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刻于

作者&投稿:戈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刻木巧匠》的翻译

《刻木巧匠》 周辉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豆、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翻译:

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2. 文言文《留侯论》的翻译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2],以求报韩。’既击始皇搏浪沙中[3],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既杀[4],郦生说汉立六国后[5],而子房沮之[6],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7]!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其子父事之,而助之以灭其仇,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下能以必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 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地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8]。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9],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10],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11],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盂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惓惓于齐梁之君[12],教之以王[13]。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两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14]、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注释:

[1]留侯: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祖、父皆仕韩。秦灭韩后,张良为汉刘邦谋臣,辅汉灭项羽,定天下,受封为留侯。[2]《史记留侯世家》载,韩国被秦吞灭后,张良连弟弟死了都不办丧事,用全部家财来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3]博浪沙:地名,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秦始皇东游,张良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用大铁锤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十日,没有捉住张良。[4]韩王成:韩国的诸公子,名成,人称横阳君。张良曾经游说项梁立横阳君为韩王,项梁乃从,后为项羽所杀。[5]郦生:郦食其(yì jī),刘邦的策士。他曾经向刘邦献策,要刘邦分封土地给六国后代,并授予他们王印,这样天下就会臣服,楚国也会来朝拜,恰好张良有事来谒见刘邦,知道刘邦已同意郦生的建议,当即劝阻刘邦,说:“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刘邦大骂郦生,急忙派人销毁已刻好的封印。[6]沮:阻止。[7]乌:何。[8]夷灭:消灭。夷,平,诛锄。[9]范增:项羽的谋臣,被尊为亚父,他屡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郁愤病死。沛公:刘邦。[10]公器:指名位、爵禄等。[11]水火:喻困苦患难。[12]惓惓:同“拳拳”,诚恳深切之意。[13]王(wàng):成就王业。[14]顾:却,反而。匹夫:庶人,平民。谅:忠诚守信。

===================================================

我再口头翻译一下:

客人问魏子说:"有的人说:'张子房的弟弟死了,但不下葬,是为了报答韩国'既然在搏浪沙打击秦始皇(PS.这里插段故事:[秦灭韩。当时

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韩国的官,但国破家亡却让他尝到了切

肤之痛,于是不惜倾家荡产而谋求刺客,以灭暴秦,报家国之仇。后

来,他终于访得一位力士,认为可堪重托,便铸铁为椎,重一百二十

斤,趁始皇东巡之际,让那位力士潜伏道旁,待始皇车队驶过,力士

借风沙作掩护,奋力抛出铁椎,却误中了副车,没有成功。])最后辅佐大汉消灭了秦国,好象是这样.韩王成既然被杀了,郦食其游说汉(指刘邦)分封土地给六国后代,而张子房阻止了了这种做法.为什么呢?所以认为张子房是忠与韩国的,不是这样的."

魏子说:“呵呵(我翻译的,有特色吧?),是多么了解张子房啊!别人有能力帮人报父仇,那个人辅佐他,而帮助他以报自己的仇,这不是孝子吗?子房知道韩国的后人能够凭自己的力量复兴,只报灭韩大仇就够了.天下能报韩国被灭大仇的,只有大汉.汉既然已经灭了秦,而韩王被杀,是张子房的个人仇恨,以前是秦国现在有是楚国了.继续留着六国的话则大汉不能兴盛强大,大汉不能强大就无法消灭楚国.楚国不能消灭则六国终将会被楚国所消灭.宗上所述留着六国,对大汉没有好处,对韩国也没好处.不留着六国,大汉可以兴盛强大,可以消灭楚国,而且韩国的仇也可以报,所以张子房这样决定."

3.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4. 文言文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 刻舟求剑 漫画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在船上用刀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用刀刻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而剑却没有走,像这样去寻找宝剑,这不是很糊涂吗?

5. 文言文《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6. 文言文《刻舟求剑》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刻舟求剑 漫画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立即,匆忙。

8.契:用刀雕刻,刻。

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

11. 之:主谓之间不翻译。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

15.之:剑,代词。 刻舟求剑

16.矣:了。

17.而:然而,表转折。

18.若:像。

19.此:这样。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4]



~

文言文铭
答:3. 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

文言文哪个
答:“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

文言文铭文怎么写
答:3. 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

语文初中文言文铭
答:1. 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赏。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

文言文一字多义
答: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 1....(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

听见文言文
答:2. 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种文体,míng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多见于青铜器,墓碑,石等载体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内容大多数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铭文常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言简意赅,雅俗共...

求文言文翻译 魏则市于蜀,而 吴亦资西道
答:图中山东半岛和海南岛等的形状比黄裳图更为准确,于四川地区水系的绘制比较详细。其作者不详。图的石碑下部刻有文字,已大部风化剥落。 以上两幅地图和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都是保存至今的宋代地图,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地学具有重要价值。 5、医药学的主要成就 古代四川地区在医学方面贡献较大,相继...

文言文两则自学指导
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所感悟。 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

一篇带翻译的文言文
答: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赏析二: “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文言文听到
答:③<;动>;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④<;名>;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⑤<;名>;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⑥<;动>;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2. 文言文里面的听字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