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孔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ideology这个字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science of ideas)。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意识形态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
  
  
  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斗争,构成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社会形态更迭时期,新旧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的斗争尤为激烈。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性。不同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都是私有制的反映,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有着根本区别,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如同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被幻想束缚,很难对生存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弗洛姆认为这种幻想是由“意识形态”造成的。意识形态的功能有:①制造并传播种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的思想淹没于其中;②把现在的真相压入到无意识中去,阻止人们去觉察事实的真相。
  意识形态就是一种非常广义的价值观。
  
  意识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什么是文化?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
  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对周围事物(宇宙苍生)的认识态度。
  而意识形态就是一个全面的概括。
  意识,既是(自我)定位。
  形态,既是形状,结构。
  根据字意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形状结构的接受或定位。
  所以更简单的解释是:我认可的,符合我生活习惯的就是我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个越是深思,越是模糊的词汇。
  
  意识形态与物质一样,是维持每个人基本行为的一种必需品。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与人的成长环境(包括教育,家庭,朋友等)有关,是人行为的准则,是人的处世准则,是一个框框,决定人的行为,通过人的行为来表达。举一个例子,意识形态就象基因,你一般看不见,但基因能决定使你的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及蛋白的表达。每个人都是一个平衡体,有物质上的平衡(使你的身体健康),还有精神平衡(使你的心理状态稳定)。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处理事情,因为他是没有立场,没有立场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人本身。
  
  何谓意识形态之争
  
  全球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瞩目的一个问题。它决非单纯的学理探究,而是切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全球化意味着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关联使人类活动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在时空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个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本文试图就全球化引发的意识形态斗争作一些探讨。
  一
  一般认为,全球化肇始于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是全球化的开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和壮大,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使得资本冲破国界,闯荡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将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缩小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到了本世纪六十年代,国际经济分工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九十年代,除了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这两个特点更显著外,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也引人瞩目。现代的通讯,如国际互联网,使“地球村”变得比以往更加狭小。正是在九十年代,人们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并进而提出了 “全球化”的概念。
  所以,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有两个前提:经济上的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
  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人们在不自觉中把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概念混同起来。全球化这个概念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概念同时提出的,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即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其为人们广泛承认的客观标志:国际分工、跨国公司、资金的全球大规模流动,而且这样的一些特征仍在深化中。那么,全球化这个概念有什么客观标志呢?全球化不仅仅指全球经济一体化,还包括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国家主权的逐渐消失和全球文化的形成。但国家主权的消失和全球文化的形成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他们的确凿标志,它们只是人们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客观过程,而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一种预估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概念和全球化这个概念同时提出的原因。(作者倾向于使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概念,但考虑到全球化概念被广泛使用,为讨论的方便,仍多处使用这个概念。)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客观过程和全球化这样一个仍处于纸上谈兵的主观概念混为一谈,利用了全球化概念的主观性,把他们心目中未来的世界模式说成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把它们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强加于世界,从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为自己捞取最大的好处。所以,关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斗争首先就表现为对全球化的理解上。
  三
  全球化的另一个意识形态争论便是如何看待“民族—国家”,或民族主义问题。西方的舆论将民族主义看成是当今世界的大敌,更是全球化的大敌,如《经济学人》警告说:民族主义会妨碍在亚洲的自由贸易,而且民族主义对“全球公司”扩展的威胁比暂时的资本短暂更甚。(注:“全球化·市民社会·民族主义”,载《哲学研究》1999.12。)
  民族主义作为人的基本情感有其存在的合理根据。只要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的情绪必然存在。我们反对那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一种族主义。但既然民族—国家是一个客观存在,为什么一种合情合理的人类基本情感却遭到横加指责呢?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将导致民族—国家的消亡。西方学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的描述也承认,全球化并不凭借这种优势消灭国家,只是国家与资本将处于互惠关系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难道不会对国家的某些主权产生影响,从而削弱主权国家的某些权力吗?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设置的一个意识形态陷阱。这些被削弱的权力交给谁呢?交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警察自居,它们把自己当成国际社会的代名词,对不符合它们意愿的国家和民族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成了世界的恶霸。全球经济一体化根本不可能对主权概念提出挑战,即使跨国公司的活动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有超出本国政府控制的可能,但当它们对国家主权产生威胁时,一国政府还是有能力控制它们的,所以这些活动没有对国家主权概念提出挑战。(注:如马来西亚对进出资金的管制。)所谓民族—国家已开始过时,民族主义成了世界的威胁不过是西方国家捏造出来的谎言。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主义观念的形成恰好是在地理大发现,即全球化开端以后,即使我们不能说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但全球化完全可以和民族—国家并行不悖。
  民族主义作为民族对自身的意识,是民族存在的客观反映。西方国家为了推行其霸权主义,就要对这样的意识进行瓦解和消灭,所以,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入侵和反入侵。
  不同文化在空间上的接触和交流,其结果总会使原有文化产生一些变化。但西方国家却有着深深的文化优越感,它们对于异质文化采取了连根拔起的态度,企图在全世界实现西方的意识形态化。他们的主要策略就是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各种文化的在空间

历史唯物主义是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参考资料: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http://www.fguir.com/article/2006-3-28/19100-1.htm〕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是诸多哲学家描述的

意识形态(ideology)

阿尔图塞(Louis Althusser)
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像性关系的再现。
为了说明我关于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议题,我将首先提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否定的,另一个是肯定的。第一个主题涉及到用意识形态的想像形式来"再现"的对象;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主题一: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存在的真实状态的想像性关系。
……当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不与现实对应时,亦即承认意识形态构成了一种幻觉时,我们就是认可了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它们只需被"解释"为发现了隐含在那个世界想像的表象后面的世界之现实(意识形态=幻象/暗示)。
主题二:意识形态有一个物质的存在。
在说到那些看来塑造意识形态的"观念"或"表象"但却没有一个观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则是一个物质存在时,我已经触及到这一主题。我甚至提出,"观念"的观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现在"观念"的意识形态中,或意识形态的某种意识形态中,这里我要补充说,它只出现在自科学涌现以来似乎就奠定了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之中,亦即出现在科学实践者在其自发的意识形态中向他们自己展示(真实或虚假)的"观念"之中。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意识形态特别指涉在表意层面上展开的权力斗争的方式;尽管这种表意活动卷入了各种霸权过程,但并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处于维持统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通过设置一套复杂的话语手段,意识形态把事实上是党派的、论争的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价值,显现为任何时代和地点都确乎如此的东西,因而这些价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变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一个话语问题,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问题,而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所叙说的命题问题)。意识形态也不只是一个偏向性的、偏见性的和党派性的话语问题,尽管没什么人类话语不是这样。
意识形态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的贯穿在并奠基于我们实际陈述的那些价值观结构,我说的是在其中我们言说和信仰的方式,它们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有关……亦即情感、评价、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们与社会权力维系具有某种关系。

吉尔兹(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决定因素而言,存有两种主要的路径:利益论和张力论。在前者看来,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而对后者来说,意识形态则是病症和处方。以利益论来看,意识形态的主张要在争取优越的广泛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据张力论,则是在修正社会心理失衡的漫长努力背景中来考察。在前一种背景中,人们是追逐权力,在后一种背景下,人们则是逃离焦虑。
尽管有其他差异,但所谓认知的和表现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信息的外在资源,人类生活正是依赖这种资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们是感知、理解、判断和运作世界的超个人的机制。文化的种种模式--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科学的和意识形态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序";它们为社会的和心理过程的组织化提供模板或蓝图,就像遗传机制为有机体过程的组织化提供了这样的模板一样……人这种制造工具、会笑和会撒谎的动物,也是未完成的动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我完成的动物。人是他自我实现的主体,他从符号模式建构的一般能力中创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说,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正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社会秩序的图式意象的建构,人才使自己无论好歹地成为一种政治动物。
作为文化系统,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应在其分别表征的总体情境的不同符号策略类型中找寻。科学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命名情境结构,亦即包含其中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是无功利性的,其形式是节制的、简洁的和绝对分析性的,通过回避最有效的陈述道德情操的语义学手段,科学寻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识形态命名情境结构的方式则是,包蕴其内的对待这些情境的态度乃是一种承诺。其风格乃是华彩的、生动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过科学所回避的语义学手段来表达道德情操,它追求唤起人们的行动……科学是文化的诊断性和批判性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化的辩护性和论辩性层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个部分,即主动关心信仰和价值模式的确立与捍卫。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从这一较高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本质上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第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并不能给予我们多大帮助,因为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体系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毋宁说是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问题。现在人们认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合法化和领导权(这两个词分别来自哈贝马斯和葛兰西),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能够永远依靠暴力来维护其统治,虽然暴力在社会危机的动乱时刻完全是必须的。恰恰相反,统治阶级必须依靠人们某种形式的赞同,起码是某种形式的被动接受,因此庞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说服人们相信社会生活就应该如此,相信变革是枉费心机,社会关系从来就是这样,等等。而同时,可想而知,一种相对抗的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例如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作为关于社会状态的"科学"--向占领导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作为更广阔范围内夺取政权斗争的一部分,还必须发展自己与之相对的意识形态。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识形态不是由对肯定的本质的误认所构成的,确切地说是相反,意识形态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以下事物所构成的,即没有认识到任何可能性不确定的特征,以及没有认识到任何最终弥合的不可能性。
.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概念,后来被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这个概念所拥有的许多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理性现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现象晦暗,更难以把握。它的神秘化力量可以如此隐蔽,以至于逻辑的艺术不足以打碎这种神秘。神秘化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意图,将神秘之物给神秘化了。
就像康德超验辩证法中的理性一样,意识形态可能是幻象的必要来源。这也许是最近的一种看法。假如人们相信阿尔图塞的话,那么,意识形态总是表现了某种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中,意识会经验到它对决定它的那些客观的和物质的条件的依赖,亦即对科学理性在其客观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条件的依赖。然而,一个必然产生的疑惑是,这是否同时在告诉我们以下意识的某种怪异性,这种意识是有关科学所控制的秩序的,确切地说,与科学所属的东西相关,亦即主体的断裂,科学与存在之间的巨大鸿沟和"游戏"。

比尔格(Peter Bürger)
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模式中,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社会现实的拷贝,亦即社会现实的复制,而应看做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意识形态是一种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对作为一种不充分事物的所经验的现实的反应("真正的现实",亦即人在现实中展开的可能性被压制了,因此人被迫进入在宗教领域中"幻想地实现"他自己)。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某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它们是整个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意识形态的要素并不只是掩盖了经济利益,它们不只是标语和口号:它们是所进行的现实斗争的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识形态"在社会学分析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但这个术语的困难首先在于:要么它是用于描述:a)一个阶级或其他社会集团系统的或自觉的信仰,恰如"意识形态的"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则或理论主张,或通常不那么中听的说法,是指一些教条。要么是用于描述:b)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独特的世界观或普遍观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统的和自觉的信仰,也包括不那么自觉的和系统阐发的态度、习惯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假定、意旨和承诺。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意义,它是由社会的状况必然产生的,并有助于永久维持这些社会状况。我们会感到有一种归属的需要,一种身处某个社会"阶层"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很难察觉。实际上这种需要也许是想像性地被赋予的。我们所有人都真实地需要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共同文化。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就提供了这一需要,它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在地)实现一种肯定的功能。

齐泽克(Slavoj Zizek)
作为一种信念,一组观念、信仰、概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在概念被用来使我们确信其"真理",但实际上服务于某种隐含的特定权力利益。与这一概念对应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就是征候式阅读模式:这一批判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裂隙、空白和笔误来揭示官方文本隐含的偏见--以"平等和自由"来揭橥市场交换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当然,这种市场赋予生产方式所有者以特权。
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一个保证社会再生产同质的机制,不再作为"社会的凝聚力";它变成了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含混关联的和异质的过程的"家族",其范围是严格地局部性的。依照这些思路,所谓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主题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种意识形态要么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不限于某一社会阶层,要么揭露意识形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是边缘化的。



晕,说这么多,辨证维物主义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其中,唯物论的观点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辨证法的观点是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有什么区别?~

一:区别
1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二:联系
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二者相互渗透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主要内容为物质统一性、斗争。
1、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为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全部历史所证实的,并将自觉地接受人类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检验。
因此,只有坚持严肃的斗争,才能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并促使其健康地发展。



扩展资料
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根本不存在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的创造世界的活动。
根据列宁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他们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生物群种,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辩证唯物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
答: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如下: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发展的;世界是矛盾的;知识和思维必须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在历史中起重要作用。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精神、思维等方面现象最终都源于物质和运动。2、世界是唯一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1、包括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联系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因果联系,整体部分),发展观(发展普遍性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矛盾观(普遍性实质,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关系,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内外因),辩证否定。辩...

辨证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答: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答: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部分。唯物论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辩证法包括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核心是矛盾,即对立统一。而认识论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有哪些原理?
答: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

马克思是怎么证明唯物主义的?还有其他的唯心主义者是如何证明唯心主义的...
答: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精神)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马克思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所以他认为世界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答:1、辨证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都可以说是唯物主义。它们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2、朴素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狭隘的唯物主义,它虽然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面对世界的多样性,它把物质世界归结于向种组成东西,比如古代中国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东西组成...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主观能动性原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