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的精神特质

作者&投稿:琦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后赤壁赋》让我们理解了一个“孤鹤”形象.
  同时,我们在文中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
  第三,我们在文中体味苏轼超脱的境界。
  可以说苏轼文学作品中儒道并行不悖、互参互补表现得最突出、最充分的就是他的《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儒家思想的展示具体体现在作者“复游于赤壁之下”时,面对“断岸千尺”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上:“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首,踞虎豹,登虫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一系列充满速度、力度、灵巧度和激烈度的动作以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反应,充分证实了苏轼牢记着儒家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大传》),并将之付诸行动中,时刻不忘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不朽之事业。通过这一系列攀爬腾挪、长啸抒怀的动作,一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充满英雄气的,不甘苟且偷生、老死林下的苏轼形象盗立在我们面前。处于现实的苦闷之中的苏轼,希翼借助道家得道成仙的理想,来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痛苦。这并不是某些教科书和某些“境界高尚”的先生们所定义的,是一种消极颓废、遗弃尘世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好比繁冗之余的休息,好比紧张战斗过后的暂时休整:它使苏轼人生得意时不会猖狂忘形、不可一世,人生失意时也不会怨天尤人、一踱不振;它是人生平衡的调节器,使苏轼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都能从容对待、安之若素。苏轼《后赤壁赋》中典型显现的苏轼这种并不矛盾的双重性格,这种兼具儒家积极用世之情志与道家超旷通达之襟怀的完美统一。

不受拘束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出来的心态~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感叹人生际遇也是如此相似,瞬间荣辱。

还有就是结尾,做梦,也许是苏轼的一种心态,虽然在官场上已不能大展身手,可是也不能自艾自怨,毕竟生活不是只有一面的。

论《后赤壁赋》中孤鹤的形象《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si=1

从赤壁赋看出苏轼的人生观和处事哲学,高一作文,800字
答: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有人曾认为《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

赤壁赋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思想
答:《赤壁赋》以它优美的词章、空灵的意境、深沉的思辩在我国古代散文中熠熠生辉,同时因为苏轼自身思想的复杂而使本赋的主要思想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受儒家的影响,“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读苏轼〈赤壁赋〉》,吴小如)...

苏东坡简介及精神品质
答: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

赤壁赋的情感苏轼用赤壁赋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上的失意. 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

赤壁赋中表现出苏轼对明月初生景象的喜爱?
答:《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答:苏轼在黄州安然而居,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5、苏轼在做翰林院学士时,有一天去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轼便信步走到书桌...

赞扬苏轼乐观旷达的诗句
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答: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2、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

“东坡妇的典故”出自苏东坡的什么文章?
答:中所悼念的就是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的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在历经了苏轼宦海浮沉的25年后,却也先于苏轼逝世。《后赤壁赋》中的“东坡妇”应为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第三人妻子是王朝云,原来是苏轼的侍妾,也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在王闰之逝世后被扶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