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姓的来源

作者&投稿:古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兰姓氏家族的由来 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302位。兰姓人口约104万。百家姓没有兰姓,只有蓝姓,现实中真正的兰姓很少,很多兰姓是蓝姓的简化造成的。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做为姓氏,兰和蓝有什么不同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 2、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 3、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子孙以邑为氏。 4、出自他族。今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蓝姓起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而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郡望堂号 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2、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3、汝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颖河之间。 堂号:“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等。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蓝姓人才济济,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现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 3、解放后由于汉字简化缘故,一些蓝姓简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 4、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兰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

姓氏兰的来历 纳兰是金代女真“白号之姓”中皆封广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个姓氏之一(又称纳喇、那拉)。 而“纳兰”或“那拉”都不是满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激默特姓。土默特消灭了一支满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却不知为什么改称了这些征服者的姓氏――纳兰(那拉)。后来,他们又举族迁徙到了今天的辽宁省的叶赫河岸,建立叶赫国。叶赫,是“伟大”的意思。清史里的“叶赫那拉”源头便在这里。

蓝姓族谱 拼音
Lan
郡望
汝南郡
名人
蓝玉,蓝瑛,蓝荫鼎
胜迹

文献
蓝氏续修族谱 历史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

兰姓的由来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寻根溯源 兰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所载,三国时,南匈奴贵族四大姓(即呼延、须卜(卜)、乔、兰)中有兰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乌落兰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单姓兰;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郑为韩所灭。兰姓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兰姓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兰冲虚。所有这些史实证明,今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姓人活动的身影。兰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有中山、东莞、汝南,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兰姓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宋元之际,兰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姓繁衍得较为兴盛。明初,山西兰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清初,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姓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姓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如今,兰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中山”、“平水”、“东莞”等。?
宗族特征 1、兰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大于南。2、兰姓来源庞杂,但无论出自何支,均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一员。3、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兰姓与蓝姓混为一谈,即把兰字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兰姓与蓝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
名人精粹 兰珐:十六国时前秦人。原为苻洛手下将领。在苻洛举兵攻打苻坚时,兵败被俘,苻坚将其赦免,并任命为将军。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

蓝姓是出自黄帝还是炎帝 来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在蓝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
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 *** 蓝氏是“由 *** 人名(来自 *** 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
族中的蓝氏,因“蓝狱”(处罚蓝玉及家族),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 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特别注意
作为回 族的蓝姓、 兰姓,是回 族的同音又一姓,不能“蓝”、“兰”不分。 但是因“蓝玉案 ”,改“蓝”为“兰”者另当别论。 回
族姓氏中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 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来源六
位于漳浦赤岭畲族乡的蓝氏家庙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蓝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还有蓝氏族谱记载盘瓠的次子名叫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为畲族蓝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蓝姓族谱明确记载蓝昌奇又名蓝光辉。
【龙首师仗志】按盘瓠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谥号“忠勇王”。葬于凤凰山。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姓氏蓝和兰的问题 兰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郑国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2、春秋时,楚有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五十里),其后以邑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后汉书》所载,三国时,南匈奴贵族四大姓(即呼延、须卜(卜)、乔、兰)中有兰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乌落兰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单姓兰;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 2、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 3、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子孙以邑为氏。 4、出自他族。今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 兰氏的来历 蓝 *** 蓝姓是“由 *** 人名,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如元代的词曲家蓝楚芳,原本“西域人,回 *** ”,入关后便采用了蓝姓。 *** 中的蓝姓,恐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使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姓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太和正音谱》中为“蓝”;在《录鬼薄续编》中为“兰”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明代的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偶记为“兰”。作为兰姓,是 *** 的同音又一姓,不应当“蓝”、“兰”不分。但是因“蓝狱”之祸,改“蓝”为“兰”者应当别论。蓝姓 *** ,自清代蓝朝鼎、蓝朝柱两兄弟领导的云南 *** 起义失败后,仅在陕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布。
兰 *** 中的兰姓,有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初从大将阿术伐宋,转战河南江北各地,官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子孙因其名兰,或以兰为氏。”(《 *** 人物志.元》) *** 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兰”与“蓝”不可混同。兰姓 *** 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百家姓中有没有姓蓝的? 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蓝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
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

姓蓝的由来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因任蓝县尹,又
称蓝尹。蓝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称为蓝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
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地名命姓,称蓝姓。
蓝姓现多作兰姓,其实蓝姓与兰姓本不一宗。兰姓出自姬姓,是
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戒君堂:春秋时期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
,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
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
上船!没想到蓝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才回
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
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
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又来求见。昭王
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
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
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
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
了惩诫大王,希望大攻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
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
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
2、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
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

姓的来源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6-02-21 姓氏来源 2 2014-09-25 中国姓氏由来 245 2007-09-19 姓氏的来源 171 2011-07-08 姓的来源 1 2013-09-28 中国姓氏的来源 2 2020-03-16 关于姓氏的来源? 3 2011-02-24 姓氏由来 36 2006-12-02 姓氏的由来 44 更多类似问题 > ...

中国姓氏来历是什么?
答: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

人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答: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以及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佐证了这一观点。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

姓氏的来源?简单些!急!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09-01-05 姓氏的来源!急!!! 2007-09-19 姓氏的来源 171 2011-11-14 姓氏的来源? 2 2007-08-15 快告诉我,姓氏的来源 8 2010-10-12 百家姓的来历 312 2020-04-01 段姓的来源 简单? 6 2009-10-18 姓的来源 6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特别...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答:一、姓氏来历大致有一下几种:(一)以部落为姓,这是最早的姓氏来源,而且多数与母系有关,如姒(夏朝)、姬(周朝)、姜姓等,这是姓氏的源,也是姓氏中的贵族。(二)以封地为姓,如吴、陈、郑、卫等,都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后,诸侯以所在封地的名称为姓。(三)以官职为姓,多为复姓,如上官、...

中国姓氏的来历都有哪些啊?
答:3、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4、徐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5、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

姓氏是怎么来的?
答: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

我国的姓氏都有什么来源?
答:如下:1、姬姓 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2、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春秋...

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答:姓氏的历史: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

姓氏的来源是怎样的?
答:明显的母系社会因素,另一个特点是基本都源自于河流因素,譬如姬姓是源自于姬流域,而姜姓源自于姜水流域;姓字拆分为女生,其实已经说明的姓的源头是母亲血缘,但姓与氏在秦朝之前是两件事,氏的出现恰恰说明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周朝由姬姓贵族建立的王朝,周天子采用了分封制,将姬姓子孙以及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