以称之为“岱”;泰山位居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之为“过”过去帝王承天命而改朝换代,都要启天地,陈述自己的成功,把完成的业绩记载在典籍上,同时记录自己的姓名年号。我继承先王而即帝位,也遵循这个典则,只是企图报答天帝所赐的恩惠,为天下老百姓求幸福而已,哪里敢轻视历史,和历代著名帝王相比匹呢!所以特在泰山下设祭坛,接受各方的助祭;自己只亲自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典礼,希望我微薄的诚心能通达神意。这也是因高山而尊崇天帝,就平而敬重神的一片诚心而已。
我于十一月十一日,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上帝天神,以我高祖配祭。请天上诸神,都下降受祭。第二是,设祭坛于社首山,求佑于我列祖列宗,兼祭祀地神。请在地诸神,都来受祭。
同月十三日,会见各路诸侯,上公进言说:天子上应天帝的符瑞征兆,享受天帝赐予有大福。群臣必须以首叩地来朝拜庆贺,高呼万岁。欢庆大同之际,请陈述美德以警戒。万物协调合理,天人之理畅顺,勤政利民率由总宰,这是当代的功线!万物按时生长,亿万百姓赖以生存,委派各级官吏加以管理,这也是当代的功业!有一二史弟,能够忠实奉行和睦敬爱之道,这种好风气能流播周围各国,也是当代的美德!边远异服殊音的民族,携带翻译人员前来纳贡,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教化,如今业已实现,我还有什么企慕的呢!奇兽珍禽及各种宝物,每月每日地江集于朝廷,繁荣昌盛的宏远已经到来,我还有什么疑惑的呢!从今以后,谨慎在位,统一朝廷制度,整肃国家法纪,权衡过去的规章制度,适时补救政治上缺失,简易便人者保留,繁锁苛刻者革除。时刻想着做人的表率,就能体现苍天的典则。
啊啊!天生人民百姓,只有皇帝才能治理,如果能给天下人民以丰厚的利益,尊崇苍天的道理就算通晓了。大地能生长万物,只有皇帝才能促使它茂盛生长,如果能给天下人民以丰厚的生活养料,虔诚于大地的道理就算明白了。天地之道既明,鬼神之理也通达了。我的列祖宗或有才干,或有文德,他们灵魂在天,说:“具有美德的小孙子,来祭祀天帝;按时祭享天帝,才能承受天帝的赐福”,他们又说:“有唐王朝的后李隆基,秉承天帝新命,继承我们的旧业,永远保持皇位,子子孙孙继承皇位。”我后生小子屺敢对搞天帝的命令?只有同各位大臣同心协力安抚天下的老百姓,决心发扬前世祖宗的功德,努力革除后世出现的祸患。如有一人不努力,请万方百姓来惩罚我;如果大家一心努力到底,则请苍天察鉴我。我一定努力实行三种美德:慈爱、节俭、谦逊。慈爱,就是包容保护各种各样的的意见;节俭,能为未来人作榜样;自满的人一定招到别人损害,自谦的人一定会得到天帝的奖赏。假如真能如此实行,那么,一切规范都易于遵循,国家的基业定能长守。磨治泰山石壁,飧刻我上述言论,希望后来人能看到我说的话而了解我的心迹,象看见树梢就能知道树的根基一样。铭曰:
上天生下百姓,立帝王来治理,帝五瑷 天帝之命,就尊奉天而为天之子。朝代一个一个地过去,未来继承皇帝之们的人却无尽止,道德低下的人被来亡,道德高尚的人就兴起。赫赫威名的高祖,贤明强干的太宗,他们革除隋朝的疾风知劲草政,占有天下。天为他们张开了边界,地为他们除去疆封;人们武功赫赫,文治太平。高宗考察古制,恩惠编施,茫茫九州大地,实现了大统一。他又进行封禅大典,其功业可与帝舜、大禹相媲美,巍巍泰山,护卫我祖宗神主。中宗继续大唐国运,使旧邦复兴。睿宗圣明,天下感戴他的仁德,他贵为天子却十分谦甚,政治教化大成,却把封禅泰山的大典给了后人。缅想我后生小子,继承五位圣明的祖先而为帝王,我不敢自夸有多大的功绩,更不敢自矜有多高的道德,只是敬爷前朝的祭祀大曲,继承先帝的意愿,以自己的虔诚来感动天地,望天地赐福于天下百姓。古人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君,他们有的禅亭亭山,有的禅云云山。他们的遗迹不能见到,但其名声依然在流传。我遵循有文德的祖先,发扬光大他们的勋业。方术之士常弄虚作假,儒生写的书常不足以取信,荒淫的后帝企图求仙,用玉片刻祈祷文以欺神。秦始皇上泰山有风雨为灾,汉武帝上泰山典藉记载不清,都是因为他们道德还不配封禅告天,所以才遭受种种挫折。一个皇帝的道德如何,要看他的政绩,美誉佳名不能由个人的欲望来决定。我把自己的心意刻在高山崖壁上,以昭告五岳群山。
唐玄宗身为帝王,自以为承天之命,时刻想着“以美利利天下”,记挂着“以厚生生万人”,总比身居深宫大殿,却残民以逞,竭泽而渔,使人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要好一点;身握政柄,提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主张,总比利用权力沽名犯错误誉的统治者要强一点;李隆基自称“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总比那些自称神人下界,天生优种的昏愚霸主稍高一筹。因此,这块刻着《纪泰山铭》的摩崖碑,巍然几立泰山之顶,还不是一件十足的古董,它多少还给后世人民提供了一点鉴别、比较、思考的材料,给人们顷怀历史,展望示来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依据。
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国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和周围各友好国家的国王或使者都随从至泰山,统统参与朝觐大典,并在泰山山顶上礼部尚书苏廷页撰写的《东封朝觐颂》碑上留名。可异这位和张说在唐代被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所撰写的碑刻被后世的俗夫俗子磨去,刻以“忠孝谦节”四个大字。
如前所说,唐率宗上泰山是骑马的,但唐人笔记却说是骑骡的。相传唐玄宗上泰山封禅时,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地方)曾进献白骡一头,状极奇伟。唐率宗乘白骡上山下山,下至山麓、忽报白骡死去。唐玄宗为了酬报白骡驮他上山下山的功绩,封它为“白骡将军”。今泰山红门东侧山坡上,尚有“白骡冢”的遗址。
唐玄宗封禅泰山之后,大为得意。下令给各级官员晋级。中书令张说,身为封禅主持人,自然可以利用这特殊的机会。据唐人笔记记载,张说女婿郑镒,时官九品。登封后连升四级,晋升为五品,具备了参加皇帝举行的庆祝宴会的资格。相传在宴会上唐率宗曾注意此人,声称原先并不认识。诸大臣聪慧而幽默地回答说:“此乃泰山之力也”。妙语解颐。唐玄示识以为是封禅中的功臣。后人把泰山和岳父联系在一起,称岳父为<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mso-fareast-font

唐玄宗时期所用的宰相有二十六人: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岑羲、郭元振、张说、姚元之(崇)、卢怀慎、源乾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
其中著名的有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任用了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期间也有过渡的张嘉贞等。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宰相。

扩展资料: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清朝各个时期的有名的大臣
答:代善,济尔哈郎,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岳托,勒克得浑,阿巴泰,豪格,鳌拜,洪承畴,吴三桂。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张英、索额图,纳兰明珠,陈廷敬、张廷玉,汤若望,南怀仁,图海,姚启圣,施琅,李光地,周培公; 隆科多,年羹尧,李卫,福康安、田文静,刘统勋,阿克敦,刘墉,纪昀,郎世宁,和珅,郑燮...

雍正皇帝重用了哪些汉人大臣?
答:清军入关以来,满清势力统治了汉人,尽管汉人中不乏很有有志之士,但是满清害怕汉人的倒戈,所以对汉人采取了限制仕途比较审慎的态度,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已经屏蔽了前面君王对汉人的看法,启用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能力的汉人,不仅让他们入朝为官,还将他们安排在很重要的职位上,甚至有四个人成了雍正的心腹...

康熙时期大臣排名
答:康熙时期大臣是纳兰明珠、索额图、索尼、鳌拜、周培公、张廷玉。张廷玉是唯一一个死后入太庙的汉臣,可见他对于清朝的贡献之大,作为康熙雍正两朝的重要大臣,张廷玉为官清廉,治军有方,深得康熙信任,康熙曾称他是“朕的臂膀”,康熙临死前,让张廷玉作为辅政大臣,到了雍正时期,张廷玉仍深受雍正...

四大辅臣是谁?
答: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顺治帝指定辅助康熙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因索尼与其父硕色等通晓满语及蒙、汉文字,所以特命硕色与赫舍里·希福一起入直文馆,赐号“巴克什”。授索尼一等侍卫之职,并从征界籓、栋夔等部。崇德...

雍正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臣?
答:雍正时期著名的大臣有:1、爱新觉罗·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满洲正蓝旗人,只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胤禛念国储关系民生,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命王领户部,管理三库事。胤祥以“国家休养生息,民康物阜”为务,针对前朝财政积弊,清理...

康熙时期著名的大臣有哪些?
答:康熙年间有名的大臣有很多,列举如下:1、黄廷桂,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雍正年间,黄廷桂由总兵擢四川提督。黄廷桂曾疏言地方行政,于修枪、养马、饬士卒诸事,皆有建白。康熙时,黄廷桂历任两江、陕甘、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

唐朝有名的大臣
答:文臣中的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诸遂良、裴炎、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憬、张九龄、李适之等。武将中的有:李靖、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绩、薛仁贵、程务实、陈玄礼、葛舒汉、郭子仪、李光弼、李嗍。想的到的暂时就这些、好象还有很多。我这里大多都是李世民到里隆基那会的!

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答:2.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

讷亲是什么人物?
答:历史上没有纳善其人,是电视剧《大清官》虚构出的人物。清朝历史上只有个讷亲,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大臣、将领。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讷亲的曾祖额亦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恩封一等公,祖父遏必隆是康熙初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父亲尹德由都统授领侍卫内大臣,讷亲为尹德次子...

康熙帝时期最著名的大臣有哪些?
答:1、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