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研究其历史性和文学性 史记。李将军传中的表现手法

作者&投稿:东野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文学性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历史性
  赞德 鸣冤 抗争——读《史记 李将军列传》
  梁启超曾批评“旧史官纪事实而无目的”,独推重《史记》的“怀抱深远之目的”。而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就是表现其理想、是非与褒贬。他虽守着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自称“述故事,整齐其列传,非所谓作”,但在史料的选择、编排上颇费苦心,故能成一家之言。这可以在《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中得到全面体现。
  茅坤曾云:“(李广)乃最名将,而最无功”,然而在《史记》中,他却独受重视。
  1.《卫将军骠骑列传》记录了“其(卫青)裨将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而独“为裨将者曰李广,自有传”。程不识与李广经历及地位均相当,但程不识只附于《李传》中简单提及其生平,与李广单独立传有天壤之别。
  2.《史记》所载历代良将大都在篇题中直书其名,即使传主曾被封侯拜官,而以封号爵位为篇名,也在传文开首直呼姓名。李广官不过前将军,而得传名《李将军列传》,且在传首被司马迁称为“李将军广者”,可见作者对其敬重有加。
  3.李广与卫青都与匈奴作战,李广作为裨将,其传在《匈奴列传》之前,而卫青作为大将,其传反在《匈奴列传》之后,可见司马迁对两者的褒贬。
  司马迁对李广如此青睐,有几层原因。究其最表层原因,或说司马迁能够也已经通过文字传达的,是他写作《史记》列传的总意旨。
  司马迁自称他的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对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际)又在社会总结(古今之变)之先。并说要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立传,可见《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推崇人格美。《太史公自序》作《史记》篇目提要中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这指明了司马迁为李广作传是因其仁、勇的为人,这与“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的徒为其战功大不相同。
  司马迁曾在《报任少卿书》中表明他所推崇的人格美:“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李广作为武将,“善射”且“专以射为戏,竟死”,并依靠善射屡屡解困克敌,全赖“修身”之功;治军既宽缓不苟,又廉洁奉公,“得赏赐皆分麾下,饮食与士共之”,颇得“爱施之仁”、“取予之义”;杀霸陵尉,宁死不愿复对刀笔吏,有耻辱心,故有以寡陷众而不乱之“勇”;文帝为之哀,公孙昆邪为之泣,单于素闻其贤,“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立名于天下久矣。李广身兼五善,正是司马迁心中的理想人格,难怪传末一连串赞词,无一字涉及其它。司马迁写《卫将军骠骑列传》,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的军功,而对于他们的为人,司马迁认为足可列入《佞幸列传》,只配列于《李传》之后。

太史公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铁一般的文骨和强烈的真挚感情,这并不矛盾。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憎恶之情却也并没有影响他对战争的写法,他看不起萧何,但却很客观地写了他等等。

在对李将军的描写中,初看时觉得比较乱,但是看到次数多了,慢慢地感觉就不一样了。李广是一个平民英雄,没有什么太大的丰功伟绩,有的是在国家最困难和民众最无助时对匈奴作战的坚持,他给了汉人们希望。当大汉终于强大到要还击的时候,他也老了,最终于悲情谢幕。我觉得司马迁在写他的时候,更多得带有平民立场的感情。就像对灞陵尉这件事上,他没有写一个评价的字,但是并不是说他没有进行评价,否则的话不会这么突兀地来上一段,后面接着就写到了他不封候的原因,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突出他的气量不够。他在写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时已经着重提到了杀降卒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他虽然没有在这里写,但是这确是不写而写,只要细读都能感觉出来。这看似平淡的处理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作者对李广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若是单篇来看,也丝毫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否定的话语,等等。而他对李将军的赞扬却如同平民一样的真挚感情不过用上华丽的辞藻。而其后对不管是对于卫青还是李广利等,都是客观地描写其战史,但若读过后,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于战争所持的大的否定态度,还是能看到不写而写,这就是太史公。

《史记 李将军列传》运用了那些方法,来刻画李广人物形象的?~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通过这些描述,文章表现了李广战绩卓著,却长期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
同时也揭露出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同时,文章真正写出了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的广大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载以下读此传时还有“英风如在”之感。

扩展资料: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
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才气名声远不如李广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
这两段文字都体现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铁一般的文骨和强烈的真挚感情,这并不矛盾。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憎恶之情却也并没有影响他对战争的写法,他看不起萧何,但却很客观地写了他等等。
在对李将军的描写中,初看时觉得比较乱,但是看到次数多了,慢慢地感觉就不一样了。李广是一个平民英雄,没有什么太大的丰功伟绩,有的是在国家最困难和民众最无助时对匈奴作战的坚持,他给了汉人们希望。当大汉终于强大到要还击的时候,他也老了,最终于悲情谢幕。我觉得司马迁在写他的时候,更多得带有平民立场的感情。就像对灞陵尉这件事上,他没有写一个评价的字,但是并不是说他没有进行评价,否则的话不会这么突兀地来上一段,后面接着就写到了他不封候的原因,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突出他的气量不够。他在写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时已经着重提到了杀降卒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他虽然没有在这里写,但是这确是不写而写,只要细读都能感觉出来。这看似平淡的处理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作者对李广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若是单篇来看,也丝毫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否定的话语,等等。而他对李将军的赞扬却如同平民一样的真挚感情不过用上华丽的辞藻。而其后对不管是对于卫青还是李广利等,都是客观地描写其战史,但若读过后,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于战争所持的大的否定态度,还是能看到不写而写,这就是太史公。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_百 ...
答: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

李将军列传的写作特色
答:《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

论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答: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

史记。李将军传中的表现手法
答:太史公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铁一般的文骨和强烈的真挚感情,这并不矛盾。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憎恶之情却也并没有影响他对战争的写法,他看不起萧何,但却很客观地写了他等等。在对李将军的描写中,初看时觉得比较乱,但是...

李广文言文运用对比
答:1. 《李将军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①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高强,伤中贵人,杀其骑将尽,李广亲自射匈奴射 雕者,杀其二人,活捉一人通过对比,刻画李广的射技更高强 ②与部下的对比, 李广射杀匈奴射雕者后, 突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 敌多双方力量十分悬殊, 部下担心万一有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李...

举例说明《史记》中塑造人物形象是运用到的艺术性手法
答:2、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3、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物...

以李将军列传为例,简单的试论史记刻画人物的特色
答:但是皇上就是对他不赏赐,而且还加罪于他。史记写人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直接描写,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喜恶,你可以去看看一篇资中筠的文章《无韵之离骚》其中有句话是“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而且此文中也有提到李将军列传的。

司马迁为何为李广立传?在这篇传记中,他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

《史记》和《汉书》人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答:第二、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清洁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第三、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第四、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汉书》的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第二、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

《史记》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