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作者&投稿:兆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答: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文言文的虚词有哪些?
答: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答: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

文言文的常见文言虚词有哪些?
答: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出现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以下几类: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如“我”、“你”等)、指示代词(如“此”、“斯”等)和疑问代词(如“何”、“安”、“谁”等)。副词:包括程度副词(如“更”、“益”等)、修饰副词(如“...

求30个文言虚词
答: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答:文言文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言文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用来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文言文虚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那你知道文言文虚词有哪些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文言文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答: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答: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了哪些文言虚词和实词?
答:一、文言虚词 1、而:却,连词。2、乃:于是,副词。3、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4、之:音节助词。二、文言实词 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2、方:方圆纵横。3、修:长,这里指身高。4、寝:躺,卧。5、地:土地,疆域。6、美:“以……为美”、“认为……美”,...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是哪十八个?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副词,唯独)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难道)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相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