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士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古代那些隐士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什么?种地吗?

作者&投稿:蔽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古代的生活环境变迁,从人口看: 春秋战国时期全国人口约3000万,到了汉朝时全国的人口因为战乱、瘟疫等只有800万了,而汉朝时期的长沙国(包括今湖南省,及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省区的一部分),人口数在60万左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城市是唐朝的长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都市,盛唐时全国人口约6000多万。从交通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的古代,估计你从当时的北京到西安坐着先进的马车、牛车,白天晒着太阳,晚上顶着月亮,走着与世隔绝泥巴路,怎么也要大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到。
1、观察几个朝代的历史变迁简单就可以看出,如果古代隐士正好生活在汉朝的长沙国,那就恭喜了,因为他只要离开当时的长沙国国都几十公里远,找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头估计就可以隐居了,保证一个人都看不到。在无路、无电、无交通、无通讯的时期,离长沙国都再远的话隐士都要迷路了。现在洛阳龙门石窟前面的河对面有个香山,公元828年白居易,捐钱重修香山寺后在此隐居18年,自号“香山居士”,去世后葬于香山寺。
2、中国的隐士一般是道家人物,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这种隐士隐居的地方那就是离城市较远的,修炼升仙之法,采集野草树叶为食,采药炼丹,有时也将草药放到市场交易,换取所需之物。
3、也有因社会矛盾造成的隐士,选择隐修研究学问,有的靠家庭或他人资助,有的通过买卖山林间农副产品等来换取基本的生活。
总结一下:古代的隐士有的是他人赞助或自己有钱,像白居易一样,隐居生活自然不愁,其他的隐士也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因为想出来一次太不容易了,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
希望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隐士的社会生活~

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阮瑀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太有名了。
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
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可惜他隐的不是地方,隐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试想,有哪个隐士能像林先生“隐”得这样轰动?文章认为,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仕”的,因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试,“考试落第,继续谋求仕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临洞庭》是他献给张九龄的一首“入仕”的“敲门砖”。虽然诗的后几句有些露骨和肉麻,但“敲门砖”都能弄得如此气势磅礴,不让老孟当官天理不容,可他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
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二十多岁就对人生有了彻悟:“……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三十六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时的唐寅可以说把花花世界看了个透,按说对名利二字应该很漠然了。
但不然,这时皇帝的一个叔叔(还不是皇帝)—一个想,阴,谋,篡,权的王爷的一声召唤,他还是别妻弃女一路奔波投靠了王爷。本来想捞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王爷只是让他当“毛延寿”—为送给皇帝的美女们画像。后来王爷事发,唐寅差点受到牵连,九死一生才逃回桃花坞。这时他才算彻底死了“功名”之心。他去世时的“绝笔诗”可谓大气: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唐寅一生虽然形式上没有“隐”,但如果不是“晚,节”上的那点瑕疵,倒真不失为一大隐士。
在深山更深处,真正的隐士就是那些“隐于野”的“小隐”。你看—“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地谈今论古。”果真渔、樵二大夫不识字吗?不是,要不怎么会谈今论古。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们只想“雨来分畦种瓜,旱来引水浇麻”,“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隐得很深,所以没有多少故事流传。
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例如,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在穷困潦倒时,就唱: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头。
魏晋清谈风气之盛、之烈,后人很难想象。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这种清谈经常通宵进行,所谓“微言达旦”;有人耽溺清辩,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的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裴等。
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因写《三都赋》而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也写了两首《招隐诗》,其中有句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向,逍遥撰良辰。”诗中提到的惠连是指柳下惠、鲁少连,曾屈已受禄;首阳的典故则是指不食周禄、宁愿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意思是说,无论是惠连的曲意求仕,还是夷齐的舍身全节,都与我无涉,我只知倘佯逍遥,怡然自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表现。
所谓“隐士”,首先是隐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摇的人,处处卖弄推销自己的人,都不是隐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隐士”。其次,“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落点在“士”。什么样的“士”?隐藏的“士”。“士”是谁?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隐藏,也肯定不能称其为“隐士”。第三,《辞海》解释“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但《辞海》这个解释,既没有强调“士”,也没有解释“士”,是不精确的。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表明,隐士是素质很高的,多为文人,否则,跟深山砍柴的就没区别了。《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可见,“隐士”是指贤人隐,能人隐,才子隐,而不是一般人隐。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不屑于做官,不为此做出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比如魏晋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至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
这种情况不但赋予魏晋文化以特有的色彩,而且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深化表现。山水诗和“隐逸诗”可说是孪生姐妹。
要隐逸,就必然会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泉,必然会拥抱山川、赞美山川,吟哦之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和前朝山水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则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婉约隽永。像左思的诗句“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谢灵运的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和“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等等,其意境之美,可和盛唐的山水诗相媲美。
钟嵘的《诗品》,对谢诗的评价是:“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清代的王夫之在讲到谢的诗时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当然,六朝的诗作包括山水诗,也有平庸的,也有一味堆砌辞藻而流于浮,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批评的“鬻声钓世”、“淫,丽,烦,滥”,就是指的这种文风。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
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
名为“大隐”,实为大患。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隐士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不管是“小隐隐陵薮”,还是“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德行高洁、与世无争、心无块垒、超然世外,是隐士留给人们的一般印象。然而隐士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不佳的深刻印象,这就是欲进故退、欲仕故隐,将隐逸作为出仕铺垫之“终南捷径”的作秀。
更有甚者,则是清代蒋士铨所作传奇《临川梦·隐,奸》出场诗对明代华亭名士陈继儒的嘲讽:“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隐逸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隐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更是一种特殊社会语境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哪个学派,似乎都对隐士和隐逸文化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儒、道两家更是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构成的儒、道两家,都各自有着一套系统的隐逸文化观。道家讲隐逸,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对个体生命的无上珍视,他们要解除对个体生命的一切羁绊,世俗的功名利禄当然要首当其冲。这正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其恶乎哉!”(《庄子·逍遥游》)而最终达到“天地与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达生》)的忘我境界。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曾对隐逸行为发表过明确的看法,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并以赞赏的口气评价能这样实践的人:“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尽管孔子自己不能实践这种隐逸思想,但他也曾流露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心愿。孟子虽然用世进取而少隐逸之慨,但他也提出了“士”的一条原则,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一原则实际上也为后世不被当道者所容的士人走上隐士的道路提供了行为依据。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
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一定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隐士,首先必须解决身衣口食的生存问题。颜回在回答其师孔子所问为何不去入仕的问题时说:“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回不愿仕。”(《庄子·让王》)基本生产资料的自有,保证了隐士们自食其力的基本生存需要,从而保证了自己的人格独立和心性自由的追求不致落空。
历史上自食其力的隐士传统,是从古史中的人物善卷开始的。善卷的隐者形象则是由道家装扮完成的。道家眼中的善卷并不是一位“重义轻利”的道德典范,他全然没有儒家的“义”、“利”观念;他不接受舜的天下,并非因为舜比自己更“贤”,也不是因为要顾到尧的决策;他完全是从自己的理想追求出发考虑的。他对舜所说的“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其实正是庄子借这位道家的理想人物之口,对舜这位儒家理想人物所代表的儒家价值观表示“道不同,不与谋”的宣言式表述。善卷所说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庄子·让王》)正是道家隐逸文化观和人生追求的最好表现。

他们如果是真的隐士(不接受世俗的礼财),是要自己干活的。

可以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可见,他们得自己干活,可能还有点累。

但是,他们也可能有些田产。

看归去来兮辞: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他们可能有些田地,并有农人帮着种。

但他们还是很清贫的,可以看五柳先生传。

古代那些隐士隐居后都是靠什么过日子的
答:在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并不丰富,在全国都靠天吃饭的日子里,诸葛亮一家守着几亩薄田就足够过活,但是这样的田园生活只能让诸葛亮称作是"世外",并不能成为"高人",但是当时诸葛亮的才学名声早已在天下间文明,正是这些名声让以后的刘备愿意三顾茅庐,也就是说,古代的这些隐士们,有着大把的名声在,...

古代历史中的那些游侠,都是靠什么维持生活的?
答: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日常生活真正回归自然,玩转山河。那么,做了一辈子隐士的林逋,到底是靠什么生活的呢?林逋依靠自己的勤劳和积蓄,以及朋友和皇帝的馈赠。据说宋真宗送粟帛给林布,并亲自下令当地政府照顾他的生活;当地的县长支付了为林布盖房子的费用。房子建好后,丞相常去拜访,香火浓的...

没有经济来源,古时候的隐士侠客是靠啥生活的?
答:你像信佛修道这些隐士,他们的生活就比较清贫了,他们一般依靠附近百姓接济度日,或者是自己种菜种粮,过着隐居生活,以上就是侠客和隐士们的生活来源,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朋友留言。

终南山首席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为何说父母再见时已不相识?
答:隐士生活 隐士生活是枯燥的,但侯大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每天按时起床打坐,这个习惯没有任何一天的缺席,坚持30年之久。在山上没有基本的生活便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电都没有,但侯大师可能也会有无法忍受的时候,可看着黑暗中的烛火,他又会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好,贴近自然,远离红尘,这种生活状态他很...

古人在深山密林深处隐居靠什么生活?
答:逃犯的活路:进山之前准备足够的钱和生活物资,偷、抢、打短工。古代的人隐居山林我觉得并不是像诗人描写的那么悠闲与脱俗,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是要跟外面的 社会 接触的,也不是完全就独立开来,人有生老病死,尤其是生病时,必须得去外面寻找医生来治,不可能什么都依靠自己来解决!所以我觉得古人即使隐士也不过是脱离...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答: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不可皆称为隐士。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关于中国古代隐士的一些问题
答:你好楼主,古人崇尚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通常隐士一是在期待明主,比如诸葛孔明;二是对当时社会比较灰心,故而隐于山水之间;三是不求功名利禄,只为逍遥天地间,因此不出世。所以古人对于隐士是比较钦佩的,同时也是一种向往,能如此的洒脱,性情。但也有着一丝的无奈。陶渊明的隐逸,是对当时社会...

终南山的隐士们是怎么解决吃穿用度的?
答:茅棚中一部分是历史上即有其传统的,如狮子茅蓬。另一部分是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后,山民们下山,而后被隐士通过租赁或购买获得。或者是部分废弃破房修复后居住。就近必须有水源,才能够健康安全得隐居下去。否则必须经常去很远的地方打水。蔬菜和粮食购买。种植粮食的可能性不大,种菜可以。终南山海拔有两千...

隐士精神与现实生活
答:隐士这一文化现象应了“物以稀为贵”的说法,在滔滔的从政洪流中他们反倒选择远离庙堂,居穴处野,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显出种种与此相关的怪诞行为,由此显奇。隐士之奇特,我觉得有史书夸大之处,因而颇具有些神秘的气质,无论是许由“濯耳”还是巢父责备其污了牛饮之水,就已将隐士稀奇古怪的思维较之常人而有所区别了...

“终南山第1隐士”隐居30多年,天天清水白菜,后来怎样?
答:在这两类之后,隐士还有半官半隐,忽官忽隐,假隐,名隐实官,以隐求官,无奈而隐,真隐而仕,隐于朝等多种类型。而如今的社会,并不存在这种或许因为战乱,或许因为官场黑暗,或许因为名利而去归隐的理由,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法治社会,归隐于山林更多的应该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