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最终结果是 A、曹操退回北方 B、三分天下形成 C、孙权巩固江南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赤壁之战的问题

作者&投稿:布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正确答案选B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我问一下,这是考试题呢还是你自己要问?
如果是考试题,那么就选B;如果是你自己问,那么就选择A
历史课本上依然将赤壁之战的结果等同于三分天下的形成。不过,就实际的历史来看,赤壁之战只是决定了中国统一局面的被迫推迟,因为之后无论哪个势力都暂时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至于三分天下的形成,其实是后来的夷陵之战形成的。夷陵之战是东吴战胜了蜀汉,假设蜀汉战胜了东吴,那么中国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南北朝局面了。因此,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分天下是错误的。
不过,我再说一遍,如果是考试,还是选择B

B。A里 如果华容道关羽不放走曹操 那曹操就死了。但即使曹操死后,那以司马懿为首的氏族也会接手北方。而且当时曹仁等大将坐收南大门,刘备孙权根本打不进去。B当时刘璋张鲁等人坐拥四川,但是胸无大志。赤壁后曹操无力北伐,赤壁之战孙权损失极大无力北伐。但是刘备具有荆湘四郡,足有能力挥师云贵。所以天下三分。

赤壁之战最直接的结果显而易见,曹操北还,孙权守住父兄基业,但要说最终结果,显然是成就了刘备,给了他发展空间,让他成了三巨头之一。
所以选B

B,首先,我们看看,这场战争后三家(曹操,孙权,刘备)的情况。曹操,当时天下最强的势力,赤壁一役后,丧失了主力,也丧失了吞并南方的力量,还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恢复,也就丧失了大量的时间,使孙刘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孙权,赤壁一役后来自北方的威胁暂时没了,可以图谋更多的地方,交州便在此时落入孙权之手。
刘备则是最大的受益者,赤壁一役后,曹操不再追杀他,使这位枭雄施展拳脚,加上荆州这块风水宝地和那麽多文臣武将的辅佐,是如虎添翼。
这三家是当时最具潜力的,赤壁一役,谁也没灭掉谁,使三家力量在短时间内较为平衡,于是,三分天下之势已见雏形了

使三国鼎立壁在维持下去的原因是()\nA.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无力南下,势力被局限在北方\nB.孙权、刘~

D不是
使三国鼎立壁在维持下去的原因是()
A.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无力南下,势力被局限在北方
B.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C.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政权并不稳固。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盎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湖北当阳)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避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二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绸子也穿不透了。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一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致了可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