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来源 汉字的来源?

作者&投稿:景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假名字母的来历
中国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公元3~4世纪)。《日本书记》中说,归化日本的百济学者阿直崎(285年赴日),邀请住在百济的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到日本,后来做皇太子的老师。这大概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
日语不属于汉藏语系,跟汉语大不相同。汉人学习汉字如果要“十年窗下”,日本人学习汉字当然更加困难。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汉字如何读。日语和汉语的音节结构不同,日本人读汉字要把汉语音节“折合”成日语音节。例如“东京”Dongjing要读成Tokyo。这叫做“日语化”(日本人说“国语化”)。
汉字在中国的读音因时代和地区而不同。早期传入日本的读音称为“吴音”(大抵是长江下游的读音)。唐朝(西安和华北)传入的读音称为“汉音”,这是主要的读音,但是佛经仍用吴音。宋元以后传入的读音称为“唐音”。吴音、汉音、唐音,都是“音读”(模仿汉语的读音)。
日本人用日语解释汉字意义,由此发展出用日语的字义称读汉字,叫作“训读”。打个比方:汉字字典里有个“砼”字,注音“铜”或tóng,可是人们把“一吨砼”读成“一吨水泥”,“水泥”就是“砼”的训读。一字多读是日文的普遍现象。例如一个“明”字,除有4种音读以外,还有9种训读。
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全用汉字的日语音节字母。《万叶集》(759年成书)是最早用汉字作为字母写成的古代“和歌集”。这种借用现成汉字的日语字母,称为“万叶假名”。假,假借。名,名字。假名,借用的汉字。
假名不是有计划地设计的,因此产生了重叠两套。一套叫“片假名”,一套叫“平假名”。
佛教在538年从百济传到日本。奈良和尚读佛经,在汉字旁边注音、注义,写虚词、词尾,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段,形成“片假名”。
妇女们识字不多,借用汉字作为音符,写日记、故事、诗歌,给汉字注音、注义,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794~1192),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当时把平假名称为“妇女字”,不登大雅,男人不用。
片假名从僧到俗,平假名从女到男。文字不怕起步低,只要能简便实用。
起初随便用不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日语音节,后来统一用字,基本上做到一音一字。这是假名的标准化。
假名大胆简化汉字,不仅方便书写,还使假名有独特的面貌,区别于通用汉字。不论并用夹用,彼此不混。这是假名的定形化。
为了便于排列和检索,必须规定假名的次序。假名有两种次序。一种次序是,用47个假名,翻译一节佛经唱词(涅盘经第十三圣行品之偈),叫做“伊吕波歌”(初见于1079年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义”上)。另一种次序是,按照悉昙(印度梵文音)原理,把假名排成一个表,叫作“五十音图”(开始于11世纪,完成于江户时代)。“伊吕波顺”或“五十音顺”,是假名的序列化。
标准化、定形化和序列化,使假名字母达到成熟水平。从片假名、伊吕波歌和五十音图,可以看到佛教和印度文化对假名的影响。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假名成熟,经过了1000年。这是汉字到了日本以后发生的飞跃。
日本也仿照汉字创造一些新汉字,称为“倭字”,又称“国字”。例如“辻”(十字路口)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由于数量极少,对日本文字没有多大影响。
2.假名字母的发展
为了提高记录日语的准确性,假名作了补充和改进。主要是:(甲)增加附加符号,表示浊音和半浊音(室町时代的1392年开始分写清浊)。(乙)使用小型字母,表示“促音”(短音)和“拗音”(近似汉语的齐齿音)。(丙)补充鼻尾字母,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日本称为“拨音”。促音、拗音和拨音的写法开始于平安时代(800年左右)。(丁)规定长音写法。
例如:“立秋”りっしゅう(rissyū),其中“う”表示长音,小字母“っ”表示前面是促音,小字母“ゅ”表示拗音(跟前面辅音拼合成音),不是独立音节;如果不用小字母,“秋”就变成“私有”しゆう(siyū)。
又如:“分布”ぶんぷ(bunpu),其中ぶ加两点表示hu→bu(浊音),ぷ加小圈表示hu→pu(半浊音),ん(-n)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鼻尾字母不是音节字母,而是因素字母,这是后来增补的例外。
假名的拼写法(“假名遣”)也逐步改进。从(a)“历史假名遣”(以1695契冲《和字正滥抄》为依据),改为(b)“现代假名遣”(依据1946日本内阁训令),还有(c)“表音假名遣”。例如:
“蝴蝶”(tyotyo):(a)テフテフ,(b)チョウチョウ。
“科学”(kagaku):(a)クワガク,(b)カガク。
“水道”(suidō):(a)スキドウ,(b)スイドウ,(c)スイドー。
“十”(tō):(a)トヲ,(b)トオ,(c)トー。
现代假名遣是今天一般通用的写法,按照口语语音表记,但是助词はha读wa,へhe读e,是例外。
日语音节少而简单,适合采用音节字母。但是音节字母拼音不灵活,所以需要上面这些补充和改进。
随着时代的前进,假名字母不断提高它的文字地位。第一步,从站立在文字外面,变为走进了文字中间。第二步,从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变为假名为主、汉字为副。
假名起初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只能站立在文字外面,正式文字中间没有它的地位。日语有词尾变化,有助词和其他虚词,用汉字书写极不方面。自然地产生一种混合写法:用汉字书写实词和词根,用假名补充虚词和词尾。于是“丫头”(假名)伴随着“小姐”(汉字)挤进了正式文字的厅堂。这就形成“汉字·假名混合体”。第10世纪流行片假名混合体,第15世纪流行平假名混合体。同一篇文章中间可以用两种假名,但是同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混用两种假名。这是日本直到今天的正式文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措施之一是限制用字。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1850字),1981年改为“常用汉字表”(1945字)。硬性规定,法令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此外用假名。其他出版物逐步向字表范围靠拢。
小学生只学996个汉字(比《千字文》少4个)。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常用汉字表1945个汉字(比中国2000扫盲字少55个)。除以东方文化为专业的学者以外,日本人一般用字量在2000上下。日本人的丰富知识主要来自假名字母。
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已经变成假名为主、汉字为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字的重大变化。

还有 日文汉字 主要是来源于中文繁体字 但也有简化 比如说 图书馆的图 日文汉字 简化为図
还有一些和制汉字 就是他们自己造的 比如说如“雫”,假名写法是 しずく ,读音是 shizuku ,这个和制汉字解作水滴,水滴如雨下,便作“雫”,这是中文里所没有的。

,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

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历代学者各抒己见,这包括

1,汉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
2,汉字始于八卦.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如干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
3,仓颉视龟作书.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
4,汉字、图画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
5,汉字源于图画.认为二者并不同源,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
6,汉字源于先民的社会实践。认为文字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原始的记事方法 。
7,中国文字西来说.

想知道汉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快来和我一起听汉字的故事,了解汉字的来由吧



汉字这样的 属于象形文字吧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1、结绳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们靠结绳记事、认事,此举起到了帮助人们记忆的作用。《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汉代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2、八卦说
关于八卦的起源说法并不统一,有摹象说、星象说、数说和杨雄的“亥”为物之源说等等。《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提到八卦源自庖牺氏对自然客观世界的摹象,这与“依类象形”而作的汉字的起源是相似的。
3、仓颉造字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4、刻契说
刻契是古人在结绳记事后又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记事法,多作契约用,比结绳记事进步多了。“契”就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刻痕。刻契的一些符号与某些汉字形体相似。如“一、二、三、亖、”与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的古文字别无二致 。宋末元初戴侗提出“书始于契,契以记数”而“各如其数”,认为“刻识其数”的契刻是原始文字的一个源头 。
5、刻划说
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与殷商甲骨文的比较考察,认为早期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上分为“刻划”和“图画”两大系统,“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从半坡发现的刻划符号来看,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单字。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义,当为汉字之源头。
6、图画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曾盛行“河图洛书说”。部分近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扩展资料:

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都在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早期的刻划符号与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想知道汉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快来和我一起听汉字的故事,了解汉字的来由吧

汉字的来历50字
答: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端木吟天 2018-11-03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端木吟天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采纳数:30595 获赞数:286750 橡胶产品制造业10余年,读过大量相关书籍以及生活类书刊,...

汉字的来历有哪些
答:一、文字始于结绳说 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

中国文字有什么来历?
答: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二、考古发现:据考古发现,在汉字产生以前,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方式。现代研究认为,汉字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如果仓颉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文字的...

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答:1、象形法造字: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2、指事法造字: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

汉字是怎么来的?
答: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

汉字来历的资料(汉字来历的资料简介)
答: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考古发现据考古发现,在汉字产生以前,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方式。现代研究认为,汉字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如果仓颉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文字的整理和颁布者。随着考古的...

中国汉字的来历
答: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隶定后的正楷字形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

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答:华文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琥珀体 字型圆润饱满,新颖活泼,结构错落有序,粗而不重,胖而不臃,适用于书、报、杂志和各种印刷品的标题及广告装饰用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汉字的来历
答: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及相关记录文字,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