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选区依据 神狐的神狐海域

作者&投稿:撒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油气地质特征

(1)南海北部深水区可能存在三套烃源岩: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尽管这套烃源岩没有钻井钻遇,但是通过与邻区珠Ⅰ坳陷油田主要烃类来源的文昌组各种资料类比,判定深水区内存在始新统中深湖相烃源岩,沉积分布规模巨大;渐新统煤系烃源岩及半封闭浅海相泥岩烃源岩,已经为大量浅水区和少量深水区钻井所揭示,是崖13-1气田主力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Ⅲ型干酪根为主。

(2)深水区存在三套储盖组合:渐新统三角洲、扇三角洲或滨海砂岩与海侵泥岩储盖组合;中新统三角洲、滨浅海相砂岩及低位扇砂体与浅海—半深海相泥岩储盖组合;中中新统台地灰岩与上新统—第四系半深海相泥岩储盖组合。

(3)深水区存在多种类型的构造和地层/岩性圈闭:凹陷区及周缘发育的低位储集体可以形成大型岩性/地层圈闭;一些大型的构造圈闭:背斜、断背斜、断鼻等类型;南部隆起区可能存在一些潜山披覆背斜和礁构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深水地震资料的不足和部分地震资料深层反射品质欠佳,导致一些主要凹陷的深部结构和边界难以确认,缺乏大于500m水深的钻井资料,使研究难以深化。具体体现为:对深水具体凹陷生烃潜力和规模的认识有待深化;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有利构造带需要进一步研究,圈闭的确认尚不系统;深水勘探的商业风险特别高,深水钻井和开发工程费用高、技术复杂,油气勘探工程经济评价技术和方法有待深化。

(三)深水区实施战略选区工作思路

解决上述问题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加大勘探工作量投入,强化基础地质研究,准确确定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和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为深水区的勘探钻井部署提供可靠依据。要以资源评价为基础、区带评价为纽带、构造落实为重点,精细落实和评价有利目标,并优选有利目标实施钻探。不断总结成果和认识,滚动发展,以实现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西沙海槽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钟广见1,2 冯常茂2 张宝金2 韦振权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摘要 西沙海槽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接受了1500~8000m厚沉积,沉积层中部厚,南北薄,呈南北分带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下断上坳的特点,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样式以“多米诺式半地堑” 或“地堑” 为特征。盆地发育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断陷和中新世—第四纪坳陷两个主要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坳陷阶段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
关键词 西沙海槽盆地 深水区 地质构造
西沙海槽由于其特殊的构造意义,长期以来争论较多,但针对西沙海槽盆地的研究较少。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编制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1:200万)时利用重力资料圈定了西沙海槽盆地,并认为该盆地为陆缘张裂盆地[1]。姚伯初(1994)认为西沙海糟是一条印支时期的古缝合线,槽中沉积层多属新生代中、晚期产物,局部发育新生代早期沉积[2]。西沙海域是南海陆缘地堑系的组成部分(刘昭蜀,2002)[3]。万玲等(2009)认为在中西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块间发育一条东西向的西沙海槽断裂,西沙海槽在磁力上表现为条带状高值正磁异常带,空间重力异常表现出低值负异常带;地壳速度结构反映海槽内地壳较其两侧薄,下地壳下部存在异常高速层。海槽内地热流值较高,平均为78 mW/m2;反映这里是新生代的构造活跃区[4]。丘学林(2000)依据海底地震仪探测结果认为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呈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南北呈对称分布[5]。袁玉松等(2008)、张功成等(2009)将西沙海槽划分为琼东南盆地的长昌凹陷[6,7]。西沙海槽盆地到底是一个独立的沉积盆地还是琼东南盆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本文基于最新地震资料,认为西沙海槽盆地是一个新生代陆缘裂陷盆地。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地震折射波研究”(编号:41176056)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钟广见(1965-),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研究,Email:guangjianz@21cn.com
1 区域地质背景
西沙海槽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坡西段,西北与琼东南盆地接壤,东北与珠江口盆地相邻,南部为西沙群岛,跨越西沙海槽东部,水深介于200~3000 m之间,面积约2万km2,是一个深水沉积盆地(图1)。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是华南地块与南海中央海盆的衔接区,地壳厚度为14 ~24 km,属过渡型地壳,发育有中、新生代地层,由于地史演化和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其地层发育的程度、岩性、岩相均有较大差异。晚白垩世,西太平洋俯冲带发生后撤,欧亚大陆东南缘开始发生张裂并延续到古近纪(即古近纪),导致了一系列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这次构造运动-神狐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整个南海,形成了一系列大型陆缘盆地,如琼东南、西沙海槽、珠江口、尖峰北、笔架和台西南等盆地,这些盆地构造特点是:古近纪属于陆缘裂陷盆地,新近纪统一发展为陆架-陆坡坳陷盆地。而南海中央海盆的形成与演化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1 盆地位置图

2 盆地地质特征
2.1 沉积特征
西沙海域的西永一井揭示中西沙地块的基底为一套花岗片麻岩、石英云母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与昆嵩隆起相似。钻井资料显示,琼东南盆地前第三系基岩由古生界变质岩、白云岩和白垩系中酸性花岗岩、闪长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其岩性可以与海南岛的前新生代同期地层对比。从地震剖面揭示的基底反射特征看,西沙海槽盆地的基底可能与琼东南盆地一致。
在前新生代基底之上,盆地发育了自古新世以来的沉积,厚度介于1500 ~8000 m,其总趋势是中部厚,南北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及南部。从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中明显可以划分出两个构造层序(表1):Tg-T6,裂陷构造层序,其主要特点是断裂非常发育,控制地层沉积;T6以后,裂陷热沉降沉积层序,该构造层序中断裂很少发育,沉积主要由热沉降引起。
表1 构造层序表


古新世—始新世时期,仅在盆地中部接受沉积,发育陆相湖盆的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开始,海水全面侵入,广泛接受滨浅海相的沉积;自早中新世开始,直至中中新世,盆地转为陆坡深水沉积环境,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斜坡扇、深水扇以及浊积扇沉积;晚中新世开始,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沉积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图2、图3)。
2.2 构造特征
成熟的裂陷盆地大体要经历张裂和裂后两个阶段(茹克,1990)[8]。西沙海槽盆地以T6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序,整体表现出下断上拗的特点(图2、图3)。下构造层代表早期张裂作用形成半地堑充填的产物,充填了裂陷构造层序;上构造层是坳陷作用的产物,充填了裂陷后热沉降沉积地层。
盆地整体呈北东东走向,受断裂体系的控制,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北部断阶带、中部坳陷、南部断阶带、东部斜坡带以及南部坳陷等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图4)。二级构造单元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带特征,这与南海北部的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相似。
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取决于构成盆地的主干断层及其断层组合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的差异导致伸展型盆地的构造样式的不同。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 “地堑与地垒”(graben and horst);由旋转正断层控制的 “多米诺式半地堑系”(domino half-graben system);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 “半地堑”(half-graben)或 “滚动式半地堑”(rolloverhalf-graben);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 “复式半地堑”(half-graben andramp-sag)(陆克政,2006)[9]。从地震剖面特征看,西沙海槽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样式以“多米诺式半地堑” 或“地堑” 为特征(图2、图3),其构造变形的主要机制是简单剪切变形。半地堑内部差异沉降显著,充填地层的反射结构表现为向边界断层发散、向斜坡带收敛的楔状结构;沉降作用主要由一组边界断裂控制。
控制半地堑或地堑发育的主要断层有F1、F2、F3、F4、F5。

图2 西沙海槽盆地A-A’剖面结构图


图3 西沙海槽盆地B-B’剖面结构图


图4 西沙海槽盆地构造图

F1:为盆地北部边界断层,走向NEE,倾向S,延伸长度近60 km,断层垂直和水平断距分别为142~3113 m和375~2400 m,上升盘新生界厚约448 m,下降盘厚3467 m。断层为上缓下陡的正断层(图3)。断层上升盘为古隆起区,缺失T6-Tg地层,断层不发育;断层下切入基底,对T6-Tg各套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极明显。该断层形成于早渐新世,具同生性质,其主要活动时期为早渐新世—中中新世。
F2:为盆地北部边界断层,走向NE,倾向SE,区内延伸长度为120 km,断层垂直和水平断距分别为568~2694 m和925~4850 m,上升盘新生界厚约694 m,下降盘厚4366m。断层为上陡、下缓、中间微凸的正断层(图2)。上升盘缺失T6-Tg地层;下降盘对T4-Tg各套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明显。该断层形成于早渐新世,其主要活动时期为早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终止活动于中新世晚期。
F3:总体走向NE,倾向NW,区内延伸长度约150 km,断层垂直和水平断距分别为559 m~2235 m和475 m~2850 m;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为较为陡直的正断层(图2、3)。西段为盆地南部断阶带和中部坳陷的边界断层,中段有岩浆活动,分隔中部坳陷和南部坳陷,东段走向变为NWW,盆地东南部的边界断层。断层下切入基底、上切穿至海底,下降盘有岩浆侵入活动,火成岩体切穿T8,使T7-Tg地层上隆弯曲。该断层形成于古新世,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古新世—晚渐新世。
F4:走向NWW,倾向NNE,区内延伸长度约50 km,为盆地南部边界断层。断层垂直和水平断距分别为2900~4710 m和3775~5225 m,上升盘新生界厚约400 m,下降盘厚4669 m。断层为上缓、下陡、中间凸起的正断层(图2)。断层上升盘为古隆起区,缺失T6-Tg地层。断层下切入基底、上切穿至T0,对T4-Tg各套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极明显。该断层形成于古新世,至今仍在活动,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古新世—中中新世。
F5:为盆地西南部边界断层,走向NW-NWW,倾向NE,区内延伸长度为100 km,断层垂直和水平断距分别为677~1222 m和725~2600 m,上升盘新生界厚度669 m,下降盘厚度1790 m。该断层形成于古新世,至今仍在活动,具同生性质,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古新世-中中新世,中新世晚期以来活动性很小(图5)。

图5 西沙海槽盆地C-C’剖面结构图

2.3 构造演化
根据地层、构造特征,西沙海槽盆地可划分古新世—渐新世断陷和中新世—第四纪坳陷两个主要演化阶段。
2.3.1 断陷演化阶段
古新世—始新世初始断陷期:本期对应于神狐运动及珠琼运动第一幕。受太平洋-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NW向拉张应力场及印度-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产生的近SN向拉张应力场的联合作用,西沙海槽盆地发生张裂作用,同时造成盆地一些古近纪NE、NW向断裂的复活,如盆地南部边界断层F3和F4开始活动,发育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沉积等。本期沉积地层分布范围较局限,主要位于现今的中部坳陷和南部坳陷;盆地两侧的神狐隆起和南部隆起基本暴露水上,为物源供应区。本断陷期盆地中部沉降量约为900 m,沉降速率为和30 m/Ma(图6),反映总体构造活动不算强烈,沉降幅度表现为西强东弱。盆地总体表现为东断西超的半地堑。
渐新世快速断陷期:渐新世早期发生珠琼运动第二幕,西沙海槽盆地沉降迅速加快,海水涌入盆地,沉积范围扩大,充填了一套滨浅海相沉积。盆地西部下渐新统( )沉积厚度达1 500 m,沉积速率接近250 m/Ma,为盆地各时期最高;东部沉降强度仍比西部要弱得多,下渐新统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约为680 m/Ma和110 m/Ma,仅为西部的一半(图6)。盆地北部边界断层F1、F2于早渐新世开始活动,奠定盆地总体构造格局,整个盆地转变为双断式地堑(图7)。
晚渐新世,受南海运动的影响,海水漫过神狐隆起区和南部隆起区,盆地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整个调查区范围内均发育该期沉积地层。盆地西部沉积速率较前期相比稍有减小,但仍然较高,约为160 m/Ma,沉积厚度近1000 m;东部沉积速率与前期基本相同,约为110 m/Ma,沉积厚度近700 m。晚渐新世地层沉积环境与前期相同,为滨浅海相沉积。

图6 西沙海槽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上)和沉降速率(下)

在晚新世末期调查区发生由挤压作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形成西沙海槽盆地T6破裂不整合面。受本次构造运动影响,T6-Tg之间的地层发生褶皱弯曲,盆地东部表现尤为明显,盆地西部地层变形相对较弱(图7)。
2.3.2 坳陷演化阶段
早-中中新世快速沉降期:早中新世,随着南海中央海盆扩张作用的停止,膨胀的异常地幔伴随着快速热扩散作用而逐渐收缩,地幔岩石圈也随着地幔由浅入深冷却加入而逐渐增厚,导致区域性的均衡沉降,西沙海槽盆地从早中新世开始进入了典型的裂后坳陷期。该期盆地沉降速率逐渐加快,海水上升,沉积环境演变为开阔浅海-陆坡半深海。盆地东部和西部早-中中新世地层沉积速率分别约为40 m/Ma和60 m/Ma,沉积厚度分别约为550 m和820 m(图6)。本期盆地东部和西部的断裂活动略有差异:东部基本没有发育新的断层,早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减弱甚至停止(图7);而在盆地西部,除早期发育断层继承性再活动以外,在坳陷边缘新形成一系列倾向坳陷中心的NE向正向正断层(图7)。

图7 西沙海槽盆地A-A’测线构造发育演化剖面

晚中新世—第四纪稳定区域沉降期:晚中新世开始到第四纪,调查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沉积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东部和西部地层沉积速率分别为56 m/Ma和60 m/Ma,沉积厚度分别约为580 m和630 m。南部边界断裂F3持续活动至今,但由于盆地远离物源,断层上、下盘沉积地层厚度相当,断层活动对沉积控制作用弱,仅对海底地形起控制作用(图7)。
3 结论
西沙海槽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南部断坳、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一样,是一个发育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上、下两套构造层序,呈下断、上拗特点。控制盆地发育的主要断层有F1、F2、F3、F4、F5,空间上盆地呈南北分带特征,以 “多米诺式半地堑” 或 “地堑” 为特征。盆地发育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断陷和中新世-第四纪坳陷两个主要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坳陷阶段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从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看,西沙海槽盆地是一个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参考文献
[1]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编.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1 :200万).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
[2]姚伯初,曾维军,陈艺中,张锡林.南海西沙海槽一条古缝合线[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3.p:1~10.
[3]刘昭蜀,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p:1~502.
[4]万玲,曾维军,吴能友,姚伯初,朱本铎,陈泓君.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J].中国地质,2009,6.p:564~572.
[5]丘学林,周蒂,夏戡原,苏达权,吴世敏.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J].热带海洋,2000,4.p:9~18.
[6]袁玉松,杨树春,胡圣标,何丽娟.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J].地球物理学报,2008,3.p:377~383.
[7]张功成,刘震,米立军,沈怀磊,郭瑞.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沉积演化[J].沉积学报,2009,8.p:631~641.
[8]茹克.裂陷盆地的半地堑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0,4.p:1~10.
[9]陆克政.含油气盆地分析[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p:67.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Xisha Trough Basin
Zhong Guangjian1,2,Feng Changmao2,Zhang Baojin2,Wei Zhenquan2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2.Guangzhou Marin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Xisha trough basin located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adeepwater Cenozoic basin.Basin’s sediment thickness is among 1500~8000m,the sedimentarycenter located in the central of basin and sediment thickness become thinner to north and south.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north-south zonation features.Seismic profil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layer,the upper is subsidence-layer and the lower is rifting-layer.The structuralstyle during the period of rifting was“domino-style half-grabe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half-graben controlled by major faults(F1,F2,F3,F4,F5).The evolution of basin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underwent rifing through Paleocene-Oligocene and accepted la-custrine facies sediments,the second stage underwent subsidence through Miocene-Quaternaryand accepted shallow or half deep-sea sediments.
Key words:Xisha trough basin Deep 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

从1999年开始至2007年的九年间,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人员为代表的广大的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完成了南海北部4个海区共1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与研究,证实了我国海域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并初步圈定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最有利的重点目标区。2004年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上,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就被列为中国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新领域之一。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设立《海洋油气新区调查》项目,重点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南黄海盆地北部和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等地区开展前期战略性调查研究工作。南海北部陆坡作为我国开展深水区勘探的首选目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式启动海洋油气新区战略性地质调查。在国家设立专门项目开展这一资源调查的同时,“863”计划及时启动了“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课题研究,从地震识别技术、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综合评价技术和保真取样技术4个方面全面开始了高技术的探索。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吴能友博士牵头下,展开科技攻关。到2005年,最终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系列,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高技术支撑。2004年,中德两国展开政府间合作,在南海北部陆坡开展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德两国科学家利用先进的调查船——德国“太阳号”开展代号为SO177航次的海上科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发现了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自生碳酸盐岩等一系列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但没有获取到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成为参与这项研究的中德两国地质学家们的一个遗憾。2005年国土资源部也将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的白云深水区列为我国六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之首。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认为,南海北部海域在海底浅表层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条件并不优越,通过地质取样这一手段获得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从2005年开始,选定目标实施钻探,成为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新任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通过多年的调查,确定的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区与“太阳号”所发现的大片碳酸盐岩结壳的区域是吻合的,这更加肯定了他们对天然气水合物发现目标的认识。担任“太阳号”SO177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的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当时的总工程师黄永样,他充满信心:“下一步要打钻,这里应该是我们布孔的位置。” 后来,为了调查研究一种新的类型,神狐海域又成为新的目标,这里从2003年展开区域概查,已经发现了显著的地球物理标志BSR。经过近两年的技术、商务等准备,最后选定辉固国际(香港)集团公司承包海上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 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斗,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从“零”开始,终于首钻成功获得实物样品。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国人没有经验。因此,调查工作借鉴了油气勘探工作的一些步骤和方法,通过区域概查展开,在发现异常后,再对重点区域展开进一步调查,确定靶区,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目标从南海北部的广大区域一步步缩小到重点目标区。 同时,他们不断学习应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广泛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手段综合调查方法,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了由深至浅,最后到海底表层所存在的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多层次、多信息异常标志,包括深部似海底反射(BSR)、空白带(BZ)、浅部气烟囱、海底微地貌、碳酸盐岩结壳、底水及沉积物地化异常四位一体的充分证据,有力证实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存在。作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基层科技人员,从项目成立之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金强和他的研究室科技人员们一直专注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和解释工作,他自信地说:“目前世界上已经证实可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在南海北部都得以发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及国内其他相关单位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对天然气水合物技术方法、环境效应、资源综合评价和勘探开发战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调查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支撑。 国家“863”计划对这一新型后备能源的勘探给予了持续不断的支持。1998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光学在“863”经费的支持下,展开对国际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测关键技术的预研究。 深邃的海底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形成的最佳场所。地球有70%以上的面积是海洋,科学家们分析认为,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中有条件成矿的面积约占全部海洋面积的30%以上。目前,全球已在100多处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存在,但却仅在其中15个地区通过钻探和表层取样获得实物。在南海南部,去年由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综合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实施钻探,但没有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因此,要准确钻中目标,获取到冰雪状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为提高我国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目标的命中率,2005年,“863”计划紧急启动了“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钻目标优选关键技术”研发课题,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张明教授牵头,和中国地质大学一起展开攻关。 当时,国内并没有针对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目标的调查手段和现成的方法,就连国外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质性内容。同时,还受限于现有的技术装备和调查条件,课题组大胆提出了单震源单电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调查方法,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提高定位精度,在采集、处理技术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最终取得了高质量的三维成像效果,将二维地震识别技术发展为三维地震识别技术。试验成功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迅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南海神狐海域目标区,将钻探目标从140多平方千米的海区靶区,最终精确为2个目标区块的8个钻探井位。 在高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在实施的第一个钻位胜利实现突破,成功获取到斑点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令第一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海启博士更为欣喜地是:“在第一航次28天完成的4个钻位中,我们在两个钻位上实现了突破,两处所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均高于美国布莱克海台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最高达43%。仅仅在一段直径5.6厘米、长约40厘米的沉积物中就收集到26升纯度高达99.7%的甲烷气,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都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全新类型。”高纯度的天然气在实验室点燃,跳动的蓝色火苗点燃了中国人的新能源梦,展现了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巨大的资源潜力。 同时,钻探结果显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根据地震资料解释预测的BSR及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层位与实际基本吻合。这说明,经过九年艰苦勘探,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所建立的地震解释速度模型是正确的,它证实了我国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所取得的地质勘探基础资料的准确性,显示出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所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和调查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06年我国南海东北部陆坡深水区发育厚层中生界及古近系的尖峰北盆地和笔架盆地,油气前景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海洋油气新区项目的最新成果。07年,中国科学家初步认为,中国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是以,饱和度非常高,显示出中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初步预测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均匀分散的状态,成层分布,已发现的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厚度较厚,最大厚度达25米水合物总资源量可能大于100亿吨油当量。08年,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国家专项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首批验收的4个项目均获得油气重大发现,其中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具备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前景和潜力,这是我国海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天然气发现,是我国深水勘探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中海油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的系统研究,取得多项油气地质新认识和深水勘探技术新突破。为进一步验证优选出的有利目标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选择其中之一的白云凹陷目标区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获得了我国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气发现,资源量约1100亿立方米至1700亿立方米,初步展示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具备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前景和潜力,也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09年10月,我国第一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仑头码头鸣笛,正式入列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队建制。海洋六号”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它将以海底可燃冰资源调查为主,兼顾其他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它的入列,将加快我国海洋可燃冰调查步伐。10年12月30日,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通过终审。《报告》显示,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研究人员在140平方公里的钻探目标区内,圈定出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科考人员对含可燃冰样品气体组分及同位素分析表明,钻探区可燃冰富集层位气体主要为甲烷,其平均含量高达98.1%,主要为微生物成因气。除此之外,相关部门着眼未来,积极探讨海底可燃冰安全环保开采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相信不久的将来,沉睡在海底千百万年的可燃冰终将浮出水面。

重要矿产潜力分析
答:从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还处在中期,其中老油气区已经达到勘探成熟期;西部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刚进入勘探中期,部分盆地还处在勘探初期;海洋大区油气勘探工作程度总体上还处于勘探初期。青藏油气区、南方油气区、南华北油气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南沙海域、东海西部和东南部、黄海油气勘探工作...

东海黄海地理位置对潜艇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在剖面上呈“U”字形;海槽西侧呈阶梯状下降,水深从700米加深至1,900米。冲绳海槽以东为琉球群岛等岛屿在水下的岛架,其宽度在九州岛处为30至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至20海里;该海域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东海浅水区和深水区的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均匀,深水区的下层则...

墨西哥湾北陆坡区冷泉碳酸盐岩脂肪酸及碳同位素特征
答:墨西哥湾北部陆坡与冷泉活动相关的水合物、冷泉碳酸盐岩和冷泉生物群(包括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及其生物标志物)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4-5,10,14-15,18-23],但有关下陆坡深水区的工作较少,尤其是缺乏冷泉碳酸盐岩中保存的微生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物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墨西哥湾上陆坡GC 185区Bus...

笔架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答:笔架盆地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年来开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油气资源调查所圈定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位于水深1000~3000m的陆坡上,地形变化大。20世纪80年代吴进民[1]利用重力资料初步圈定了笔架盆地区,对该盆地的进一步了解是从2003年开始,深水油气资源调查发现该盆地发育较厚的新生代沉积。本文利用最新地震调查资料,分...

(一)盆地类型及特征
答: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主要沉积物是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系,在深水区放射虫硅质岩和深海红色泥灰岩、白色细粒灰岩有所增加,当有大河注入的海域时,可以发育三角洲的深海扇。 图9-6 大陆堤生长剖面示意图 (据Dickinson,1976) (图中短线为沉积界面,①-⑩是堆积层序顺序) 现今大西洋两岸分布有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实...

黄海与东海的比较
答:在黄海沿岸浅水区,底栖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广温性低盐种,基本上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暖水性成分。但在黄海冷水团所处的深水区域,则为以北方真蛇尾为代表的北温带冷水种群落所盘踞。因此,从整个海区来看,底栖动物区系具有较明显的暖温带特点。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

浅水区天然气藏地质条件
答:钻探证实,天然气沿断裂带从深部向上运移,部分断裂依然存在着热流体的活动,地震剖面上形成了由下而上的模糊带,含气的浅层亮点异常出现在断层顶部,形成所谓的“红旗飘飘”异常现象(图4-60),表明该区天然气运移活跃。在白云深水区有许多浅层亮点分布(图7-3),利用亮点分布可圈定油气上窜活动的...

发挥的主要作用
答:根据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成果,石油企业调整了勘探方向,陆续将勘探重点转向海域、海相地层和深部资源丰富地区。战略选区项目,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荔湾3-1-1取得重大天然气发现后,又部署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新认识,落实了一批重点有利目标区。据此,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白令海详细资料大全
答:浅水区和深水区通过阿留申群岛之间的各海峡与太平洋相通。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物质组成,每年输入的沉积物约有3亿吨~4亿吨。沉积物的分布随地形而不同,陆架多砂砾,陆坡多粉砂,深海盆主要为粘土质的矽质软泥,南部海区多含有火山物质。 白令海的海底可分为两个区域。东北半部完全为陆架,是世界上最...

海底地形的中国海底
答: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东海大陆架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