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哪里?

作者&投稿:夫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源于《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也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后世数学的源头,其算术化倾向决定中国数学发展的性质,历代数学家奉为经典。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天文算法推步类。在中国唐代收入《算经十书》,并为《十经》的第一部。

扩展资料

数学方面,《周髀》主要记载汉代的数学成就,率先提出了几何学重要的勾股定理,并在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中给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公式。

《周髀》中出现运用重差术绘出的日高图,不过没有详细说明方法,三国时,赵爽、刘徽进一步研究,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测望理论的核心内容。

《周髀》周就是圆,髀就是股。上面记载周公与商高的谈话,其中就有勾股定理的最早文字记录,即“勾三股四弦五”,亦被称作商高定理。事实上这一定理在时间上还应往前推移。

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

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什么一个定理有这么多名称呢?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

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

什么是"勾、股"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弯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称为"勾",下半部分称为"股"。

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

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数学家,他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

希腊另一位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是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人)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达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篇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勾股定理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首先,老师在授课导入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下勾股定理的背景资料,如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勾股定理的相关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知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具体授课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也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光有兴趣是不行的,还需要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基本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要知道:初二学生已经对三角形及实数等一些知识有了些了解,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有了一些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对勾股定理有所耳闻,但不具体。

 

二、设置勾股定理的教学情景

 

问题1:你们能求出我们常见的边长为单位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多长吗问题2:a2+a2=b2这个式子中,你们知道a2、b2在几何中有什么意义吗

 

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能表达式子的图形。这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并建立数与形结合的概念。

 

三、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折纸的方法来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勾股定理的证明。如图:

 

(a+b)2=■ab・4+c2

 

化简得:a2+b2=c2

 

四、学以致用

 

既然学习勾股定理,那么我们还要能对它进行灵活运用,但是在运用中一些学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学生在审题时由于马虎会发现不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在直角△ABC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B为直角,如果a=6 cm,b=8 cm,求边c的长。错误解法:∵△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c2,即62+82=c2,解得c=10 cm。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学生在审题时忽视了题目中∠B才是直角,也就是b才是斜边。所以,正确的应是:∵∠B是直角,∴a2+c2=b2,即62+c2=82,解得c=2■。当然学生有时还会在做题中忽略勾股定理成立的条件,对一些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也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具体的做题中要让学生把好审题这一关。

 

总之,只要我们能在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篇二 

何谓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已经超过了4000年。据史料记载,世上有300多个对此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20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数学中任何定理都无法比拟的。

 

本文中仅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中最为精彩的两种证明方法,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如图,其中 为直角边, 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 为边,右图剩下以 为边的正方形。 于是得 。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几何原本》的广泛流传,欧几里得的证明是勾股定理所有证明中最为著名的。 为此,希腊人称之为“已婚妇女的定理”,法国人称之为“驴桥问题”,阿拉伯人称之为“新娘图”、“新娘的坐椅”。 在欧洲,又有人称之为“孔雀的尾巴”或“大风车”等,这些可能是从其几何图形得到的灵感吧

 

总之,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道路上,我们走向了数学殿堂,并且会越走越远……

 数学勾股定理小论文篇三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仍值得检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以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欲望,不拘一格地带动学生对知识敢想、多想,以达到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就数学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课堂被认为是学生构建知识,老师组织学习最重要的现实环境,它被喻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在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对我们所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认为是教条式的填鸭,显得至关重要。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是中华数学的精髓。在此,作者以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勾股定理”作为课程实践案例,进行了一次简单尝试。

 

一、以历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改变了以往“勾股定理”教学中照书念的本本模式,而是不惜用去10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讲勾股定理的起源。在引领学生将书翻到勾股定理章节后,告诉学生,大家书本上看到的这位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最早有关该定理的文字著作出自我国商朝约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周髀算经》,由商高发现。并在三国时代由赵爽对其做出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很智慧呢此时,全班几乎所有学生目光都从书本移开,极为专注地看着笔者,眼神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转而引导学生开始上课,每个孩子都带着浓厚的兴趣想要学好我们祖先发现的伟大定理。

 

二、数形结合,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带领学生从看图181-2中快速计算正方形ABC、A’B’C’面积,并展开猜想,引出“勾股定理”的命题。随后,将学生分组,一组4人,给每组分发下去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短直角边标有a(勾)字样,长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标有b(股)及c(弦)。让每一位同学都在仔细观察“赵爽弦图”的同时,用纸板摆出“赵爽弦图”,使学生对赵爽的证明过程有一个初步形象的直观认识,然后给学生做出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详细推导。学生们在小组参与弦图旋转、摆放的过程中,个个乐此不疲,相互提醒。虽然,教室中看似多了点吵闹,但笔者发现,在学生眼、手、口并用的实际操作中,勾股定理的学习少了许多课本填鸭式的枯燥,换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积极的参与、激烈的讨论和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调动思维

 

在定理证出后,笔者立即向学生提问:谁能给出快速说出更多的均以整数为边的勾股数的方法底下同学开始议论,一位同学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上网!笔者也忍俊不禁,告诉他很会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算是一项能力,但不是独立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此时,已有学生说出6、8、10,9、12、15等等。笔者微笑点头肯定,整数勾股数三遍等量放大比例同样也是勾股数,三边不可约分的整数勾股数是以质数为最短边,并且只有一组以其为最短边的勾股数。至于原因,不过该内容已超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探讨。

 

四、课后总结,课外拓展

 

重点内容“勾股定理”授课完毕,继而启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做门框、湖水等实际应用题对勾股定理的实用性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也有了数学建模的简单概念。邻近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观察生活中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现实例子,并加以简单介绍。之后腾出一节课给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对勾股定理的实践观察,学生们积极上台发言,表达欲望强烈,在其他同学获取知识的同时,讲述的同学也在大家肯定的掌声中增强了自信心,课外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

外家是什么意思?
答:中国武术本无内外之分。它被分为“内家”与“外家”这一说法最初起源于清初学者黄宗羲先生所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一书。“少林以拳勇名于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以手即扑,故而有别于少林…… ”。而其子黄百鸣在《内家拳法》一书中说道:“自...

太极拳是张三封创建的么?真的是可以打人的功夫么?
答: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历史上有关张三丰的传说最多,争论亦最大,众多人称其为太极鼻祖,目前,有据可查的主要是源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所谓忧患与安乐
答:上述忧患意识在明、清时期又有发展。清初学者黄宗羲的忧患情怀表现在他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上,声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企图为政治革新找到一条新路。到了清代后期,人们的忧患意识又表现为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有了崭新的内容。 我们今天强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由于它渊源于中华古代优秀文化,...

胡瑗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流传在世的作品有哪些
答:泰州亦在“安定讲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纪念胡瑗先贤,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称“胡公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岳墩南麓,现存祠三间,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初学者黄宗羲直接继承了胡瑗“明体达用”的衣钵,开创学贵践履的经世致用新学风,其实质就是胡瑗倡导的“实学论”。

西方几何学来源于中国的什么学派西方几何学来源于中国的什么
答:西方几何学来源于中国的什么学派,西方几何学来源于中国的什么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勾股定理的内容为: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2、《周髀算经》的采用最简便可行的...

西方的几何学的来源是什么西方的几何学的来源是啥
答:1、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勾股定理的内容为: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2、《周髀算经》的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

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什么?
答: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勾股定理的内容为: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周髀算经》的采用最简便可行的方法确定天文历法,揭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囊括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包涵南北有极,昼夜相推的道理。给后来者...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哪里
答: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在...

几何学来源于什么的勾股之学
答: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勾股定理的内容为: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周髀算经》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据说原书没有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其证明是三国时东吴人赵爽在《周髀注》一书的《勾股圆方...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
答: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其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勾股之学。