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 成语故事

作者&投稿:尉迟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饮鸩止渴的成语故事如下:

1、东汉时期,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2、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

3、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任用。怎么会冒触犯死罪的险去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4、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理,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不久,宋光被免罪释放,霍谞的名声也很快传遍了洛阳。

饮鸩止渴作为成语时的用法

1、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短暂的解决问题而采用有害或危险的手段,却不顾长远影响的情况。例如,为了省事而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或者为了快速获得金钱而从事非法活动等。

2、在现代汉语中,饮鸩止渴的用法比较常见,一般以比喻或形容的方式出现。例如:“这家公司为了快速扩张市场,采取了饮鸩止渴的策略,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或者“他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饮鸩止渴,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饮鸩止渴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相反它是有害的。使用者往往在追求短期目标时忽视了长远的影响和后果,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应该注意权衡利弊,避免饮鸩止渴的做法,而是要寻求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