孞㐑这两个字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 孞怎么读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离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孞㐑两个字。

  1. 孞xìn ,同“信”;㐑dōnɡ,古奴婢名。仅用以注音,无义。

  2. 拆开就是“子心冬乙”,文言文:子心动已?你心动吗?或你心动了



孞㐑(xin dong)谐音:心动。

孞是什么意思~

孞,会意字,读音及含义均同“信”,释义如下:
1、表示认同,认可,诚实,不欺骗的意思:孞用、孞守、孞物、孞货、孞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孞任、孞托、孞心、孞念。
3、崇奉,尊重:孞仰、孞徒。
4.、消息,消息:孞息、杳无音孞。
5.、函件,信件,表示凭证,书信等。孞件、孞笺、孞鸽、孞访。
6.、随便,放任,随意,不约束。孞步、孞笔、孞意。
7.、同“芯”。
8.、姓。中国姓氏中的读音。
9、读作shēn时古同“伸”,是舒展开,表白的意思。

扩展资料孞作形容词,有以下含义: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信,诚也。《说文》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相信别人。)。
4、 真实,不虚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孞作动词,有以下含义: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6、 又如:信道。
7、 通“伸”。
孞作名词,有以下含义: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孞作副词,有以下含义: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三国志·华佗传》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孞
百度百科-信

xìn,“信”的异体字。
信,拼音:xì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会意兼形声字。“信”字是战国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地域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各有特点。楚国的字形“18”从言,千声;三晋和燕国的字形“19”从言,身声;齐国本作“忏” (与《说文》小篆“忏”不是一个字),后变为“㐰”,是《说文》古文所本。
《说文》别有古文“訫”,出土古文字尚无征。秦汉文字则从人、言,或仁、言,会人言可信之意,人(仁)亦声。“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秦文字从“人”或“仁”声,可能孕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
“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还作为吉语铭刻在印章中。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即能履行诺言而令对方不疑,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基本字义
信xìn(ㄒ一ㄣˋ)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7、同“芯2”。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