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氏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出过什么名人吗,给个详细的介绍 谁知道宋代的储氏的一些资料(我就是储氏后人),族谱在老家貌似...

作者&投稿:在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储氏--历史来源

「储」源出:

以王父子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之支孙以祖字"储"为氏。

家族名人

储敦叙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公元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宁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着有《玉泉集》。

储光羲

唐代兖州人,开元(公元674-741年)间进士,任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工诗文,有正论、诗集、文集流传于世。

地望分布

山西省夏县一带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宜兴等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据安徽岳西的储氏族谱为10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附:岳西储氏迁徙路线

近代好像没什么,只有这个书评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7629b0100006h.html

储氏属地]
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储氏来历]
储姓也是一个较罕见的姓氏。相传储姓源自上古时的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称储氏。但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这种说法是说储姓源自于齐国大夫储子。据说储子一心想与孟子交朋友。

[储氏名望]
唐代储光羲是储氏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储光羲是开元进士,著名诗人,也是一位监察御史。此外,宋时的储用,清代学者储欣、储大文及储秘书,都是其家族中的名人。

历史来源

「储」源出:

以王父子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之支孙以祖字"储"为氏。

「储」源出:

以王父子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之支孙以祖字"储"为氏。

家族名人

储敦叙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公元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宁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着有《玉泉集》。

储光羲

唐代兖州人,开元(公元674-741年)间进士,任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工诗文,有正论、诗集、文集流传于世。

地望分布

山西省夏县一带

一、姓氏源流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 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 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 《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 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 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 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 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 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 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 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 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 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 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 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 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 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 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 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 《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 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 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
【储姓宗祠通用对联】
〖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储国;
望出河东。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储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玉泉文集;
汜水诗名。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代诗人 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
-----------------------------------------------------------------
〖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御史家风远;
颍阳世泽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代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草要含青色;
节操方松筠。
——唐·储光羲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储光羲诗句联。
方庆举鸿博;
静夫双第一。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庵文集》。下联典指明代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
-----------------------------------------------------------------
〖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人品分臧别否;
诗意清骨灵心。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
-----------------------------------------------------------------
〖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无锡贞义传名远;
建阳善政播惠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代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
-----------------------------------------------------------------
〖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一壑风烟,铮铮留韵;
五松清响,熠熠生辉。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代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
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
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
——储乙然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储姓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储”氏的发源:储是从何时出现的,有那些著名历史人物?~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 储姓 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 ,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历史名人 储用 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珊 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 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 储姓 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 字思弼,号赤岩,宋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 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满意请采纳

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氏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江苏常州),至今已一千二百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二百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二百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储尔侗、储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储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
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今江苏丹阳)繁衍到宋朝十二世时,因兵戈扰攘,十一支后裔中除一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三十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九百余年,族人近万人。
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三十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氏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氏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氏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氏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氏,其实储氏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正红旗他塔拉氏的历史是什么?
答: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抚顺东南),安锗拉库(吉林安图西南),宁古塔,扎克丹,萨尔浒(均在辽宁抚顺),长白山等地。著名人物有:咸丰庄静皇贵妃,光绪端康皇贵妃,光绪珍妃,塔塔拉世袭部长艾塔,国出五大臣罗屯,户部尚书英额尔岱,都统阿敦,兵部吏部尚书谭拜,都统沙律,议政大臣博尔慧,太祖结义兄弟卦拉...

“弘农杨氏”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出的人物个个顶天,都有哪些名人?
答: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家族,从家族内名人辈出,活跃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舞台上,其中有汉朝时期杨敞,杨震,杨炳,杨赐,杨彪,杨修。隋朝则有杨坚杨广杨玄感杨素。而到了唐朝则有杨国忠,杨贵妃。到了宋朝还有一批杨家将等等。秦末时期楚汉相争,刘邦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率领800骑兵突出重围,来到...

王姓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人吗?
答: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详。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六月,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他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王景弘先后6次出使西洋,历30余国、60多个地区。每次使洋,都随带金银、丝绸、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外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开辟“海上丝绸...

史上最牛的氏族是什么,出过21个君王,40余位宰相?
答:到了唐朝时候,这个家族就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光芒。唐朝时期萧氏拜相者达10人,并且这些成像都以刚直耿直著名。所以说后来的欧阳修还有宋祁都称赞男凌霄是是名门望族,可见兰陵萧氏确实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展展发光的,连孙东坡都称赞道。兰陵萧氏是从古至今都在古代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上出演过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上姓赖的有多少名人?谁可以告诉我来历?
答:赖姓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

漼氏历史原型是什么?
答:漼氏历史原型是历史上的清河崔氏。漼时宜的家族漼氏,在文化领域地位尊崇,在名门望族中也是首屈一指,连统治者都要拉拢,而在真实历史上也有一个与之同音的清河崔氏,完美符合以上特征。作为名门望族,崔氏从起源开始就注定了它不会平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

...有记载的有多少个朝代呀,多少个黄上,都叫什么名子,当了多少年呢...
答:中国五千年历史,有记载的有多少个朝代呀,多少个黄上,都叫什么名子,当了多少年呢?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百度网友a4e0c397d1 2007-02-03 · TA获得超过54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吴姓的历史上的名人
答: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

陇西李氏到底是什么样的家族,为何能排在众多家族前面呢?
答:可李白做官却一塌糊涂。反而在文学作诗方面成为了佼佼者,用自己的文学诗集影响着后世无数人。陇西李氏也是人才辈出,对历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可以说唐朝李氏家族的祖先并不是胡人,你是家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家族,而且也是一个有组织的家族。络缨满门, 显达知名说的正是李氏这种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