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不应该体罚学生 议论文 家长应不应该体罚孩子议论文

作者&投稿:长孙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禁止体罚学生的现状分析与理由反思
(一)、现状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法律禁止体罚学生是基于整个社会对体罚学生普遍的反对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基于公众对人道的朴素认识,那就是再怎么样也不能打孩子,小孩子毕竟不懂事。然而人们对教育孩子的态度又是复杂的,家长往往会对教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尽管打,但当教师真的打了他的孩子后,他的态度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由于法律只是禁止体罚学生,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所以当教师体罚了学生并由此而引起了意外的严重后果时,首先,媒体的报道往往显得过分的热情,对教师的谴责也格外严厉,什么禽兽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方法等等,并且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共鸣。在舆论的引导下,家长的态度往往不够理智,缺少对教师和学校的理解,只顾向教师和学校讨回公道,有的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纠缠不休。法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处理的时候,总是一边倒,怎样都是教师的不是,轻者责成教师向学生陪礼道谦,赔偿医疗费、损失费,或给予教师行政处分,重者让教师下岗或者对教师判刑。然而行业违法在其他行业也会常常发生,并不少见,但媒体报导得很少。处理教师的时候有关部门也忽视了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职业行为,所有的责任,特别是经济责任不能全由教师个人承担;也不会考虑教师体罚学生本来是出于工作上的积极态度,没有恶意更不会有预谋,产生严重后果大都是一种意外,因此给予一定的保护并减轻处罚。而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部门,情况就不一样。
这样,学生是得到了保护,学生的尊严有了,教师的尊严却丧失了,教师的权威也慢慢消解了。这种“一边倒”的处置方式还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只要学生是出了问题,不论是学生受了体罚还是学生之间打架,或者是学生自寻短见,也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与学校有些瓜葛,家长就抓住学校安定这个软肋相要挟,动辄就五万、十万,甚至几十万地向学校索要赔偿。学校的经费本来就紧缺,哪里能赔得起?学校本该是清静之地,又哪里禁得起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在校外或者冲进校园闹腾?学校成了软柿子、冤大头,教师真正成了弱势群体。我们还能指望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来承担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吗?
因体罚学生而受到处理的教师自然是羞愤难当,很少有人还能保持以往的工作热情,其他的教师也会感到职业尊严的丧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悲哀,会产生对待越来越难管的学生管得了就管,管不了也别太在意的想法。然而,教师出于自己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还要顾及社会的压力,并不能轻易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这就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法律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苛责,他们经常陷入了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一些本来不甚懂事的学生当然不会从正面理解大人们对体罚的态度,因此而变得无所顾忌,故意与教师作对,搞恶作剧,破坏纪律,扰乱课堂,而教师毫无办法,甚至有些怕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产生了心理问题,焦躁而不知所措,以致出现了职业枯竭感。
论文天堂网说,面对越来越多不愿学习,更加桀骜不驯的学生,教师所采取的态度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中的部分精英在积极探索,改进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为了对学生负责,也为自己的工作能继续下去,明知不能体罚学生,却还在铤而走险,时不时地要体罚学生。这一类的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很多,他们甚至讲:幸好农村的学生还不知道那么多,体罚学生很难免,只能比比谁的“火焰”高;三是那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他们要释放心理压力,更容易体罚学生;四是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只能像伺候少爷小姐一样地对待学生,讨好带哄骗,不敢批评,更不敢惩罚,甚至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由他去,得过且过,落得一身轻松自在。

老师体罚学生的对与错议论文~

教师体罚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体罚的含义:体罚是用罚站、罚跪、罚跑圈、打手心等方式来伤害学生身体或心灵的行为, 体罚是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式。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来处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应称为体罚。 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其形式归纳有以下几种: 1、罚抄:罚抄词语、定律等超过五遍;诗歌、规则等超过两遍,课文超过一遍。 2、罚钱:不论数目多少,不论形式如何。 3、罚做值日或罚其打扫卫生并连续几天。 4、逐出教室而不及时处理。 5、辱骂学生,讽刺挖苦学生。 6、敲教鞭,甩东西。 7、未经领导同意,随意停课或停止学生参加一切活动。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我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近日,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看到年龄大点的老师、长辈等就很害怕,无论他如何说教,但都难以改变。日常生活中,这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要求较为严格,每次孩子做作业,他都会在旁边看着孩子完成,由于小孩较为调皮,有时候不太听话,这位家长便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打骂、指责孩子的情况也有所发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他见到大人就害怕。直到现在,孩子做事都很不细心,你说,作为家长,现在我到底该咋办?”这位家长说。
 我认为体罚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不可小看:体罚并非好的教育方式。
  家长和老师都是成年人,在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孩子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大人随手的一巴掌或者一拳头,对孩子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另外,家长和老师由于平时就具有的巨大心理优势,使孩子受到侮辱和伤害后,心理伤害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调解等途径得到释放,而是全部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

  这种精神压力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施暴者个人或对整个社会的仇视;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
  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虽然在有些时候它可以纠正孩子的某些不良做法,但是因为体罚不能教会孩子辨别对错,所以变成了当父母在场时孩子循规蹈矩,可当孩子确信能够逃过惩罚时还是会肆意妄为。
  另外,它有可能使孩子成人后有进攻甚至施虐倾向。一些家长和老师还总是抱有“棍棒下出孝子”的老想法,但体罚对孩子伤害很大,他们会感到耻辱,有的会因此自卑,还有一些变得有逆反心理,你说往东我偏往西,更容易走上歧路。
  像本文中的这位家长的小孩出现害怕、粗心的情况,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对其采取打骂等体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认为家长提升个人魅力是关键。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作为家长,切不可随便发火,更不能随意体罚孩子,要多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家长可以去参加家长学校等,尽量了解子女教育、学习辅导方面的一些知识与经验;要加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和魅力方面多下工夫。换句话说,孩子敬佩你、喜欢你了,何愁叫不动和教不好他呢?
  此外,如果家长确实想“体罚”,也可以变变形式,切不可采取令孩子哭哭啼啼的形式。比如,可以“罚”孩子劳动,如做一些家务,让孩子将“功”补过,但家长要注意讲话的技巧,不要让他以为劳动就是表示惩罚,以后对劳动产生厌恶感。在罚过之后一定要让孩子心悦诚服,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同时,要想“体罚”有效,不能滥用,不能每天都对孩子进行体罚。

本文供参考,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