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谁创立的?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什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列表归纳

作者&投稿:繁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形成秦朝以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了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结合的基本特点。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本质是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君主专制是指中央集权政体的特点。一是历史的因素,即政治制度的继承。夏商周政治制度继承了原始社会中的血缘关系和部族集团的特点。秦朝以后建立起来的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宗法制下有关王位继承和爵位世袭的宗族制度。二是统治的需要,即根据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或变革旧的政治制度。如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周武王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不仅巩固了西周王朝,还拓展了疆域。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顺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体现了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分封制的确立与废除,反映了政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秦朝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秦朝到唐朝,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宋朝到清朝,其消极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当时在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全国财政;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叫郡县制,如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秦始皇嬴政创立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秦始皇创立,所谓“书同文、车同轨”。朝中大臣等级分为“三公九卿”,地方实行的管理体制是“郡县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一步一步完善的~

加强中央集权:秦废分封制置郡县制是地方权利收归中央
汉初因为实行郡国并行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到唐朝由于设立节度使导致地方权利过大所以是削弱中央集权
宋选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转运至中央地方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削弱地方反叛的经济基础,军事上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明清设三司(按察使 都指挥使 布政使)分别削弱了地方司法 军事 行政
加强君主专制:秦包括建立皇帝制(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设内外朝事物多有内朝处理加强皇帝权利
唐三省六部制叁省长官都是宰相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行政权 设枢密使削弱宰相军权 设三司使削弱宰相财权
明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清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 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元——发展 明清——强化
  民国——结束(1912-2-12)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皇帝至高无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 嫡长子
  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 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这样巧妙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5)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
  行政机构;地方设“ 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 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 丞相制度 ,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
  明成祖时,又设立 东厂,明宪宗时又设立西厂。厂卫特务机构成为专制皇权
  的可靠支柱。
  (7)清朝雍正时期,设 军机处 ,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推翻。
  经济上:
  (1)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军事上:
  (1)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 临洮 ,东到 辽东 。
  (2)汉武帝相继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大败匈奴。
  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 韩非子 ,主张实行“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 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科举制度:
  诞生: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 ——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明经科和 进士科 。
  影响: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C.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d.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从而使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除: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5)明清文字狱
  a.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
  b.危害:这种文化专制统治使当时的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思想界陷入“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中。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实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
  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
  6. 认识:
  (1)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
  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答:(7)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实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经济...

列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三大内容
答:①政治上确立皇帝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开通灵渠;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焚书坑儒;⑤军事上,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攻打越族。

为了巩固政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2、发展和演变: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推恩令”;后来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隋朝时...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利与弊
答: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2)、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

哪个朝代首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答:秦朝首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一是皇帝独尊...

古代所有朝代的君主专制及作用
答: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答: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由秦至清的变化,制度的名称)
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确立:秦 专制主义(皇权和相权矛盾)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矛盾)郡县制巩固:汉 专制主义:中朝,也称内外朝制度 中央集权:开始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开始实行推恩令完善:隋唐 专制主义:三省...

什么叫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

从秦代到元代,我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4、完善——隋唐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为六部,从而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实行科举制,壮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加强——北宋 北宋统治者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权力;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