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平等当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

作者&投稿:独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点:大乘佛教所言的平等,一定是“众生平等”
(众生指人和动物,通常又特指动物),不仅人与人之间平等,动物(众生)和人也是平等的。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到佛教的核心教理:三世“轮回说”,在前世、现世、来世之间,生命永恒地在轮回转世,众生(动物)会变成人,就是说人也可能变成动物。人和众生本是兄弟,因此佛教禁止杀生。
  第二点:大乘佛教所言的平等,是“善恶”、“报应”的平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点:大乘佛教所言的平等,是“佛性”
的平等。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机会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大乘佛教说即使是坏蛋,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众生平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动物)都可以成佛。

所以说大乘佛教的平等,并非启蒙思想家的“人人生来平等”。大乘佛教的平等有几层含义:1、轮回观念中的“现世、来世之间”,“过程平等”,强调的是未来(等于是承认现世是痛苦、烦恼,是不平等的);2、佛性平等,终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坏人改过从善也可以成佛;3、众生平等,人和众生(动物)本是兄弟,禁止杀生。4、以上所讲的,仅仅是大乘佛教(“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所言的平等,并非完全适用于其他佛教宗派,小乘佛教并不承认“人人都可以成佛”。

在世俗社会生活的人,活在七情六欲里面,大脑的思维逻辑向来是分别你我他,你的我的他的,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平等呢?占得多的高人一等,无论知识、技能、天赋、财产、名誉都在分别人的高低贵贱,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何人可免呢?

佛法讲的平等,是要人脱离我和我的这之间的分别,认清“我”的本质,破“我执”这个一品无明,才能了解平等的真意,才真正了知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世出世间第一义谛本来不是世俗用大脑可以思维的。

佛法的根本在实践,佛陀开示的真理是要行者知行合一的,不仅理无碍,事无碍,还要事事无碍。怎么检验呢?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社会生活的根本其实就是老祖宗推行的“仁义礼智信”,以一定轨范指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人性本善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人性“恶”了,那么以上这些就必定起不到作用了。

虽然佛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但是境界功夫不到,要行之于世俗社会,难难难!

佛法中的平等,不同于政治上的平等。
佛法中的平等,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
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佛教中的平等就是,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与佛同等,无有区别。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人与人平等,人与其他动物也平等,这便是众生平等。
  不过虽然佛教提倡平等,但也却不是一味的“平等”。
  有些不平等,其实就是平等。三个人排着站立,总有个左中右,不可能个个站中间。三人排着队走,总有个一二三,不可能人人是第一。一个城市,总有一个市长、若干局长、若干百姓,不可能所有的市民都当市长“平等”。

  花,有各种花,“不平等”,这才五彩缤纷。花草树木,争奇斗影,“不平等”,这才生态平衡。五指长短“不平等”,这才妙手。虽然说男女要平等,但是这平等中也应该有“不平等”,因为女人可以生孩子,而男人却做不到。

人与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确又是根本不平等的。平等在于同处一片蓝天下,不平等在于有分别,有我,有你,有他,我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你又认为我是怎么看你的,类似这种问题无限延伸。所以从根本上又不会平等。而社会是人类的自然行为,也是自然形成的,在这个框架里,人与人只能做到相对的平等。按佛家解释,平等的意思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这个意思,而是心无分别。无等无不等,则为平等。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一切众生皆平等~

一切众生平等是很高的境界,不但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看看这几天,如果时间要够的话,我们底下这段经文正好讲到这个地方。“缘起甚深”,真的是甚深,缘起甚深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统统是《般若心经》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头才真正完全解脱,真正得大自在,《华严经》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可以得到。你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之后,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你才能做得到。我们今天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把假的当作真的,亏就吃在这里,不知道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有远近之分,这是世间法,讲一切众生平等,这是出世间法;佛法里面讲是真谛说,一切众生有远近之分,俗谛说,真俗不二。在内心里面要平等,要清净平等,在外面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才欢迎佛法常住世间。你统统讲真谛把他吓到了,他们就不要佛法,所以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众生的平等是平等在我们众生的终结本原——“识心”上,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外相上……

关于“识心”可以给你六点认识:
1,宇宙的一切均产生于识心,识心是宇宙一切的终极本原;

2,识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概念的;

3,识心是不增不减,无大无小,没有空间概念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识心是一个四维空间的物体,它包含无数三维空间;各个空间之间有著广泛和深刻的关联;

4,识心是没有人性的,它没有美丑、善恶、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的;由此我们也可认为佛教是唯物主义的;

5,每个生命都是识心的一部分;鉴于识心是无大小概念也无人性概念的,我们不可能判断每个生命在识心中的‘大小’或‘重要程度’,我们的模型认为每个人在识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由此我们否定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6,识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意识能直接作用于识心并与物质产生相互影响;科学研究应将物质和意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从这六点可以看出识心是产生众生的根源,在根源上看众生是平等,这也就是我们人人都能成佛的依据所在……

平等教育,平等吗?
答: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在当下的体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为的制度性缺陷等等给教育的平等性原则设置了重重障碍。如、各类资格考试、入学考试等等,使教育平等性原则沦为分数的傀儡。理解教育平等性原则,就应该理解为:1、教育是人们如同享受阳光一样的基本权利,大家共同享有。2、在制度藩篱无法逾越的情况下...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
答:沟通,是对话的基础。教学中能不能对起“话”来,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能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去体会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从而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成年幼无知、问题众多的人而强迫其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强调教学中的对话,突出的是...

宗教如何实现平等和互助
答:宗教之间一般用一下几点措施来来实现平等互助 1.互相阅读对方的经典,理解才能相容。2.每个宗教人士应该认清文化的多元性,非唯一性。3宗教应该用自己经典中提倡的善心去对待同伴和敌人。对不尊重自己信仰的人要原谅,是宗教人士最起码的品德。4每个宗教的领导人要把传教放在次要的位置,历史上宗教纷争基本...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
答:从而导致了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可见教师应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探究性阅读的...

用怎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人平等这个道理?
答:而且,当孩子们受到公平、公平、平等的对待时,有助于形成足够的自豪感和自信,也能认识到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最终形成积极的个性。如何帮助孩子理解人人平等.父母要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公平的氛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得到父母的爱。如上所述,要想让孩子理解平等,...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答:这种提法,古以有之,老师本来也是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嘛,在知识方面,首先要高于学生,在平等对话,有引领作用;在引领过程中,是平等的心态。比如说,拿出一篇课文,别说你高于学生,最起码要比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怎样处理成平等的
答: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处于教学交往中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男女平等?
答:3. 父亲可能出于关心,但对女儿的责骂可能会被误解为对女儿个人价值的否定,这可能导致女儿感到被忽视和误解。4. 因此,母亲可以帮助解释父亲的出发点,同时也要让女儿知道她的感受是被重视的。5. 沟通的方式应该温和而富有同理心,避免指责,而是用“I”语句表达感受,例如,“我感到担心,当你...”...

教育公平: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答:教育公平是基石,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无论他们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如何。但在现实中,我们仍需警惕教育领域的歧视现象。某些教师可能会因主观偏见而给予部分学生不公正的评价,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警惕教育领域歧视现象性别、种族和宗教歧视在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例如,教师可能因偏见给某些...

家庭教育中的公平和尊重
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摒弃一种刻板观念:大孩子应该无条件地让着小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被尊重和理解。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公平和尊重,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年龄和实际情况当遇到争议时,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来判断。如果小孩子还是幼儿,缺乏语言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