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攸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暮原文: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日暮翻译及注释

翻译 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著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 故园:故乡。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秋根:秋天的草根。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日暮鉴赏

  《诗经》里有一个很美的篇章,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讲一个村庄里的妇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鸡跳上了鸡舍,羊牛也被赶着慢慢从田地里回来,整个村子都在准备着休息,一派安宁,她思念起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来。杜甫这首诗,也是写了黄昏时分村庄里的景象。这个村庄是他流寓不定时暂住的,他看到美好的、安详的村庄,心中也像那个遥远时代的妇人一样起了思念,他思念的是离开已久的故乡。正如眼前的暮色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走到了黄昏,白头明灯相对,人世的冷暖苍凉充盈于胸中,不愿、也不忍去仔细思量。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因为《诗经》里有那「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子,诗人对眼前的场景便有所会心,写下了「牛羊下来久」的开头,将全诗引入古朴安雅的境界。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近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平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平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著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琦怀》)。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平,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初 唐诗 人王勃早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困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王夫之曾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这话未免极端,但这首诗的情语确实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日暮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作者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见到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作者居住的山村,黄昏时分寂静祥和,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便有感而作。 诗词作品: 日暮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山村】、【思乡】



~

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2 日暮:傍晚;天色晚。3 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4 倦鹊绕枝: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5 飞鸿:飞行着的鸿雁。6 摩:接近,碰到。7 孤音:孤独的声音。8 顾藉:顾念,顾惜。9 微官:小官。和李上舍冬日书事赏析 诗人不因为诗是...

孟浩然《宿建德江》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宿建德江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翻译及注释 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濛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2移舟:划动...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秋天思念 注释 ①巩:指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博陵人。开元十八年进士(说见陶敏《岑参诗人名注释及系年补正》),天宝元年应...

杜甫《又观打鱼》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又观打鱼原文: 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诗的意思...
答:【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原文: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注释 1 熙宁四年作。此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作品原文 如梦令⑴ 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

求 陶渊明 《拟古》的原文 译文 赏析
答:《拟古九首.其七》魏晋: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释义: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堤上行三首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堤上行三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

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寒食日即事翻译及注释 翻译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著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注释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