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蒲松龄

作者&投稿:苑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口技(林嗣环著文言文)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疑似是林嗣环抄袭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第六十五回总批。

作品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作品注释: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后来私宅的堂屋也称听事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帷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
但:只。
下:拍。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寂然,安静的样子。
哗:喧哗,大声说话。
深巷:幽深的巷子。
惊觉(jué):惊醒。
欠伸:打呵欠伸懒腰。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呓(yì)语:说梦话。
啼:哭。
抚:抚摸,安慰。
乳:作动词用,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叱(chì):呵斥。
众妙毕备:各种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毕:全、都。备:具备。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妙绝:妙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久。
齁(hōu):打鼾(hān)。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同“稍”,稍微。舒:伸展、松弛。
俄而: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 间:夹杂
力拉崩倒: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动词用,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张开、展开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发颤。
几(jī):几乎,差一点儿。
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毕绝:全部消失。
撤屏:拉开屏风。
而已:罢了。

作品译文: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逢有人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许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响了两下,全体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女人抚摸着小孩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女人一面拍着小孩一面哼唱着哄他。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侧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在爬,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许多的人高声喊叫,许多个小孩哭喊,许多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许多个呼救的声音,拉坍起火房屋时合力发出的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儿抢险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朗诵节奏: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写作手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紧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进行正面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至紧张的三个场景,再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行文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整体评析:
文言文《口技》,是表演者与写作者的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口技》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而被多年选入语文教材。
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模拟声音之复杂。“遥闻”是声之远,“其夫呓语”是声之近;“大啼”是声之大,“妇拍而呜之”是声之小;“深巷中犬吠”是声在屋外,“一时齐发”是声在屋内;“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是声之一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是声之百千……
第二,所用道具之简单。文章开头部分写“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文章结尾部分写“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反复强调道具的简单。听众从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简单道具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
第三,听众反应之强烈。文中有三处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表演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者营造的情境之中但尚能自持。二是表演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听众“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他们的心态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已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而难以自持。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听众完全进入表演者营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写作者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浑然一体的结构。一是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听众的所闻写来,使读者有亲历的感觉。二是行文有波澜。文中叙述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再入睡、由睡再醒、从失火到救火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情节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后,中间一个平静的场景过渡。
第二,细致入微的描写。前面说到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三次各不相同。第一次,“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第二次,“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过程。第三次,细致地描写出听众惊惶、仿佛置身于火场的神态。三处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全文365个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从“拍而呜之”“夫叱大儿”可见母亲性情的温和、父亲心中的烦躁;从“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可见胆大听众与胆小听众不同的神情意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表现出来的是让人惊叹的场景……

部份评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8]
总结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品赏析:
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这种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口技的绝妙就在于能借一口摹拟出各种不同的声响,给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读清代人林嗣环的《口技》,读者对口技者的技艺无不‘以为妙绝”。
其“妙绝”就在于口技者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这些简单的道具摹拟出惟妙惟肖的各种声响。而仅靠这三百来字就把口技之‘妙绝’表露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问读者赞叹为文者的匠心!
入选初中语文课的古文《口技》有三绝:表演者的技巧、情节的安排,作者的文笔。
在表演第一段,大儿絮絮不止,小儿含乳啼,妇口中呜,拍儿入睡以及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第二段起火,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者的技巧的确很利害,让听众感觉到不可能是口技表演出来的,就是真实的火灾现场,以至于“变色离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整个表演情节的安排也非常精妙,平静、平静打破、恢复平静,突然爆发、一下置身于火灾现场、高度紧张、到了承受的极限时,啪的一声,一切戛然而止。听众的情绪始终被表演者所调动,先铺垫,再高潮,在听众入戏最深的顶峰,一下拉回到现实中,感觉如同坐过山车一般。
表演者技巧纯熟,构思精妙,可谓“双绝”。但是,如果缺少了第三绝,作者的文笔,这么好的艺术表演就不会为后世所知晓。表演者技巧高深,可以同时模拟出现场的许多声音,但作者用文字描述,只能一件件说,还要保证条理清楚,简繁得当,真的很难。就像文中所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作者能把口技中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事件,在短短几段文字中一一交代清楚,实在也是一绝。[10]
其实不用遗憾这段口技不是用影音方式所保留,影音保留方式固然更直观、更具体,但首先文字所记录的表演,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更大,另外,抽象的文字被还原为具体时,触发了阅读者的二次创作。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就是这个道理,美景被我们用视觉接收时,大脑是被动的,内心的感受很有限。但听相关的描述时,大脑却是活跃的。个体大脑的活跃可能会诞生天才,团队中各部大脑的百花齐放,会形成巨大的创造力。百年后的我们阅读古文《口技》时,可能一百个人会想象出一百种现场效果,这得感谢文章的作者——林嗣环。

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安溪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你要问什么?

《口技》蒲松龄翻译~

译文:
村里来了一个大约二十四五岁的女人。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来给人看病。但是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上问问各位神仙才能开药方。
晚上,她把自己关在一间干干净净的小房子里。大伙儿围绕在门窗口,斜着头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只听里面在小声私语,谁也不敢咳嗽一声。屋里屋外,黑洞洞的一片,没有一点动静。
大约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帘微动的声音。女子在屋里说:“九姑来了吗?”一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似一个丫头的声音,说:“来了。”
三个人话语间杂,唠叨起来没个完。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帘钩馓动的响声,女子说:“六姑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杂乱的说话声:“春梅把小郎君也抱来了吗?”
只听见一女子说:“小郎君,不睡觉,非要跟来。百十斤重的身子,背着他真能累死人。”这时又听到女子热情的接待声,九姑的问讯声,两个丫头的互相慰劳声,六姑与姊妹们的寒暄客套声,小孩儿的嘻闹声,一齐嘈嘈杂杂地传出来。
就听女子笑着说:“小郎君倒很喜欢玩耍,老远的抱了个猫儿来。”接着说话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门帘又响了一声,满屋里都喧哗起来,说:“四姑怎么来的这么晚?”就听到一个女孩子回答说:“路足几千多里,我同阿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
阿姑走路太慢了。”于是各人嘘寒问暖的声音,座位移动的声音,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并作,喧闹满屋,大概有一顿饭的工夫才安静下来。这时听到女子问病求药的声音。
九姑说当用黄芪,六姑认为当用人参,四姑说该用白术。商量了好一会儿,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然后,听到折纸的刷刷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丁丁声,隆隆的研墨声。
接着就听到把笔投到桌几上的碰撞声,抓药包纸的苏苏声。过了一会。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
她转身入室后,这时传来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儿哑哑的叫声,小猫儿的呜呜声,又一时并发起来。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四姑的声音娇滴宛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以及三个丫头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辨别的很清楚。
外面的人们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回家试试药方,但是并不灵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口技,特意用这种方法来卖药。但是她的口技水平,确实很高超。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讲过:他在京城的集市上经过时,听到一阵管弦音乐的声音,观看的人围成了一堵墙。他走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在演唱,声音非常优美。
但是他并没有使用有乐器,只用一个指头按着脸颊,一边按一边唱,但听起来却铿锵有声,与弦乐演奏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半更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
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扩展资料:
清朝的张潮也写过一篇《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房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
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
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1,旋
2,而试其方,亦不甚效。(就是也不太好用的意思)
3,借口技来吸引客人好奇心,招徕生意,同时借助“问神”来增加药方的神秘性,使病人更加信服。

口技蒲松龄原文
答:口技蒲松龄原文如下: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携一药箱,售其技。至一家,适逢主人病笃,垂危矣。女子诊视毕,出药数丸,饮以清酒,病人许之。饮下有顷,忽闻床上有声,若鼠啮物然。女子曰:“勿惊,此其效也。”俄而床上声息俱无,主人果愈。问其术,则曰:“吾家世业医...

口技蒲松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传承者)
答:口技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口头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蒲松龄的口技主要是讲述他的作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他的讲述方式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下面是一些蒲松龄口技的案例:1.《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牡丹亭...

口技,蒲松龄的,翻译和后面的题。
答: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

蒲松龄的《口技》的翻译
答:口技 蒲松龄 狼翻译 口技蒲松龄注释 愚公移山翻译 蒲松龄简介 口技蒲松龄点击答案 口技蒲松龄ppt 狼蒲松龄 口技蒲松龄的了了 其他类似问题 2011-04-29 《口技》蒲松龄翻译及原文 1872 2013-07-13 《口技》蒲松龄文言文的翻译 2 2009-05-23 蒲松龄 口技 翻译。 252 2008-12-05 口技(蒲松龄)的...

蒲松龄口技(神话故事的传承者)
答:蒲松龄的口技艺术 蒲松龄的口技艺术包括模仿声音、模拟场景、表演动作等多个方面。他能够模仿各种动物、人物的声音,如猫叫、狗吠、鸟鸣、婴儿啼哭等。他还能够模拟各种场景,如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山林中的鸟语花香、人群喧嚣的街市等。他的表演动作也非常精湛,能够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

口技蒲松龄原文及翻译
答:1、原文: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

口技 蒲松龄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她为什么这样做_百 ...
答:口技 蒲松龄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她为什么这样做 这句话的意思是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 是为了骗人啊!把药方卖给人们说是神仙开的,其实是假的。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什么意思 有来询问想治病的...

蒲松龄的口技概括 蒲松龄的口技概括是什么
答:1、《口技》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蒲松龄,作者通过写文中女子为了赚钱以口技装神弄鬼骗人,嘲讽了世间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但是,在后面加上一段对口技少年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佩服。2、口技,一作口伎,或口戏。有关口技的表演,明清人多有记述,不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生动...

忘川风华录蒲松龄技能一览
答:忘川风华录蒲松龄技能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魑魅魍魉,皆付一笔之间;红尘诸事,由纸上狐鬼评说。作为占据聊斋极大篇幅的经典形象,精明灵巧的狐似乎与蒲松龄结下了不解之缘。雾霭氤氲间狐灵缓缓显现,陪伴蒲松龄度过在忘川的日日夜夜。满星属性 魂幽[普通攻击]技能冷却:0 真元消耗:0 对敌方单个...

口技 蒲松龄翻译
答: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所有宾客围绕而坐。不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