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

作者&投稿:暨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你放轻松,先想一些你喜欢的事情。你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你不用沮丧或者觉得自己不行了,考不上一本了。这些都没用的,这是你在高考前必须经历的一道坎,每个人在自己的重大抉择前都会有一道坎,每个人的都不一样,你是这种情况,别人是别的情况。你就从你最感兴趣的那门课开始学,从你学的最好的那个地方开始学,先做简单的题,找点自信,之后再慢慢做点难的题,就这样循序渐进的加大难度。一门一门的攻关,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有很大的起色。相信我有问题可以再向我请教。

还有半年才高考 心态放正 只要基础还行就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现在肯学 退一万步说 就算没考起 大不了再来一年 我是过来人 经历过了才发现高考也就那么一回事 就算失败一次就再来一次 人生很长 可以给你机会的 不过自己要懂得抓住机会
至于和家里人吵架 我高中时也是心情不好 经常觉得难受 虽然知道学习重要 但是始终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和父母吵架说不读书了 然后就好几天没去学校 后来想了几天 自己身边的朋友大家都是在读书 都要走这么一条路 自己能吃饱穿暖的还整天忧愁这忧愁那的 突然就理解父母了

其实这种心理很正常!高三时至关重要的一年,你应该和父母多沟通多交流,你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局限于长辈与晚辈,更应该像是朋友!让父母多了解你一些,希望会对你有帮助的!

为何会没有自信呢?我们从来就没有资格可以放弃自己,我还记得我高中三年都是玩着过来的,然后就在高三高考失败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对不起身边变关心我的人,于是我还是努力,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将落下的课都给补上,最终考上大学。想想你身边的人好了,他们永远都是你身边的动力,而你的自信将从他们身上获得!趁着你的基础还在,好好加油!高三时最艰难的一年,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要坚信自己可以成功!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多和父母沟通,他们会了解你!即使失败,重头再来!

心理因素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众多的实验研究却缺乏理论指导,难以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体系和稳定的模式。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此为目的,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一、构建“四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构建“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于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换言之,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具体如下:

1、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

心理测量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测量理论和工具,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和要求,对学生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便于学生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其内容主要是学绩测试和人格测试。心理测量主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它侧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保密性;最后还要进行科学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此外,学校还要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和问题,高速和完善心理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形式有个别咨询、集体咨询两种。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它应在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

3、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恐惧、说谎、失眠、攻击行为等。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活动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陶治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4、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班主任管理工作经常处于单向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现代教育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1、目标。 该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上、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学生心理疾患,排队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作心理康复,

2、内容。 该模式的内容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①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等。

②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

青春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等。

③自我意象问题。如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④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

此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中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初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初二年级:人际关系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受挫心理教育。

初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应试辅导;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高一年级: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创造力的开发。

高二年级: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学习心理知识教育。

高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应试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就业心理准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3、原则。“四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心理咨询中,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对待并回答青少年提出的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的做法。训练各种良好行为,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目标,规定过程,有观察、有对照和比较,并且要注重训练效果。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

(4)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如:进行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如:单亲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地成长。

(6)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干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很难预料和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实施途径。 根据上述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

②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③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交友联谊会等等。

④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

首先,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①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教育,我们还可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一一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

②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如何帮助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对许多高三学生来说,深夜的苦读和黎明的闹钟就是生活的常态,他们不仅要经受学习竞争的压力,还要经受身心极限的挑战。因此,高三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拥有优质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高三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高三复习和高考?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的前提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积极沟通,帮助他们排遣心理郁结。众所周知,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将进一步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教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能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更需要教师耐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经历:班内有一个思维非常敏捷的学生,可是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更令人焦急的是,每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看着他一天比一天消沉,但是处处显露出不愿意与你沟通的姿态,作为班主任真是急得不得了,最后笔者只能尝试通过在他的作业本上以朋友的身份,告诉他笔者的想法和对他的期望。在一次考试之后,笔者写给了他这些话:花谢了,还会有重开的时候;河水封冻了,还会有小溪潺潺的时候;冬天虽已来临,可春光烂漫之时也不远了。虽然你有多次失败,可是失败是成功的面具,每一个成功的前面都有一张失败的面具在恐吓着你。你害怕失败吗?一千次的跌倒,只为一千零一次的爬起,寒冬的枫叶是最红火的。你承认失败吗? 我认为你应该在心理大吼一声,我何惧失败,失败一定是成功的催化剂,让我勇敢地面对挑战吧!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笔者慢慢地发现他的眉头不再那么紧锁,面部表情不再那么严峻,上课时愿意与笔者进行目光的交流……,有一天他终于向笔者打开了心扉,告诉笔者:是您的耐心与鼓励重新燃起了他奋斗的勇气,并保证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二、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成功对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学生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学生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学生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三、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建立自信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的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地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地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复习备考的疲劳困倦使高三学生无暇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自我,他们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就是每次考试后的分数和排名。他们的情绪、信心和自我认识往往易受分数和排名的左右,失之偏颇。自我认识的误区导致许多高三学生或盲目自信、或迷茫自卑。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调节心理状态。四、淡化考试结果高三是一个在月考中反复挣扎的较量过程,谁都无法保证做常胜将军,谁也无法保证班级没有后几名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一次月考就是对一些学生的惩罚期,或训斥,或写检查,或叫家长,结果让月考成为学生的桎梏。学生怕月考,造成月考心理紧张,难以调节,最后形成考试恐惧症,不但月考考不好,就连平时的学习也保证不了,与月考的检测和促进目的完全背离了。笔者不能说月考过后没有训斥过学生,但是更多地是对学生讲重视考前,重视考试过程,轻视考试结果。在每次月考之后,笔者都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考试中的得与失,并确定今后该如何更有效的复习. 帮助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指导复习的方法,要求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复习效果。五、排除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发的市场经济里人才如云,没有文凭,就业都困难。有的家庭本来不富裕,艰苦地供学生读书,把学生考取大学视为“家庭的希望”,直接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教师必须从家庭入手,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以平常心看待学生高考,学生能考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去年的高三中,本班一个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思维能力不差。由于他父母不断地给他施压,什么事都替他操心,什么活都不让他干,只是要求他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平常总是问他“学习是否进步?”可是,这个学生在几次测试中成绩都不好,不敢面对父母,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选择了对抗和放弃,开始连续旷课,通宵达旦地玩电脑。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多次家访,跟家长谈心,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让家长认清考试焦虑的危害,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努力学习考大学或考名牌大学等字眼,给考生增加精神压力。要多从服务方面给考生以物质与心理上的支持;多利用时间积极与考生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聊天,多鼓励而不能以打击或施压等方式鞭策考生努力学习。要正确对待考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顺利时给予肯定,提出进一步的目标要求,挫折、失败时给予引导,帮助其摆脱低落情绪。六、教导学生采用自我矫正法缓解心理压力学生在复习中和考试前常常会出现考试焦虑现象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是相当普遍的。事实上,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心理潜力。可是有很多学生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很重,误认为紧张情绪会对考试产生严重的影响,却不知其他考生也大多存在像你一样程度的考试焦虑。谁过分看重考试焦虑,谁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不要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想得太多,看得太重。适当的紧张和焦虑有利于提高意识的觉醒程度和思维的敏锐性,不紧张不焦虑反而是不正常的,而过度的紧张和心理压力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考试发挥。同时教会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自我认知矫正法:第一步是把自己的担忧不假思索全部写下,然后去掉重复的,按担忧程度大小排列各条目;第二步是分析担忧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第三步是对不合理的担忧产生质疑,逐步打消担忧的念头;第四步是得出合理的分析。如,通过分析认为某一担忧是不现实的,而且有危害,那就应马上放弃这种担忧;再如,通过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认为自己有可能考上大学,担忧是没必要的。再就是不要逃避关于“考不上”的问题,其实学生最担心、最忌讳的就是这个问题,家长、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在回避这个字眼,其实,不妨透彻地讨论“考不上”的问题,一方面使考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和宣泄,另一方面让考生对“考不上”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一次成败或成功都不是人生最后的、不可改变的结局,考上好学校的人不一定成才,以后的路很长,况且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制的社会,这是个终生教育的时代,学习有很多的途径可走。千锤百炼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冲刺高考,是一段残酷的历程,是带着七分坚韧、二分信心、一分勇气完成一段艰辛的历程。我们教师必须用真挚的爱心给学生排忧解难,减轻思想压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去迎接高考、笑傲高考。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

你有好朋友吗,有的话不妨向他们倾诉。同学开你的的玩笑,你不妨试着也给他们玩笑过去。他们会给你开玩笑,就说明他们认为你可以开得起玩笑啊,这是好事!不要一有不满就很直接的回敬过去,试着采用迂回战术吧,哈哈。还有,要控制自己的脾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容忍你,久了,大家都烦。最后,希望你高考顺利,加油!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答:(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心理?
答: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 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 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答: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学习问题。适者生存,不适者就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心理问题;2、逃学和厌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激烈,儿童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重,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招老师或同学喜欢,再加上学习成绩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3、意志障碍。大部分小学生意志力比较...

遇到心理问题的三类学生分为哪三类
答:遇到心理问题的三类学生是学业压力过大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自我认知和成长困扰的学生。1、学业压力过大的学生 这类学生通常面临较高的学业压力,可能因为追求完美、家长期望过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他们可能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对于这...

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答:答: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就业问题,新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观问题,学生与家庭关系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类型 1.学业就业问题:学生可能在信心方面出现问题,适应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对,专业认知不够,学习兴趣低等导致学业问题。对自己未来专业就业方向计划不够明确,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长需要怎么做?
答:1、调查表明,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出现退步家长就会非常生气,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这就会让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不能够轻松的进行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差。二是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

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3、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

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主要分为社会因素:(1)社会期望(2)社会竞争(3)日常事件和心理因素:(1)自我要求(2)人际关系(3)情感纠结(4)角色模糊(5)经济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的生理发育的变化,而且...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一、生理发育高峰;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行为的特殊变化。(一)身体外形的变化:1、身高:女12岁最快,男14岁最快2、体重:女12-13岁;男14岁3、头面部:(二)生理机能的变化1.肌肉与脂肪:男性肌肉发达,女性身材丰满2.脑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脑重量...

中小学生存在着哪些心理问题?
答: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x0d\x0a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x0d\x0a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