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有哪些习俗? 如东有哪些习俗?

作者&投稿:海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东过年习俗:
1、忙年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四日前,为过年的先期准备。农家开始做酒,店家开始进年货(特别是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以备旺市供应。手工业者则瞄准市场加工春节所需物品,如香炉、烛台、烀漏儿、碗架、锅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类也须及早准备。市面上渐渐热闹起来。为防火、防盗,集镇上夜间开始有人“打更”,过年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
  腊月二十四开始“掸尘”。即将庭院内外、家具用具全面清扫洗刷干净。掸去屋顶墙角的蜘蛛网、吊吊灰。铜锡制的香炉、烛台也用香灰擦得锃亮。室内窗明几净,家居焕然一新。从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扫卫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即掸尘、换衣、理发、洗澡4件事。
  “掸尘”过后,便正式“忙年”。农家开始宰杀猪羊鸡鸭、起沟捕鱼,蒸馒头、倒年糕、做酒。市镇人家也开始准备过年的菜肴。无论城乡贫富,几乎家家都要炒“福菜”。也有的煮鱼冻豆,为小孩炒花生、蚕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旧俗商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息业。年底前人们都要把节日期间各类物品采购齐全,俗谓“办年货”。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烛纸马之类,名曰“请大发”,然后是门神、对联、喜笺、鞭炮以及米、面、油、盐、酱、醋、烟、酒、糖等。过年是茶食的旺销季节。不少人都想用较少的钱购得尽可能多的花色茶点。茶食店家为适应群众需要,将各种花色茶食组合包装,质量高的组合叫“上杂”,一般的叫“中杂”,价廉物美,加上一种元宝形的竹篓包装,人见人爱。
  从腊月二十四起,商店开始结帐、收债,直收到除夕午夜。亲朋好友之间也开始互相馈赠礼品,无非是鱼肉糕馒烟酒之类,名曰“送年礼”。毛脚女婿则必送礼给岳父、岳母,且礼物多有考究。主要是酒、糖、鱼、肉,其余则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礼者亦有回赠。
2、倒糕 
农家把蒸年糕称之为倒糕。蒸糕有糕模,糕模为正方形,内中又分若干长方形小格,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一般为“福、禄、寿、喜、财”以及“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之类。这糕模乡间少有农家自备,大多为蒸糕师傅为农户倒糕时带去的。市镇居民则自带米粉到蒸糕店加工。蒸糕师傅首先取一点食用“洋红”(一种红色添加剂)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内,然后在每个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满为止。再用一根细木条将其刮平盖上盖,就可移到锅上蒸了。几块糕模叠放在蒸锅上,锅中热水沸腾,待蒸气升至最上格,俗称圆了气。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此时在案板上摊一块大湿布,将糕倒扣在湿布上,“倒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一块块小长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现着红字,四边有红框框。待热气出尽,就手沾冷水,将两块糕无字的一面合在一起,就是一联糕。此糕又称磕粉花糕、磕箱糕。
  还有一种甑子糕,是本县曹埠、新店一带农家过年常蒸的一种糕。长长方方的,两端嵌有两道红纹杠杠,极像昔日农户家织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另外,掘东地区农户常蒸一种甑糕,糕体很大,约长40厘米,横截面也有15厘米见方,重约2公斤。蒸一条糕,能吃好多时候。
3、蒸馍头 
腊月初,农家就着手把小麦磨成面粉。到腊月下旬,自选一个日子起馒头酵,即把准备好的酵水拌到面粉中去。这酵一定要起好。乡村有句俗话:要吃好馒头,多揣几拳头。意思是说起酵时一定要捏紧拳头用力拌揉,有的干脆用脚踩踹,以使面酵发得好,蒸出馒头圆浑,筋韧好吃。冬日天气冷,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坛内,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到了这天晚上面酵“长”了上来,就可蒸馒头了。民间习俗认为,蒸馒头最忌的就是来人。一来人蒸出的馒头就不那么圆浑松爽了,甚至结实夹生。所以在乡间,知道谁家在蒸馒头,一般人是不到这户人家去的。如实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场边喊一声主人,从不进屋。乡村人家蒸馒头也有左邻右舍合在一起蒸的。前一天,大家把面粉称好带来,在一户宽敞人家起酵。到蒸馍时,带来烧锅柴草。妇女们捏面酵,做馒头。若蒸带馅的包心馒头,就自带拌好的馅来。每一户的馒头落笼,都要拿出几个让大家品尝,看谁家蒸出的馒头松爽好吃。
  乡村人家蒸馒头大多是向别人家借的蒸笼,十几户人家中只要有一户有蒸笼就可周转了。到了腊月,备有蒸笼的农户就早早地把闲搁了一年的蒸笼洗刷干净,准备邻居们借用。笼主根据各户的预约排好时间表,一直蒸到腊月二十八九日。每户人家归还蒸笼时都不忘放满一屉笼的馒头,以表谢意。  
4、请大发 供纸马 
所谓“纸马”是旧时的一种祭祀用品,即用木刻版印在纸上的菩萨像,亦称菩萨纸。过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纸马店”,也是当地商业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到“纸马店”请年货,又称“请大发”。农村大户人家,腊月初就专程上街请年货。而镇上的商户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请大发”。一些老字号“纸马店”都有相对稳定的老主顾。这些店铺对主顾客户有一份明细清单,有针对性地及早准备,而且还根据需要主动为其配全相应的香烛祭品。
  请大发时,农村大户一般由两个人上街,请好后两人正好抬回家。中午纸马店还要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镇上大都是晚上打着灯笼请回家的。有的人家用笆斗抱回家,还有的人家用竹箩抬回家。所请的“纸马”有3种规格:油光纸做的为“上表”,六五边纸做的为“洋表”,最好的一种叫“描金龙表”,下边用“上额”做为脚子装好,供在圣柜上,甚为壮观。也有一种简易的只有二分之一大小,下边不用“上额”,而是用一点纸衬,这是普通百姓家所请经济型的“纸马”。
  请纸马的数量、品种因人而异。平时也有一些行业的祀神诞辰,则是各请所需。如正月初五“赵公元帅”生日,请财神;五月十三请“关帝”;五月十八请“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请观音;六月二十四请雷神等等。平时对号入座请“纸马”,同样大香大烛供奉,鞭炮齐鸣祈祷神灵保佑,消灾降福。除了“纸马”,还要配齐供神的香、烛、元宝、黄元等祭品。晚上请到家门口,先要把标有堂名的灯笼挂在堂屋门口。然后把所请的大发放在圣柜(摆有祖先牌位、佛龛的橱柜)当中。
  到除夕晚上首先挂好祖先的遗容,称为“挂容”(祖先的遗容由长房长孙沿袭保管)。同时按规矩摆好“纸马”,“家堂”必须供在正当中,其它按序摆放。再供上枣儿、柿饼、红糕、圣馒,点上大香大烛,燃放鞭炮,顶礼膜拜。第一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辈份参拜。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紧张,也要在春节前赶回老家,合家团聚,“慎终追远”。“挂容”后的祭祀,还要由长者细说家史。这不同于“清明”、“七月半”烧经的祭祀,而是一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一般的人家供奉纸马到正月十八(小落灯),即谢神。其时,先把祖先的遗容拿下来交由长房长孙保存好,然后把供在圣柜上的全部“纸马”放在天井当中火盆内,用柏树枝儿和黄表送其升天(焚化)。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灯之日才谢神送纸马。  
春联
5、贴春联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旧时农村老百姓往往请识字的人现写春联。小镇时近年关,则常有私塾先生当街摆一小条桌,纸张笔砚置于案上,身后用细绳悬挂通用型的各式春联与福字供人自选,更多的则按买家要求当场代写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贴春联俗称“贴对子”,一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张贴。“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农家室内的米柜、粮囤,屋外的猪圈、羊舍,则大多倒贴一个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将“招财进宝”四字(均用繁体)以“进”字为依托,合成一个字,也有将“黄金万两”(均用繁体)上下钩连合成一个字,表达祈福求财的愿望。
6、贴门神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乡间的门神,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制,秦叔宝白脸,喜相,手执铁锏,贴于左;尉迟敬德黑脸,怒相,手执钢鞭,贴在右。除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武将门神还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等。武将门神之外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门神的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有的即为年画,还添加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谐音"爵禄福喜,马报平安",以祈求吉祥。门神、春联都是从桃符演变发展而来,从最早驱鬼避邪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形式。
  

饮食风俗
饮食选料讲究,四季有别。南京厨师素有“天厨”之称,南京板鸭又称“官礼板鸭”和“贡鸭”、桂花盐水鸭饮誉中外。扬州菜是我国四大风味菜之一,以清蒸鲥鱼、“三套鸭”、清炖蟹粉狮子头为代表。苏州的松鼠鳜鱼、原闷鱼翅、酱鸭名气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蛳、葱烤鲫鱼、霉干菜烧肉等,南京地区钟爱吃野菜,有菊花脑、马兰头、芦蒿、母鸡头等。小吃多达140多,根据季节变化制作多时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团,新春吃春卷,元霄节吃元霄、青团,立夏吃五香茶叶蛋,夏天吃绿豆糕,中秋吃月饼、南瓜烧糯米饭,九月蟹黄包,十月烘年糕,腊月是腊八粥、鸡丝粥。名茶有苏州碧螺春、宜兴阳羡茶、南京云雾茶、雨花茶。农村有太湖之滨的重豆茶,南京地区用开水冲蜂蜜或糖的“糖茶”。用开水打入鸡蛋的“称砣茶”,用茶叶煮的蛋则称“元宝蛋”。各地区还有很多茶馆,这些茶馆不仅是解渴之处,还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颇有名气的是扬州富春茶社。此外还有戏茶厅,观众可以一边听戏,一边饮茶、嗑瓜子,茶房还需给观众茶、点烟,此间还有卖小吃的商贩来回座位间。饮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节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阳酒”、“冬至酒”、“喜酒”、“会亲酒”、“三朝酒”、“进屋酒”、“剃头酒”、“满月酒”、“周岁酒”、“寿酒”、“豆腐酒”及“插秧酒”、“丰收酒”、“开业酒”、“利市酒”、“分红酒”、“拜师酒”、 “ 满师酒”、“接风酒”、“饯行酒”、“洗尘酒”、“竖屋酒”、“搬场酒”、“社酒”、“会酒”等等。服装头饰

服饰习俗
妇女早时喜穿中式大襟、对襟衫,常以土林蓝黑相对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长裙,或以腰兜为裙。喜欢包头,包头和腰兜很有讲究,包头常用靛蓝布,两旁边沿镶首花布滚边,两端用白布或黑布贴角,包头上绣有彩色图案。腰兜两侧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缀有流苏,腰兜上也绣五色图案。太湖渔民则喜爱穿对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风俗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地要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定地点、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择定作栋梁的树林,用红纸围贴下部,并祭祀山神,砍伐时树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剥树皮,严禁跨越。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一般的话,抖空竹,兔儿灯,福菜,祭祖,压岁钱,烟花,老酵馒头,都是如东的春节习俗🎉🎉

如东风俗~

如东境内以大米为主食,兼食杂粮。掘东一带“启海”人喜欢吃玉米糁儿。间或吃面条、馒头。春节时,大家小户都要蒸馒头、蒸糕、炒炒米等。

  一日三餐,本场人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饭;“启海”人早晨吃粥,中、晚吃饭。中午烧菜吃,俗称”下锅“,早晚则吃咸小菜。沿海居民,平时吃菜喜放蛼蛾(即文蛤)等海产调味。“启海”人喜吃“盐荠”(即咸茶),有三天不吃盐荠汤,脚踝朗朗酥晃晃“之说。沿海居民的咸小菜,有蟹渣、蛼蛾酱、蚶子酱等。还喜生吃海味,如呛蟹、呛虾儿、呛蛼蛾、呛蚶子、醉泥螺等。以海产制作的食品也以其独特的风味,蜚声远近。如”通花牌”紫菜、去头对虾、蟹肉辣酱、海虾辣油、“海鹰牌”三伏虾油,等等。其中,不少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国外。更不用说遐尔闻名的“天下第一鲜”的文蛤了。

如东请客置办酒席,一般以所上头道茶定名,如鱼翅席、鱼皮席、海参等。栟茶一带常以“白煨干蛏”作为头菜,谓之“蛏领头”。其汤呈奶白色,蛏肉嫩玉似地隐现,色香味俱佳。

如东出产海产品50多种,酒席上断然少不了海鲜。每天涨潮时分,县城掘港鱼虾水产挤满鸦园湖、烟墩桥、王彭村集市,连空气中都散发着鲜味和腥味,活脱脱一个“鲜城”。著名的《十二月儿鲜》歌谣道出了其中妙处:

    万里黄海水连天,

    我家住在黄海边。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月月的个鱼儿离水鲜。

   

    正月里龙灯鱼儿来报喜,

    二月里刀鱼正当时,

    三月就黄花鱼儿上了市,

    红烧清炖随你意。



    四月里的鳓鱼大眼睛,

    五月里的马鲛正当家,

    六月里条鱼肥又大,

    老酒拷乐哈哈。



    七月八板九箭头,

    十月鲻鱼数铁头,

    十一月的带鱼白如银,

    十二月鲈鱼就最闻名。



    要吃鲜鱼就把网开,

    要吃的个龙肉呗自下海

    渔户的雄心比海大,

    金银财宝就捞回来。

  如东人除与海鲜结下解之缘外,还有茶。如东一带自古便有所谓“洗三”的习俗,即婴儿出生三天后,要用温水洗浴。第一道程序用茶泡水洗头,据说细伢儿用茶叶洗过头后,长大头皮发青(预兆健康),不易生头屑,还有“平肝火,抑性情”之效。成年之后,姑娘如若“吃了茶”,意味着“订了亲”;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喝茶称作“富贵茶”。旧时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城隍老爷被抬着上街巡行,也要喝茶,那称做“奠茶”。由于如东地处海边,井水、河水味较咸,天落水(雨水)就成了泡茶待客的上品。天水味清淡,在没有名泉、名瀑、名川、名水之地的如东,喝天水茶清甜、爽口、别有一番滋味。

如东过年习俗:
忙年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四日前,为过年的先期准备。农家开始做酒,店家开始进年货(特别是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以备旺市供应。手工业者则瞄准市场加工春节所需物品,如香炉、烛台、烀漏儿、碗架、锅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类也须及早准备。市面上渐渐热闹起来。为防火、防盗,集镇上夜间开始有人“打更”,过年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

  腊月二十四开始“掸尘”。即将庭院内外、家具用具全面清扫洗刷干净。掸去屋顶墙角的蜘蛛网、吊吊灰。铜锡制的香炉、烛台也用香灰擦得锃亮。室内窗明几净,家居焕然一新。从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扫卫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即掸尘、换衣、理发、洗澡4件事。
  “掸尘”过后,便正式“忙年”。农家开始宰杀猪羊鸡鸭、起沟捕鱼,蒸馒头、倒年糕、做酒。市镇人家也开始准备过年的菜肴。无论城乡贫富,几乎家家都要炒“福菜”。也有的煮鱼冻豆,为小孩炒花生、蚕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旧俗商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息业。年底前人们都要把节日期间各类物品采购齐全,俗谓“办年货”。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烛纸马之类,名曰“请大发”,然后是门神、对联、喜笺、鞭炮以及米、面、油、盐、酱、醋、烟、酒、糖等。过年是茶食的旺销季节。不少人都想用较少的钱购得尽可能多的花色茶点。茶食店家为适应群众需要,将各种花色茶食组合包装,质量高的组合叫“上杂”,一般的叫“中杂”,价廉物美,加上一种元宝形的竹篓包装,人见人爱。
  从腊月二十四起,商店开始结帐、收债,直收到除夕午夜。亲朋好友之间也开始互相馈赠礼品,无非是鱼肉糕馒烟酒之类,名曰“送年礼”。毛脚女婿则必送礼给岳父、岳母,且礼物多有考究。主要是酒、糖、鱼、肉,其余则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礼者亦有回赠。
  倒糕 
农家把蒸年糕称之为倒糕。蒸糕有糕模,糕模为正方形,内中又分若干长方形小格,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一般为“福、禄、寿、喜、财”以及“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之类。这糕模乡间少有农家自备,大多为蒸糕师傅为农户倒糕时带去的。市镇居民则自带米粉到蒸糕店加工。蒸糕师傅首先取一点食用“洋红”(一种红色添加剂)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内,然后在每个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满为止。再用一根细木条将其刮平盖上盖,就可移到锅上蒸了。几块糕模叠放在蒸锅上,锅中热水沸腾,待蒸气升至最上格,俗称圆了气。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此时在案板上摊一块大湿布,将糕倒扣在湿布上,“倒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一块块小长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现着红字,四边有红框框。待热气出尽,就手沾冷水,将两块糕无字的一面合在一起,就是一联糕。此糕又称磕粉花糕、磕箱糕。
  还有一种甑子糕,是本县曹埠、新店一带农家过年常蒸的一种糕。长长方方的,两端嵌有两道红纹杠杠,极像昔日农户家织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另外,掘东地区农户常蒸一种甑糕,糕体很大,约长40厘米,横截面也有15厘米见方,重约2公斤。蒸一条糕,能吃好多时候。
  蒸馍头 
腊月初,农家就着手把小麦磨成面粉。到腊月下旬,自选一个日子起馒头酵,即把准备好的酵水拌到面粉中去。这酵一定要起好。乡村有句俗话:要吃好馒头,多揣几拳头。意思是说起酵时一定要捏紧拳头用力拌揉,有的干脆用脚踩踹,以使面酵发得好,蒸出馒头圆浑,筋韧好吃。冬日天气冷,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坛内,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到了这天晚上面酵“长”了上来,就可蒸馒头了。民间习俗认为,蒸馒头最忌的就是来人。一来人蒸出的馒头就不那么圆浑松爽了,甚至结实夹生。所以在乡间,知道谁家在蒸馒头,一般人是不到这户人家去的。如实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场边喊一声主人,从不进屋。乡村人家蒸馒头也有左邻右舍合在一起蒸的。前一天,大家把面粉称好带来,在一户宽敞人家起酵。到蒸馍时,带来烧锅柴草。妇女们捏面酵,做馒头。若蒸带馅的包心馒头,就自带拌好的馅来。每一户的馒头落笼,都要拿出几个让大家品尝,看谁家蒸出的馒头松爽好吃。
  乡村人家蒸馒头大多是向别人家借的蒸笼,十几户人家中只要有一户有蒸笼就可周转了。到了腊月,备有蒸笼的农户就早早地把闲搁了一年的蒸笼洗刷干净,准备邻居们借用。笼主根据各户的预约排好时间表,一直蒸到腊月二十八九日。每户人家归还蒸笼时都不忘放满一屉笼的馒头,以表谢意。  
请大发 供纸马 
所谓“纸马”是旧时的一种祭祀用品,即用木刻版印在纸上的菩萨像,亦称菩萨纸。过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纸马店”,也是当地商业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到“纸马店”请年货,又称“请大发”。农村大户人家,腊月初就专程上街请年货。而镇上的商户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请大发”。一些老字号“纸马店”都有相对稳定的老主顾。这些店铺对主顾客户有一份明细清单,有针对性地及早准备,而且还根据需要主动为其配全相应的香烛祭品。
  请大发时,农村大户一般由两个人上街,请好后两人正好抬回家。中午纸马店还要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镇上大都是晚上打着灯笼请回家的。有的人家用笆斗抱回家,还有的人家用竹箩抬回家。所请的“纸马”有3种规格:油光纸做的为“上表”,六五边纸做的为“洋表”,最好的一种叫“描金龙表”,下边用“上额”做为脚子装好,供在圣柜上,甚为壮观。也有一种简易的只有二分之一大小,下边不用“上额”,而是用一点纸衬,这是普通百姓家所请经济型的“纸马”。
  请纸马的数量、品种因人而异。平时也有一些行业的祀神诞辰,则是各请所需。如正月初五“赵公元帅”生日,请财神;五月十三请“关帝”;五月十八请“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请观音;六月二十四请雷神等等。平时对号入座请“纸马”,同样大香大烛供奉,鞭炮齐鸣祈祷神灵保佑,消灾降福。除了“纸马”,还要配齐供神的香、烛、元宝、黄元等祭品。晚上请到家门口,先要把标有堂名的灯笼挂在堂屋门口。然后把所请的大发放在圣柜(摆有祖先牌位、佛龛的橱柜)当中。
  到除夕晚上首先挂好祖先的遗容,称为“挂容”(祖先的遗容由长房长孙沿袭保管)。同时按规矩摆好“纸马”,“家堂”必须供在正当中,其它按序摆放。再供上枣儿、柿饼、红糕、圣馒,点上大香大烛,燃放鞭炮,顶礼膜拜。第一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辈份参拜。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紧张,也要在春节前赶回老家,合家团聚,“慎终追远”。“挂容”后的祭祀,还要由长者细说家史。这不同于“清明”、“七月半”烧经的祭祀,而是一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一般的人家供奉纸马到正月十八(小落灯),即谢神。其时,先把祖先的遗容拿下来交由长房长孙保存好,然后把供在圣柜上的全部“纸马”放在天井当中火盆内,用柏树枝儿和黄表送其升天(焚化)。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灯之日才谢神送纸马。  
春联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旧时农村老百姓往往请识字的人现写春联。小镇时近年关,则常有私塾先生当街摆一小条桌,纸张笔砚置于案上,身后用细绳悬挂通用型的各式春联与福字供人自选,更多的则按买家要求当场代写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贴春联俗称“贴对子”,一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张贴。“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农家室内的米柜、粮囤,屋外的猪圈、羊舍,则大多倒贴一个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将“招财进宝”四字(均用繁体)以“进”字为依托,合成一个字,也有将“黄金万两”(均用繁体)上下钩连合成一个字,表达祈福求财的愿望。
  门神 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乡间的门神,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制,秦叔宝白脸,喜相,手执铁锏,贴于左;尉迟敬德黑脸,怒相,手执钢鞭,贴在右。除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武将门神还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等。武将门神之外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门神的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有的即为年画,还添加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谐音"爵禄福喜,马报平安",以祈求吉祥。门神、春联都是从桃符演变发展而来,从最早驱鬼避邪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形式。
  喜笺 
是如东颇具特色的春节喜庆点缀之物,属剪纸类,人工刻制。用红纸裁成长方形制,下呈穗状。小的宽约半尺,长近一尺,大的宽至一尺三,长可二尺,上边留出约四分之一不刻制,左右两边各留约八分之一不刻制,其余部分即为喜笺版心,所刻图案大多为菱形或云纹连续纹样,中间镂空,喜笺下缘刻成一排鼓鼓的菱形,如同一个个小灯笼。版心正中刻有“福、禄、寿、喜、财”、“新年大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招财进宝”等字样,一张一般只刻一字,四五张配成一套。除一般镌刻祈福求财、迎福纳祥之语外,喜笺也有刻制人物及吉祥物之类的图案。大的喜笺用于当街门楼、正屋大门、堂屋中堂等处,小喜笺一般贴于一般大门或房门门楣下缘,随风飘拂,与春联、门神相呼应。
  除夕守岁 除夕,如东人称为“三十晚上”。这天上午要对过年准备工作“查漏补缺”,中午要烧经祭祖。下午开始贴福字、贴对联、挂喜笺。晚上庆典活动则进入高潮。当天晚餐可算是全年最丰盛的。早就准备好的菜肴统统搬上桌,全家人吃团圆饭。当地人除夕夜多煮“元宝饭”,煮熟后,将饭盛起,再用文火熯锅巴至金黄色,状如元宝,亦谓“元宝锅巴”,留待明年享用,以图吉祥。
  除夕这天当地农家往往在灶盆中点芝麻秸“烤元宝火”,用猪头三牲烧“田头利市”,还到田头将晒干的稻根、杂草点燃,谓之“煨百虫”,使来年虫少而丰收。市镇上人家则于门前点“天灯” (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才停止) ,在院内烧柏枝、插芝麻秸(谓之“摇钱树”、“节节高”),并点宝塔香,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一些大户人家还点“大香”(实际上是檀香木,亦称印度香),香气浓郁醉人。
  过去旧俗,除夕日家家还要“打囤子”,用特制的圆底小蒲包装洋灰在屋里和院中打上一个个白色洋灰印,即囤子,寓意钱粮满囤,同时也有镇宅避邪之意。
  晚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去压岁钱以红纸包裹,放于枕边,次日即可随意花用,同时藏于枕边的还有花生、枣儿之类,谓之压岁果子。发过压岁钱,大人则吩咐小孩从明天(大年初一)起,要说顺遂话,其他话不准瞎说。有些人家还用草纸于临睡前擦拭小孩的嘴巴,为封其口。意思是万一小孩在新年头说漏了嘴,讲了不吉利的话,也等于放屁。而且春节期间“童言妇语,百无禁忌”,也没人去追究,对小孩更不打骂。
  春节 
初一的早晨,当家的男人首先起床。洗漱之后,在除夕晚上供奉的纸马神像及祖宗喜容(画像)前点香、明烛,摆上供品,开门放爆竹,谓之“开财门”、“接天地”。接着,女人、小孩先后起床,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在香烟缭绕中,晚辈向长辈依次下跪拜年。
 这些仪式过后,合家人吃团圆饭。大多数人家团圆饭为素食。荠菜、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寓含“聚财”与“代代富”之意。吃过团圆饭,小孩们就上街玩耍。街道上一些平日热闹的场所,这天都聚满人群,唱西洋景儿的,套无锡泥人儿的,捏面人儿的,扯扯笼儿(抖空竹)的,显得十分热闹。
  大人们吃过团圆饭之后,则在家里或打牌玩耍,或聊天闲侃,一般不外出串门,不探亲访友。如若出门,在路上与人相遇,都要互道“恭喜”,互祝“新年发财”。初一这天,女人不缝衣补衫,不拿笤帚,不洒扫庭院,不泼倒污水,不出炉灰,名曰“聚宝”。
  到了正月初二,一些行业与店铺(如鱼行、杂货店)的老板一大早就到店堂内烧利市,燃高香、点大烛,供奉财神。烧利市时,要供元宝鸡(公鸡),鸡头、鸡翅、鸡尾上均留有一小撮鸡毛,表示吉庆,另有猪头、鲇鱼(取其谐音“年年有余”之意)。老板向财神像磕头、跪拜,祈求新年新岁财运亨通。大的店铺在摆好供品之后,老板与管事账房及全体员工向着利市菩萨纸马三叩首,同时燃放鞭炮。中午聚餐,吃利市酒(鱼行则在晚上聚餐)。这一天,学徒进店首先要向师傅、师母拜年,师傅、师母分别发给红包儿。  有些人家,初二早晨敬过神后便开始走亲戚,上门拜年,吃年酒。到亲友家拜年要带礼物,比如茶食、糕点、烟酒之类。上门拜年吃年酒可一直持续到正月半前。有些平日不常走动的亲戚朋友,此时也通过拜年、吃年酒的机会互相叙旧,表示亲情友谊。
  正月初三,少数店铺陆续开门营业,但只有半天,下午便关门。做的第一笔生意,不管大小都叫“进财”,要用红纸包着,点燃香烛,敬供于财神像前。
  戏园与剧场大多也在初二、初三开始唱戏。为增加过年气氛,提高卖座率,常常上演的是《龙凤呈祥》,连唱好多天。
  正月初四商家盘货,为正式开张做准备。记录时首先要称草绳(象征千金)。杂货店先清点纸元宝,接下来才是盘点库存商品。
  初五为财神日。各店家一大早到店敬财神点大香大烛,烧芝麻秸儿摇钱树(即松柏树枝)、黄元、纸元宝,将过年请回的财神纸马一同焚化送上天,并撤除年三十供奉财神的桌位。过年的祭神活动就此结束。同时正式开门营业,晚上请店中员工与合家老小一同吃财神酒。
  店铺开了门,就来了舞苍龙、跳财神、唱道情、跳加官的上门乞讨之人。这些人头戴用纸糊的财神帽,身穿财神衣,有的面戴加官脸儿 (面具) ,或单独一人,或两三人结伴,手执写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的金元宝、银元宝,到店铺前边跳边唱边舞。唱词大多为“主家发财如涨潮,金银财宝动担挑”之类,唱得店铺老板心花怒放,忙拿出铜钱来施舍。这些人手接铜钱,口中道一声“恭喜老板发财”,再到另一家店铺继续讨要。
   上灯、落灯与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整个过程叫闹元宵或闹花灯,也有人称之为灯节。“上灯圆子落灯面”,这是如东地区欢庆元宵的饮食风俗。
  正月十三俗称“上灯”,从这一天到正月十八晚上都要在供奉的菩萨前点灯或在门上挂灯笼。上灯这天要吃圆子,表明闹元宵的序幕已拉开;正月十五是正日,各家都要设晚宴,吃熟茨菇、荸荠。传说吃了一年不生喉病。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制作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另一种是带馅儿的,可水煮、油炸或蒸。馅儿有荤有素、有甜有咸。甜的有豆沙、枣泥、芝麻屑、花生酥,加上糖、猪油及桂花等;咸的则是菜或是鲜肉的馅,别具一格。如用无馅元宵的做甜食,则要加入桂花糖、酒酿或赤豆、藕粉,入口甜糯喷香,还可驱寒。总之,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福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晚饭后,吃花生、百果,儿童骑马灯、拉兔儿灯或手持各式彩灯,这是闹元宵的极盛。乡间则烧田野杂草,名曰“放哨火”。到正月十八日为止,始称“小落灯”。晚上以面条敬神祭祖,将平时不再供奉的菩萨纸焚化掉,供奉的东西撤下来。落灯这天要吃面,落灯吃的面,一定要是长条细面,是希望元宵长驻,且有延年益寿之意。
  到二月初二为“大落灯”。这一天只以面条敬神祭祖,然后把天灯落下来焚化,至此过年的活动全部完毕。
  元宵期间,如东城镇街头巷尾,到处欢声笑语,人头攒动。民谚“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说的是看灯的人特别多,人、鬼 、神共乐的情形。灯彩的品种繁多,有人物灯,如“钟馗戏蝠”、“刘海戏蟾”、“天女散花”,等等;有动物灯如孔雀开屏、麒麟送子等;还有荷花等花卉灯,各种花灯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伴随着彩灯还有许多杂耍,如荡湖船、花担儿、踩高跷、泼花篮、渔翁斗蚌精等等。

东北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山东春节风俗特色有哪些?
答:1、贴春联、贴福。贴春联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2、辞灶。和其他地区一样,山东...

东北有哪些民风民俗?
答: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等。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1、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求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取代。),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

关于冬天的习俗
答:1、吃饺子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

山东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山东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吃艾鸡蛋、插艾蒿、带五毒兜、戴香包、画门符、采药、系五彩线、剪纸、拉露水、划龙舟等。端午食俗 和山东大多数地区用苇叶包粽子不同,在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人们用山坡上的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其形状有点像手掌,但比手掌要大。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采来晒干,用于...

东方有哪些习俗,在什么时间
答: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冬至有哪些风俗或者民俗活动
答: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在明、清就有了。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冬至团还可以用来祭祖和赠送亲友。4、苏州人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

冬季岁时有什么习俗?
答:冬季节气共有6个,分别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冬季岁时习俗有冬学、拜师活动,有放牛娃的有趣活动,还有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吃煲汤、做腊八粥、腌制年肴、尾牙祭等饮食习俗。 我国北方的冬季,虽然白雪茫茫,但户外活动依然很丰富,有狩猎、赶集,孩子们踢毽子、滑冰等。 相传东汉时期末年,“医圣...

冬至有哪些习俗?
答: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以下是关于冬至习俗的一些介绍:1. 吃汤圆:冬至这天,人们会吃汤圆,这是冬至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汤圆象征团圆和完整,寓意着家人团聚和幸福美满。2. 冬至祭祖:冬至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坟墓或祠堂,烧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